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對應用型、綜合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生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已成為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本文基于經濟學與管理學學生實踐能力需求的異同,分析了經管類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現狀和不足之處,并在此基礎上從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經管類本科生;專業實踐能力;提升路徑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8.035
實踐能力是經濟學與管理學專業學生的必備技能,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和重要途徑。當今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尤其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競爭。在高等教育提倡優化知識結構,強化實踐教學、加強創新創業、促進文理交融的新形勢下,經管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應不斷加強。然而,由于長期受傳統理論、教學方法與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我國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普遍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忽視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導致培養出的學生缺乏實際操作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無法達到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積極探索地方高校經管專業實踐教學的新思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顯得尤為重要。那么,經濟學與管理學專業學生在實踐能力需求方面有何異同點?地方高校經管類本科生實踐能力培養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提升經管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本文將嘗試對以上問題作出回答。
一、經濟學與管理學學生專業實踐能力需求的異同
1.經管類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內涵
所謂實踐能力是一種綜合的能力,就是在人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不是某種單一的能力,而是由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若干種能力所構成。同樣,經管類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是指經管專業學生個體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在實踐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專業領域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主要包括專業科研能力(自學能力、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實驗能力、發明創造能力、搜集資料的能力等)、專業操作與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新常態經濟環境下,經管類專業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應符合國家教育部關于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目標要求,堅持以服務地方、滿足學生就業需求為導向,強化應用性、地方性、重特色的學生培養內涵。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其辦學目標應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經管類專業建設中能準確把握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面,能融入地方經濟發展,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據統計,目前發達國家人才需求結構情況為:科研人才5%,研究設計人才30% ,生產經營管理服務人才65% 。可見,隨著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對基層應用型人才需求比例增大。地方本科院校應深入研究當地經濟發展現狀及需求,以培養經濟管理、經營服務等基層一線工作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為重點,優化資源配置并創新發展,體現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辦學特色,通過辦學特色提升學校及專業辦學影響力,同時促進專業建設的發展。
2.經管類學生專業實踐能力需求的共同點
從當前社會人才需求的特征來看經管類大學生需要具備如下幾個方面的能力:一是要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包括了獨立生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以及環境適應能力等,二是要具備一定的專業實踐能力,包含了經管類專業經驗能力、專業工作能力以及態度等,這就要求經管類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實踐過程中能夠有針對性地培養自我專業知識以及專業實踐能力。
3.經濟學與管理學專業學生專業實踐能力需求的差異
