呂曉玲
摘 要:中職學生普遍存在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興趣低下、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等不良現(xiàn)象,尤其對語文這樣的基礎課程更存在種種偏見,認為自己學習的重點是掌握某種技術,學習語文純粹是浪費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無疑成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法寶。那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該如何更好地把多媒體技術和語文教學有效整合在一起呢?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中職教學;學習興趣;中職語文
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改革,它將聲音、影像、動畫、幻燈等多種傳媒手段有效地綜合在一起,把許多抽象、復雜的道理形象、具體化,給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活力,能夠有效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知識接受率。那么,我們該如何更好地把多媒體這種現(xiàn)代教學技術和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語文教學結合在一起呢?本人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做以下幾點陳述。
一、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具有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展示方式,把抽象的語文內(nèi)涵以直觀、形象、新穎、生動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不僅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文章意思,還以其清晰的圖畫、色彩鮮明的畫面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比如,在講解《詩經(jīng)》的時候,教師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黑板加粉筆”這種單調(diào)的教學模式,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進行配樂配圖朗誦,也可以利用動畫播放效果把詩經(jīng)中所呈現(xiàn)的唯美畫面形象、直觀地展示出來。這樣不但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涵,還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但是,教師在應用多媒體的時候必須要意識到多媒體教學只是傳統(tǒng)教學的一個輔助教學手段,絕不可以取而代之。
二、突出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課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極強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受傳統(tǒng)“一粉筆、一黑板、一教材”的死板單一教學模式的限制,很多學生難以很好地理解文章中的難點、重點,尤其是中職學生,本來基礎知識就普遍薄弱,無法真正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內(nèi)在情感。而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推廣,教師可以巧妙地借助多媒體來創(chuàng)設相似的教學情境,從多方面、多角度刺激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教學難點、重點的突破,提高中職語文教學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采薇》的教學難點和重點就是疏通文章,鑒賞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形式,體會抒情主人公的復雜情緒。作者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出采薇思歸、疆場思歸、歸家之哀三個場景,通過畫面的刻畫、音效的配合更好地幫助學生領悟到詩中刻畫的人物深層的內(nèi)心矛盾和痛苦,以及文章細微之處所蘊含的人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三、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由于中職學生知識面狹窄,基礎知識薄弱,所以經(jīng)常感到寫作非常困難,無話可說。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給學生呈現(xiàn)出豐富的圖、文、聲、像、動并茂的寫作素材,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更好地選擇自己的寫作素材。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按照一定的順序,清晰、順暢地展示出文章的寫作思路,這樣有利于學生認知,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融入語文課程學習中來。
同時,相比于以往,多媒體技術連接的互聯(lián)網(wǎng)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資源,教師可以隨意根據(jù)自己的教學設計思路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從多個渠道、多個方面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另外,多媒體提供的豐富的課外閱讀資源在開闊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知識面的同時,還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短文閱讀水平,從整體上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總之,多媒體技術和中職語文教學的整合應用可以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多媒體技術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其絕不能取代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與板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尤其不能忽視教師的課堂主導地位和作用以及師生之間的無聲交流。我們廣大的基層教育者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根據(jù)自己本班學生的實際特點,很好地把握住多媒體教學的“度”,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讓其更好地為中職語文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賴少雯.多媒體技術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
[2]林海.中職語文多媒體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海峽科學,201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