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道均
摘 要:語文教學是以情感引導為主體的語言感知培養學科,小學生對于感性事物的理解與感受遠不如理科的邏輯思維來得直接而深刻。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感受與體驗,結合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與靈活性進行教學模式的自我改進,這將有利于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與信心。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教學;情境感染
小學語文是語言思維化的載體,是文字創新的教學平臺。通過語文科目的學習,學生可以對自然景觀、社會人文、歷史文化產生敏銳的思想感觀,對學生往后乃至一生的文學性精神素養與感性認知都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小學語文不僅要相當重視教材知識中基礎的學科常識,更要求教師在巧妙的知識拓展下,讓學生感受語文世界的魅力,更好地感觸文字海洋的情感與內心熏陶。對于逐漸受理科思維僵化的孩子們來講,創新感性的語文教學將對他們的身心思維都會產生越來越重要的感染。就如在講解魯迅先生所講的《少年閏土》一文時,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安排模擬課文情境的對話,讓學生在真實的課文表演中感受故事的背景。又如在課堂上講解《皇帝的新裝》這篇寓言時,可以在故事講解完之后,通過讓學生繼續想象故事來感受課文的情境化,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染力與故事的情感表現手法。諸如此類的寓言童話篇目,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指導學生情境表演以及課后故事續演,讓學生真正掌握學習語文的技巧與樂趣,更好地學習課文知識。
情境創設是情境教學的源泉,可以對學生的思維積極性產生重要的影響。教師在進行新課程學習時,可以創設課前情境導入,通過課文背景故事、精彩詩文朗誦、課外故事表演等方式,將學生的興趣與學習動力集中在課堂中,用課前的情境創設感染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進行情境插入。例如,在講解《靜夜思》這首詩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影射讓學生感受畫面、體驗詩人的情懷。諸如此類的情境融合,在新課程標準的創新理念下,會有更多技巧性的教學模式,讓小學生的語文水平得到更好的發展。
總之,將情境融入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中去,用情境創設的魅力去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思維創新,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效,是教師進行語文教學工作中時應注重的高效教學模式。這種以情境創設為背景的,熱情親切、自然真實的教學模式,能迅速讓學生產生語文學習的極大動力,是進行全面深化語文教學模式改革重要的一步。
參考文獻:
朱玉峰.小學語文教學策略與方法詳解[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1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