經濟學與管理學可謂理論研究中的近親關系,兩者關系密切。但也存在差異。(1)研究目的。經濟學解釋社會資源利用和配置的方式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而管理學則提供實現組織目標的組織資源最優使用原理和方法;(2)研究視角。經濟學主要從經濟利益的角度來分析社會資源的利用和配置問題;而管理學則主要是從組織激勵的角度來分析組織資源的利用問題;(3)研究內容。經濟學研究一般社會資源的使用,是一門關于對社會資源使用方法進行選擇的科學;管理學研究特定組織資源的使用,以如何充分利用組織所擁有的資源為研究對象;(4)人性假設。經濟學假定人是具有機會主義傾向的“經濟人”,其地位平等;管理學假定人性是變化多端,先后出現了“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管理人”、“文化人”、“復雜人”以及“學習人”假設;(5)研究方法。經濟學運用解析主義的研究方法,以演繹法為主,主要運用定量方法研究個體之間的對立關系;而管理學運用整體主義的研究方法,以歸納法為主,運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辦將組織作為一個有機體,用系統論的觀點來分析組織構成要素之間相互獨立、轉化和依存的關系。同時,主流經濟學家主張 “價值中立”的研究態度,而管理學必須注重組織中人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即包含了價值判斷。
由于經濟學與管理學存在以上根本差異,所以,在對其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方面也應有所區別。具體來講,對于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應培養其對數字的敏感性,更加強調數理的運用,用數理去理解社會。同時,應培養經濟學專業學生的宏觀思維能力,強調學生對宏觀數據的獲取、分析、利用,對趨勢的推斷和利用。而管理學專業的學生應更注重的是規則與執行,強調個體體驗。在對宏觀經濟認識的前提下,應更加注重心理學等學科,充分了解人,更好地激勵人,幫助組織和人共同成長。所以,管理類的教學應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案例分析、討論、實地調研、頭腦風暴是比較常用的方法。
二、地方高校經管類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現狀與不足之處
在教育部關于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戰略推動下,很多地方高校在經管類專業建設研究中,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通過開展研究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從人才培養方案、社會實踐、實習、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等方面入手,極大促進了經濟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取得顯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
1.經管類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現狀
近年來,為了提升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很多地方高校先后采取了一些列有力措施,具體包括:
課堂案例教學與實訓。調查結果顯示,經管專業教師在課堂講授過程中多輔之以案例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鍛煉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由于仍然屬于課堂范圍的教學,對很多內容學生只能獲得感官認識,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還顯得不足。同時,很多學校擁有實訓教學中心,方便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模擬工作實踐中,是學生在校期間提高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但由于課時所限,實訓的作用效果還有待提升。
社會實踐與畢業實習。部分地方高校通過教學實踐周等方式幫助學生提升社會實踐能力,取得很好的效果。社會實踐是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畢業實習的前奏,在專業教師的指導和協助下,強化專業知識,更好地將理論結合實際,逐步提高實踐工作的能力。同時,畢業實習是學生畢業前鍛煉和檢驗學生實踐能力的最后環節,但由于采用集中實習與自主實習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實施,也造成一系列問題,如部分學生實習崗位與所學為專業知識的相關性低、實習單位配合積極性不高等。
校內社團活動。根據經管專業的特點,我校師生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如聯合校團委、學工部等相關職能部門,通過學生社團開展互聯網+創業大賽、求職技能大賽、模擬招聘等系列活動,發揮專業所長,鍛煉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但此類社團活動帶有一定的隨機性,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實際效果有限。
校際、校企合作。很多地方高校通過邀請其他院校知名學者來校講座,有效拓寬本校學生視野,并通過校企橫向合作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解企業、去企業鍛煉的機會,提高學生實踐技能;或者邀請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來學校為經管專業師生做講座,或擔任兼職教師,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2.經管類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不足之處
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經管專業學生應用能力培養既要重基礎又要有特長,能與地方社會文化相互融合,要求學生具備一專多能型的專業知識結構、較強的職業適應能力、一定的職業素質與執業能力、切實可行的就業取向及踏實的工作作風。但是由于現行的地方高校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得經管專業學生應用能力培養存在一些問題。
(1)課程設置不夠科學,經管專業未被區別對待
