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摘 要: 詞匯教學是整個外語教學的中心環節,當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與大學生的詞匯水平是不平衡的,即“輸入與輸出”不對稱。大多數教師和學生都把精力集中在擴大詞匯量上,忽視詞匯輸出能力的培養,重輸入輕輸出的現象普遍存在。輸入的作用在于用來擴充學習者的詞匯知識,輸出可以幫助學習者鞏固、檢驗并激活所學知識,最終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在學生具備一定的詞匯量的基礎上,教師更應該注重學生詞匯輸出能力的培養。復述和寫作分別作為口頭輸出和書面輸出的一種形式,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詞匯的輸出能力。
關鍵詞: 詞匯輸出 復述 寫作
1.引言
目前在詞匯教學中存在一定的誤區,對學習者而言,主要表現為一講到詞匯學習,絕大多數學習者的反應就是背單詞,把詞匯學習簡單地等同于詞匯記憶;對教師而言,大多數人認為他們的主要職責在于盡可能地幫助學生運用各種詞匯記憶策略擴大詞匯量,完全忽視對詞匯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實際上,真正掌握一個詞,不僅僅指簡單地了解詞的形式(即發音和拼寫)、詞義(包括詞義的聯想知識,如同義詞、反義詞、和下義詞)、語法行為(即該詞的詞類、與之相關的屈折和派生詞綴及該詞在句子中的句法形式)、與其他詞的搭配、使用頻率、語體風格等,還應該包含對該詞的運用能力(吳旭東,2000:354-359)。
不能否認,我國的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從目前CET作文不難發現,我國英語學習者對所學詞匯的應用能力還很難令人滿意,主要表現為遣詞造句能力弱,選詞往往不當。我們經常聽到學生抱怨,每當寫作文時,就會感到無話可說,以前背過的詞匯忘得一干二凈,無法做到有效提取。筆者認為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習者在詞匯學習中缺乏應用意識,缺乏對詞匯進行輸出的有效操作練習,對很多詞匯只是認識或是熟悉,不知如何運用到實際的口頭或書面交流中。所以,在強調詞匯知識的輸入和詞匯量積累的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加強對詞匯的輸出訓練,做到學以致用。
2.輸出的重要性
根據Swain的輸出假設理論,我們得知語言輸出可以從三個方面對語言習得起作用。第一,輸出能夠促進“注意”或誘發功能,即通過輸出,學習者可以發現其現有語言知識與要表達自己所需要的語言知識之間的差距,從而找出存在的語言知識缺陷;第二,輸出可以通過假設驗證對語言學習過程起作用,即輸出能夠檢驗對語言可理解性和目標語結構的假設,使輸出者根據反饋修改或重新加工自己的“輸出”,從而掌握或鞏固某種語言知識;第三,輸出具有元語言功能,即輸出能使學習者控制和內化語言知識。因此,只有大量的可理解輸入而沒有準確的輸出,是不能保證學習者最終達到與本族語者相同或相近的語言能力的。輸出為學習者提供了表達語言和獲得反饋的機會,借此學習者可以檢驗自己對語言的掌握程度,以注意到自己學習中的不足及有待提高與鞏固的知識。
詞匯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說,詞匯習得是二語習得的中心任務,因為各項語言技能如聽、說、讀、寫、譯都離不開對詞匯的依賴。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強調詞匯的輸入與積累,忽視詞匯的運用和輸出,必然會造成學習者詞匯知識的僵化,難以做到學以致用,以用促學。
3.培養詞匯輸出能力的有效途徑
3.1復述
教師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對所學文章進行復述,以此鞏固詞匯知識,加深對詞匯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復述(retell)是一種口頭的輸出活動,它不同于背誦(recite),也不同于機械的口語句型訓練。復述不僅要求對文字材料非常熟知,而且需要在整理消化之后,進行重新組織,變成自己的語言再表達出來。復述是一個相對比較復雜、綜合的過程(李軍,2002:16-17)。鄧酈鳴(2001:43-44)也指出,復述對詞匯短語等的習得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為課文是由詞、短語、句子組成的,復述課文必然會熟記公式化的短語,強化詞匯、句型、固定表達的記憶效果,加強語言積累,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強化語言輸入,使其成為學習者必需的語言輸入和積累,從而使語言輸出規范化。通過復述可以積累一些好的表達方法,有助于提高語言輸出水平。通過語言學習者的復述,教師能夠了解他們語言知識的輸入情況。比如:是否掌握了基本的詞匯、短語及表達方法等。復述是一種集輸入與輸出于一體的交際活動,要求學生既要利用已有的語言知識,又要盡可能地采用新輸入的語言知識,保障輸出任務的完成。復述的具體做法比較靈活,在完成一段文章的講解輸入后,教師在讀的過程中可以省略其重要的語言點,讓學生根據理解和記憶口頭填入適當的詞或短語。或者教師帶領,師生共同用自己的語言順著課文的思路復述,直到該章節的含義全面再現為止;還可以讓個別學生復述,由教師或同班同學進行點評(杜愛玲,2005:114-115)。
