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棟,王維美,王方友
(安徽科技學院 思政部,安徽 鳳陽 233100)
?
課內實踐與高校學生思政課抗拒心理的化解
張棟,王維美,王方友
(安徽科技學院 思政部,安徽 鳳陽 233100)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高校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抗拒心理的表現、特點以及形成原因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內實踐教學的優勢與原則,發現課內實踐是化解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抗拒心理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抗拒心理;課內實踐;化解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總學分約為大學生本科階段所修總學分的五分之一。說教型的政治理論課不僅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會引發學生的抗拒心理。由于多種因素制約,課外實踐無法有效化解學生的抗拒心理,而課內實踐是化解這種抗拒心理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高校學生思政課抗拒心理與原因分析
(一)抗拒心理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課程體系設置中占據重要地位。它既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理論課,又是面向所有大學生的公共課程;既要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又要有助于化解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各類思想問題,是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要途徑。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主流價值觀念日益受到挑戰,反映在大學生群體中就表現為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逆反和抗拒心理。
通過隨堂調查,發現半數左右的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積極性不高,部分學生甚至產生了“與教育目的、方向相反”[1]的抗拒心理,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學習狀況欠佳,很難達到主流價值觀念進頭腦、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效果。
高校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抗拒心理主要表現有以下兩種:第一,抗拒教學內容,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假大空”,排斥先進人物與事跡,甚至認同反面人物形象。第二,抗拒教學活動,在理論課教學課堂行為失范,主要有曠課、睡覺、聊天、看雜書、玩手機、做其他課程作業等。
這種抗拒心理有三個特點[2]:其一,表現個性,突出自我。這種心理是為了表現自我、保護自我或者突出自我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上的阻抗”;其二,強調情感性。在這種心理傾向中,情感因素占據主導地位;其三,反向性,越是不準許做的事情越是要做。
(二)原因分析
1.社會環境方面
其一,蘇東劇變,蘇聯模式失敗。蘇聯解體之后,西方學者大肆宣揚馬克思主義終結論,很多人沒有認清蘇聯模式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而認定是馬克思主義的失敗。但是蘇聯解體真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失敗嗎?馬克思確實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個階段,生產資料應該歸全社會所有。但是馬克思并不認為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個階段是建立在落后生產力基礎之上的。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成為可能是“以生產力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3]只有經過了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生產力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之后,才能最終在社會主義社會實現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然而,蘇維埃俄國是建立在貧困落后、資本主義發展相對不夠完善的沙皇俄國基礎之上的。在斯大林的主導之下,蘇聯的公有制并沒有建立在發達的生產力的基礎之上,這本身就與馬克思最初的設想是不一致的。說明斯大林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出現了偏差,由此而引發一系列問題,最終導致蘇聯解體,因此并不能說蘇聯解體是馬克思主義的失敗。
其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利益主體多元化,價值觀念多元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私營企業主、民營企業家脫穎而出,他們中有很多人并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由此,許多人認為沒有馬克思主義照樣能掙得金錢,獲得社會地位。學習馬克思主義雖然不能給我們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但是學習其基本立場、觀點與方法能讓我們終身受益。
其三,腐敗現象造成的社會不公平。近年來腐敗案件頻發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方面,腐敗現象確實是存在的;另一方面,黨和政府對腐敗問題查處力度是很大的。但是腐敗導致一些人非法獲得過多社會資源,引起社會不公平,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也使得馬克思主義的威信受到影響。反觀之,腐敗現象絕非中國特色,古今中外都有各種腐敗現象。馬克思主義也從來沒有教人們如何腐敗,將之與腐敗現象聯系在一起是十分不負責任的。
2.課程設置方面
從課程性質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是緊緊圍繞當前國內國際形勢和我黨方針政策展開的,離不開執政黨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這容易使不了解這門課程的人產生錯覺,誤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空洞的政治說教或者意識形態灌輸,無形中增添了學生的抗拒情緒。
建國以來,我們黨一直處于執政地位,基本思想路線沒有較大變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的設置變化也很小、很緩慢。一些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講了幾十年還是老腔調,從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產生心理抗拒。
3.教師方面