經管專業的實驗教學需要理論教學相配合,在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中要求各個科目之間相互聯系。學校應進一步加強課程體系的設置,使學科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并針對經濟學和管理學學士的專業實踐能力的不同需求設置科學的課程體系,幫助學生構筑完善的專業知識體系,并及時地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很多地方高校經管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時間和學分比例(周數占總教學周數)較少,缺乏分階段合理安排,其周數普遍只占總教學周數的10%左右。
(2) 實訓經費投入不足,缺乏專業實驗室建設
專業實驗室有助于強化理論課教學效果,讓學生在模擬仿真試驗中加深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便捷途徑之一。然而,實驗教學需要完備的實驗教學硬件設施,建設實驗室需要較高的經費投入,很多地方高校囿于資金的限制,專業實驗室建設還有待完善。
(3) 校企合作機制不健全,缺乏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
高校和校外實習基地存在相對獨立的利益,缺乏利益交集,難以形成利益共同體。使得實習基地得不到有效開發和利用,導致實踐效果不明顯。
(4) 指導教師實踐經驗不足,實踐教學方法有待完善
一方面,很多教師雖都擁有高學歷,很少甚至根本沒有相關實踐工作經歷和經驗,在實習指導過程中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也會影響實踐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實踐教學方法僵化也是阻礙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主要因素。
(5) 實踐教學形式重于實質,缺乏監督評價體系
大多數高校的經管專業在招生時雖文理兼招,但仍被習慣性歸屬于文科,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編制中,實踐教學計劃僅從形式上規范、嚴謹,實質層面被當作理論教學的補充,實際操作性不強。實踐教學成果主要體現在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難以通過質量監控體系反映出來,再加上實踐教學條件有限,所以實踐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四、對策研究
新常態下,高校應更好地服務與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積極利用內外部資源,通過將實驗教學和科研相結合、學生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相融合,校內實踐和校外實習相配合等方式,使學生的實踐能力獲得一定程度的提高,需從學校、教師、學生三大主體進行完善與提升。
1.學校
(1).明確產教融合培養思路,精準培養經濟與管理專業人才
很多地方高校經管類專業傳統教學過程中,無論在教育基本理念定位、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設置等方面,都未體現出產教融合的培養思路,使得學生知識結構單一,能力不強。隨著地方經濟實體對經濟管理類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學校應結合經濟學與管理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需求的異同,明確產教融合的培養思路,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與機制,切實確保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盡快為地方經濟主體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2)完善課程設置體系,提升學生實踐技能
地方高校應進一步完善經管專業課程體系,使課程設置滿足專業實踐需要,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專業技能以及綜合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就業能力奠定基礎:一是增加實踐課程比例。學校應在培養目標的指導下,適當增加實踐課程比例,強化專業理論與實踐操作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二是優化課程結構。學校應處理好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銜接,確保學生扎實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如在經管專業增加“職業生涯規劃”、“創新與創業管理”等課程,在經濟學與管理學專業分別增加“運籌學”、“數據分析”和“商務英語”、“商務禮儀”等輔修課程。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中,可采用“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學校與企事業單位相協調”的模式。一方面,個人與組織相結合:教師個人可以聯系對應企事業單位進行實踐與學習,學校也可以通過集體方式與合作企業溝通,為本校教師爭取更多的實踐機會。另一方面,學校與企事業單位相協調:一是派優秀的青年教師到國內知名高校接受經管專業核心課程的系統學習,或通過短期訪學、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等形式,參與本專業的前沿領域知識、實踐教學經驗的研討;也可以選派部分教師到企事業單位的相關部門兼職或以產學研的形式開展校企合作,參與其具體工作,提升教師的實踐素質;二是邀請企事業單位資深專業人士來學校為教師進行集中培訓,或者直接聘請這些資深專業人士作為兼職教師充實和改善師資隊伍結構。
(4)健全教學管理機制,重視創新實踐培養工作
規范化的管理機制是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證。為了能夠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必須制定一系列保障制度。在教學計劃中,合理安排實踐教學的同時,還要建立一套實踐教學質量評價與監控體系,以科學的量化指標代替主觀性較強的簡單評估。
(5).整合校內外資源,努力發揮協同作用
校內科研基地和校外合作企業是地方高校培養經管類人才專業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因此,學校應努力整理以上資源。一是加強校內科研基地建設,基地開展的各類創新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鍛煉自我、提高自我的平臺。二是整合校外資源,加強校際、校企合作,理順校企合作機制。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應協調校際間的聯絡溝通工作,積極塔建校際之間實踐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同時,學校應積極探求科學的校企合作模式,使校企合作更加全面、深入、穩固。
