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珍
摘 要: 高效的教學策略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本文從三大方面分析了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學。
關鍵詞: 民族小學 小學語文 教學效率
一套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的掌握,對于如今的民族小學語文老師來說至關重要。正確的教學方法是遵循客觀學習規律很好地認識和改造教學世界的,它可以讓語文老師教學的時候不走彎路,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進度。與之相反,拙劣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越學越死板,阻礙學生個人潛能的有效開發,并且隨之帶來學習的超低效率??茖W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科學有效的提問方法、恰當正確地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方法、寓教于樂的快樂教學法。
一、科學有效的語文課堂提問方法
科學有效的提問方法是指語文教師在教每一篇課文的時候,都要在深入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提出和回答相應的課堂問題,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的語文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善于提出問題是一個語文老師具有創新教學能力的綜合體現,也是當今語文老師必須具備的教學素養。語文老師不但要學會向學生提出問題,還必須引導學生提出疑難問題。當學生提出問題之后,語文老師要學會隨機應變,為學生答疑解惑。
語文老師和學生可以共同解決教學過程中遭遇的各種疑難問題,調動語文老師教學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動性。語文老師不僅要向學生提出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和加深記憶力的問題,還要幫助學生養成愛提問題的好習慣。對于那些不敢提出問題和因為懶惰不愿意提出問題的學生,語文老師應該對癥下藥,給學生講清楚善于提出問題對于學習的好處,可以讓學生看一些名人傳記——學生會從中發現凡是事業上有所建樹的偉人都是擅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人,比如達爾文、牛頓、華羅庚和居里夫人等人。語文老師只有讓學生從思想意識上真正發現敢于提出問題的重要性,才能夠搞好語文教學工作,促進學生智力的有效開發。
行之有效的提問方法主要是靠學生學好基礎知識促成的,語文老師應該引導學生上課之前做好課文預習工作,并且把不懂的地方寫在紙上或者做上記號。老師講課時應該著手解決學生不懂的問題,努力為學生答疑解惑。對于不知道該怎么提問的學生,老師應該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做起,努力幫助學生樹立能夠學好的自信心,培養學生喜歡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語文老師必須具備鼓勵學生提問和創新思維的教學策略,減少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善于設置懸念,并且啟發學生自己悟出事物的原理。
二、語文教師善于集中學生的聽課注意力
這點對于語文教學工作至關重要——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項需要自己意志努力記住知識點的活動,因此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發揮至關重要的巨大作用。老師在教學工程中要學會訓練學生精力集中和專注思考的習慣,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都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由此可見,注意力是否集中直接影響學習效果的優劣和學習效率的高低。現實社會充滿了形形色色的信息刺激,處于成長過程中的學生很容易在學習過程中造成神志分離和注意力渙散,降低學習效率,并且影響學習成績。因此,老師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學習成績,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學到的知識點。
語文老師要意識到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受到學生的年齡、個性、智力和興趣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注意力影響非常巨大,教師可以從這些方面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注意力包括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兩大方面。有意注意指的是需要意志控制的注意力,這種注意力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因此時間長了會讓人感到疲勞和高度緊張。反之,無意注意指的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自然而然產生的沒有明確目的的注意力。如果學生的注意力特別差,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大有裨益的專門練習,比如在紙上寫1—100的數字就可以幫助學生科學有效地提高注意力,語文老師還可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感興趣的學習材料,注重訓練學生的視覺和知覺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語文老師在培養學生專心致志的學習習慣的時候,還可以給學生講一些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讓學生通過聽故事的形式受到啟發和教育,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些有趣的東西提高學生的自制能力——比如給學生講《小貓吃魚》的故事,讓學生畫畫。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做提綱式的筆記,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語文老師的最高境界是達到“超以象外”的審美境界——“在筆者看來,‘超以象外說的優點,是引導人們突破作品特定形象的直接性、有限性,從直接中看到間接,從有限中尋求無限?!盵1]
三、采取寓教于樂的快樂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愛玩是學生的天性,教師如果能夠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就可以讓學生在玩耍過程中獲得人生啟迪,并且有利于學生的快樂成長。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最大動力,學生如果對語文課程感興趣,就一定會學得輕松和愉快。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善于設計合理的小游戲,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這是學好語文課程的基礎。因此,語文老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語文教學工作至關重要。如果語文老師不善于引導學生,就會造成學生對于語文課的厭倦情緒和畏懼心理,學生的大腦中一旦產生對語文課程的排斥傾向,就無法學好語文知識。語文老師要學會把握教學意境——“意境即是藝術形象,是對情景交融、主觀與客觀結合的產物”[2]。
素質教育不但是國家和社會的召喚,而且是學生和家長的渴求。因此,語文老師應該更新教學理念,在玩耍過程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而讓學生積累語文知識。語文老師必須學會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措施,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工作,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玩耍過程中學習,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學到有用的知識和能力。小學時代,學生的生活中離不開一個“玩”字,一個好的語文老師可以幫助學生把“玩”寓于記憶和學習當中。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寓教于樂、善于集中學生注意力、擅長提問,相信在語文老師的不懈努力下,一定能把學生培養成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張少康.古典文藝美學論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