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娟
摘 要: 當今時代不僅注重學生的知識,更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發展,這需要小學數學課堂進行教學改革,引導學生不斷參與課堂,在自主參與和體驗的過程,積極思考,發展能力。本文基于農村文化的特點,探究農村小學課堂如何逐漸開展課程改革,完成知識的不斷深化。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探究能力 培養策略 學生主體 問題意識
一、探究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和指導思想
傳統的中國文化注重的是知識的傳遞,接受專業教育的教師通過對專業知識的解讀系統的傳授給學生,學生通過以被動地身份接受權威的知識,并以機械訓練的方法進行記憶,以知識的量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成果和教師教學成果的重要標準,學生擁有淵博的知識是成才的重要標準,但是隨著信息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間的交流和聯系不斷加強,信息交流的速度不斷加快,范圍不斷擴大,學生能夠借助網絡終端和手機終端即時地接受和查找信息。網絡技術極大的儲存量和即時的提取性,知識量已經不是唯一的重要標準。文化不僅注重知識的傳遞,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創新,是學生根據時代和具體情況的發展,發展的個性化知識。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才在被動機械的多年教育中,創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束縛,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出缺乏靈活性的特征。
當今時代注重的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而這個發展不是通過高分數的學習結果實現的,是借助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學習和開放性思考實現的,這樣的過程就是學生不斷探究的過程,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借助同伴合作,實現知識的重新組合和建構,不斷解決問題,發現問題,以及探究問題。也就是說,探究能力的發展其實質是教學理念、教學主體和教學方式的轉變。從教學理念上講,要學習和樹立素質教育思想。探究能力的發展只有真正由關注學生的成績向關注學生的素質轉變,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轉變,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教學;從教學主體上說,要突破教師權威思想,突破教師一言堂,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自主思考、解決問題,自主建構知識;從教學方式上來看,要突破單一的講授制教學法,根據課程內容全面運用新課程背景下的各種教學方式,如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翻轉課堂、微課視頻等,真正使內容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和探索,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探究能力發展的有效策略
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已經推行和實施了很多年,城市中的很多中小學校進行了不斷實踐,并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但是農村是中國文化的根基地,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傳統觀念也更深化,對新課程理念的接受較慢,在教學中應堅持循序漸進的觀念,以情境為出發點,以微課為導向,以學生主體課堂為目標。同時,對于農村學生來說,考試仍然是學生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在課程改革過程中,不能開展形式化的新課程改革,以熱鬧作為衡量的唯一標準,而是真正基于學生的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包括被動地聽講,被動地接受任務,被動地接受知識,新課程改革首先要讓學生火起來,讓學生敢在課堂上發言,這就需要問題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情境聯系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在情境中學生更能夠發現問題,也更愿意解決問題。例如,在《6—10的認識及加減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農村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在課間小學生喜歡玩游戲,有的在玩偷電報、有的在玩跳皮筋、有的在玩斗雞,教師借助PPT出示圖片,圖片中都是本班級學生玩游戲的照片,增加了學生對新內容的熟悉感,緊接著教師請小朋友數一數玩各種游戲的各有多少人。由于圖片中的人物學生都認識,學生采用的方法包括把學生的名字寫在本子上,然后數數;有的學生采用的是直接數數的方法,通過在不同情境中數數學生初步認識6、7、8等數字,然后教師出示動畫,跳皮筋游戲中的某兩個小朋友中途退出游戲,加入了斗雞游戲,請看看斗雞的人數現在有多少?學生通過數數很快能夠得出結論,這時學生通過引導學生列出式子,加深學習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自編題目。作為其他小組的比賽題目,通過這樣的方法,使知識鞏固變成一種游戲,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學習興趣更高,也更有效。
(二)以微課為支撐,開啟學生的自主學習。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注重的目標不僅注重學生知識的傳遞,更注重的是學生能力的發展,而學生能力的發展需要學生獨立面對新內容進行自主學習,需要學生能夠自己發現新知識學習中的難點和重點,這種明確的意識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進行互動交流的重要保證,也能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責任人。但是,小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是有限的,新知識中的一些內容已經高于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需要借助教師的指導才能夠努力學習和解讀,微課是教師指導的一種有效方式。例如,在《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考慮到除法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教師通過微課視頻錄入了一個情境,每年的植樹節學校都會組織各班進行植樹活動,請問每次植樹活動大家會遇到什么問題?通過這樣的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初步熟悉除法,在不斷嘗試中列出自己所想問題的除法式子,學生嘗試各種方法進行簡答。但是,列豎式對學生來說仍然是一個難點,這時教師借助微課視頻進行指導,對列豎式的細節進行系統講解,為學生提供支撐。在這樣的支撐下,學生完成課前預習,明確自己的問題,從而更有效地進行課堂學習。
(三)建立學生主體課堂,促進知識的自主建構。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學生主體的課堂,新知識的學習借助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同伴的合作學習,通過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重新組合,并借助查找的新資料完成新內容的學習,教師只是在學生理解深度不夠的地方進行點撥。這樣的課堂將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學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自主建構。例如,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提供長方形的框架,引導學生嘗試通過拉扯看有什么變化,認識平行四邊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嘗試,并記錄變化,角度和邊長的變化,然后通過和三角形的框架進行對比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性,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在學生的動手操作中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在學生的思維無法進一步深化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行四邊形,這些地方為什么要設計為平行四邊形?在這樣的課程中,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完成任務,同伴探索,基本解決問題,完成基本內容的學習,突破教學難題,在此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是當今教育的一種發展趨勢,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時代的一種必然要求。農村是中國文化最濃厚的地方,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也更應該關注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思想變化,循序漸進地進行改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以微課為支撐,開啟學生的自主學習;建立學生主體課堂,促進知識的自主建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邱雷顰.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海峽科學,2011,05:93-94.
[2]楊文霞.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探究能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