2.教師
作為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的指導者,教師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因此,探討經管專業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路徑,教師勝任力的提升是必經之路。
(1)拓寬育人視野,更新教育觀念
經濟管理專業教師必須認識到,作為當代大學教育工作者,教師的職責已經不單是傳授知識(how),更不是灌輸知識(who/what/where/when),而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why),幫助學生構建個性化的學科知識體系,形成知識處理的創新思維。教學工作中,應積極關注學科前沿,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結合專業的案例,將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作為社會人的責任與擔當融入課程教學,實現教書育人。
(2)完善實踐教學方法,提升自我勝任素質
經管專業教師不僅要掌握全面、前沿的專業知識,合理的教學方法也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基本保障。教師應改進教學方法,強化案例教學,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并通過討論、分析、評價,幫助學生以專業的思維思考和解決問題。此外,通過課外引導,教師能夠為學生社團活動和學術研究指引方向,通過指導學生的科研項目、競賽活動,教師能夠更加了解學生的專業實踐需求的同時,也豐富了自身的實踐經驗,為自己營造了深厚的實踐背景,建立和開拓了教學思路。
(3)加強實踐教學團隊溝通,形成優秀穩固的指導教師團隊
經管類學生實踐能力提升說到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實踐能力的提升不僅需要學術精良、責任心強的指導教師,為其指點迷津,引導創新思路,而且需要形成優秀穩固的指導教師團隊,從教育目標、課程設置、管理機制等各方面予以研究和完善,從本質上完善學校實踐教學模式,達到幫助學生學以致用的目的。作為專業實踐能力引領的教師,應積極參與相關教學、科研討論,認真履行自己的團隊職責,確保本專業實踐教學團隊的有效性與穩定性。
3.學生
(1)重視課堂案例分析及校內實訓,培養專業敏感性
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經管專業學生應積極參與具體實踐,通過案例分析和實訓,感受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了解本專業需要什么樣的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經過認知實踐學期的錘煉,對今后的專業課學習有更多的思考,有利于規劃未來,在專業方向、課程模塊的選擇上會更加理性,不僅幫助學生及時掌握本專業的業務流程和操作實務,提高教學時效和專業敏感度,而且能夠增強實際操作能力,以此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相滲透和有機結合。
(2)認真履行社會實踐責任,提高內在學習動機
課堂案例分析和校內實訓不可能代替學生參與企業的經濟管理活動。因此,學生應經常利用假期開展社會調查,了解各行業、各單位經濟管理的情況,在真實的經濟環境中進行磨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嘗試以專業的視角解決問題,以拓展職業視野,培養自身專業實踐能力,為以后畢業就業的有效銜接打下基礎。
(3)重視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撰寫,努力做到學以致用
學生通過畢業實習,要把幾年來學習的知識和專業技能應用于實踐,解決生產或社會中的實際問題,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使自己的專業技術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同時應盡量尋求管理規范、企業文化鮮明、積極向上并有創新氛圍的企業實習,在踏踏實實的工作中掌握知識,積極思考,努力做到學以致用,為以后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五、結語
在中國經濟新常態環境下,提升和完善地方高校經管專業學生專業實踐能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相關高校、政府職能部門、社會企事業單位等多方參與,通力協作。只有認真研究經濟學與管理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需求,并針對性地多措并舉,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改進和完善地方高校經管專業實踐教學工作,培養和塑造經管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為社會經濟發展輸送高質量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吳全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中需關注的幾個問題[J]. 教育發展研究,2011( 17) : 62-65.
[2]李琪. 經管類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路徑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4(04)227-228.
[3]梁萊歆.新形勢下培養工商管理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途徑探索[J].高教與經濟,2010(2) :8-11.
[4]牟延琳.地方本科高校發展定位再審視[N]. 人民政協報,2014 -05- 07.
[5]嚴欣平,陳顯明.深化改革走應用技術型高校發展之路[J].中國高等教育,2014 (22):58-60. [6]劉洋,呂寶云,逯野.高校經管專業教育課程建設策略探究[J].黑龍江教育,2014(10):29-30
作者簡介:
張雯(1983-),女,陜西西安人,西安財經學院商學院現代企業管理研究中心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高管勝任力與企業社會責任,知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