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變化很慢,一些教師容易忽視教學方法的改進,仍然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宣講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踐脫節嚴重。這種教學工作效果不盡如人意,教學感染力不強,沒有針對性,不能引起學生共鳴[4]。
思想政治理論課和一般的專業課程不同,它要求授課教師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超越物質欲望的精神追求。然而,部分教師對馬克思主義并沒有做到真懂、真信,仍然在謀生和職業需要層面上給學生講馬克思主義,這不僅使得這門課程的感染力大打折扣,反而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心理作用。
4.學生方面
如今的大學生幾乎都是“90后”,他們沒有經歷過動亂的年代,是非判斷能力不強。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反映在社會意識領域就體現為社會成員價值觀念逐漸多元化。諸多思潮、價值觀念相互沖擊碰撞,“90后”大學生很難把握正確的方向。這是學生抗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課內實踐課的特點與學生抗拒心理化解
課堂理論教學授課內容理論性較強、相對枯燥,授課形式也較為傳統,很難調動學生聽課積極性。現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大多采取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課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大致有三種方式:其一,課內實踐方式;其二,課外的校園實踐活動;其三,校外的社會實踐方式。
(一)課外實踐化解抗拒心理的劣勢
其一,思想政治理論課屬于通識教育類課程,面向全校本科學生,學生知識背景和專業方向差距大,課外實踐在設計上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正因如此,課外實踐多流于形式。從思政課暑期社會實踐的情況來看,學生真正到實踐地進行實踐活動的不多,即使在實踐地做了實踐活動,也多以應付的態度完成實踐論文,其中不乏捏造數據或抄襲現象。這不僅不利于化解學生的抗拒心理,反而使得抗拒心理進一步增強。
其二,大班授課,學生人數多,對人力財力要求高。一方面,課外社會實踐面臨經費限制的困局;另一方面,指導教師也沒有足夠的精力投入到學生實踐的指導工作中去。目前思政課課外實踐仍然只有少數項目能得到經費支持,大多數課外實踐尤其是學生的思政課暑期社會實踐是基本沒有經費支持的,學生獨自承擔實踐花費也導致了抗拒心理。
其三,課外社會實踐往往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要求教師有深厚理論功底的同時,也需要教師有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引導學生參與課外實踐的經驗,否則可能會導致課外實踐與理論內容相脫節,甚至絲毫不相關聯的后果。
(二)課內實踐化解抗拒心理的優勢
其一,低人力財力和時間投入。在課堂上進行社會實踐極大地降低了外出實踐的成本,縮短了實踐周期,節約了教育資源[5]。在課內實踐過程中學生不會產生花費,不會給學生帶來經濟負擔。對于教師來說課堂集中實踐,便于掌控實踐過程,了解學生的實踐狀況,以便給出合理的實踐評分。
其二,師生可以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學生可以在實踐過程中得到教師的集中指導,增加師生互動,及時解決實踐中的問題,這對于化解學生的抗拒心理有一定助益。
其三,可以借助網絡、多媒體和信息技術等手段,將復雜的社會現象濃縮到課堂上來,使學生得到親身體驗。活潑、生動、多樣化的實踐形式,促進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與理論教學相比,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化解學生的抗拒心理。
其四,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重視課堂理論教學的前提下,注重引導學生接近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服務社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理論內容的理解,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學生綜合能力,易于被學生接受。
其五,對教師能力要求較低。課內實踐內容相對固定,任課教師可以采取集中備課的方式,做充足的課前準備;也可以和理論教學一樣,共享課內實踐素材,降低備課難度,這對于降低學生的抗拒心理會產生積極的效果。
三、結語
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抗拒心理在大學校園里是比較普遍的。這種抗拒心理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實現,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大打折扣。與課外實踐相比,課內實踐能夠更加有效地化解學生的抗拒心理。
在現實的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理論教學依然占據主導地位。課內實踐應該充分發揮其易于被學生接受的優勢,與思政課理論教學緊密結合,或者可以探索一種理論教學的課內實踐形式,以課內實踐的形式講授所有思政理論課的理論教學內容,如此便可以化解大學生對思政理論課的抗拒心理。
在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中,還應該注意把握課內實踐課的設計原則,構建有效的課內實踐機制,包括完善的課內實踐教學領導機制、獨立的系統化考核激勵機制、教師綜合實踐能力培養機制等,確保課內實踐能夠充分發揮其優勢,增強思政課理論課的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陳新.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研究述評[J].河南社會科學,2007(3).
[2]馮江紅.論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對策[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6(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539.
[4]房慧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現狀、問題、對策[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2):70-75.
[5]孟憲冬,高東.應用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109.
[作者簡介]張棟(1984- ),男,講師,博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內實踐機制研究”(2014jyxm266);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重點項目“高校思政課學生課堂‘抗拒’化解路徑研究”(2013szxm063);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政課模塊化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2013szxm061)。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1-0174-03
[收稿日期]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