3.2寫作
英語寫作,作為一種書面的輸出形式,是一種“可理解性的輸出”(comprehensible output)。根據Swain的說法,學習者要利用自己學到的語言資源來進行有意義的使用,輸出促使學習者在言語產生時實現由語義(從上而下)過渡到句法(自下而上)的過程,提高其語言能力。她還認為,語言產生促進語言習得必須有一個條件,即“只有在學習者被推動的時候”,“推動”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內部的。寫作,可以使學習者更多地做可理解的輸出。寫作的一個好處就是讓錯誤早點暴露出來,使學生意識到自己英語表達能力與所積累的詞匯量之間的差距,促進新的詞匯知識的消化和吸收。
寫作可以比較客觀地反映學習者對詞匯知識的掌握程度。它涉及選詞、造句、謀篇等一系列問題,是學習者對已有詞匯知識的一個檢驗和深層加工的過程。因此,寫作作為一種輸出活動,能夠以注意的形式激活學習者的認知活動,使其認識到在詞匯學習中的不足之處,檢驗和反思在學習過程中的弱點,從而不斷加以克服。王初明(2000:207-212)也指出,學習者在用英語表達意思時,不得不主動調用已學過的語言知識,斟酌語法規則的運用,琢磨詞語的搭配,掂量語句使用的確切性和得體性。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時,不必刻意追求教學和學習內容的系統性,而是強調學生體驗用英語寫作的過程,寫得越長越好。實驗證明,“寫長法”在幫助學生發展詞匯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寫長法教學模式有效激活了已經存儲和正在輸入的信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擴展學生的詞匯量、句法知識和語篇能力,并經過寫作中輸入和輸出的有機磨合加速語言形式的內化,從而在整體上提高學習效率。在寫作過程中,學習者往往在選詞上猶豫不決,對詞的用法把握不準,或是大腦一片空白,找不到合適的英語表達方式表明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寫作的重要性在于運用輸出反饋來激活最佳詞匯輸入,有效提高二語習得者的語言輸出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通過寫作,詞匯知識可以不斷地得以鞏固、更新并內化。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寫,通過寫來鞏固、檢驗并激活所學詞匯,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結語
詞匯輸入,要培養學生牢固的語言知識基礎,在一定的語言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輸出活動,促使學生對詞匯知識的鞏固與更新,提高學生的詞匯運用能力。在整個詞匯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重輸入輕輸出的現狀,把輸入與輸出看成動態統一的關系,從輸入詞匯知識入手,有意識地培養詞匯輸出能力,促進詞匯知識的內化。
參考文獻:
[1]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In G. Cook & Seidlhofer eds). Principles of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25-144.
[2]杜愛玲.復述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J].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5):114-115.
[3]鄧酈鳴.注重背誦輸入克服寫作中的負遷移[J].外語教學,2001(4):43-44.
[4]李軍.復述在提高英語口語方面的作用[J].承德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1):16-17.
[5]王初明.以寫促學——一項英語寫作教學改革的試驗[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5):207-212.
[6]吳旭東,陳曉慶.中國英語學生課堂環境下詞匯能力的發展[J].現代外語,20004(4):35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