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庭香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使學習者喜歡學習,學會如何學習,并把學習當作自己終身發展的需要。”所以,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既是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發展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目標,也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學會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努力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者,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人。
【關鍵詞】激發興趣 創設氛圍 合作探究 動手操作 關注差異 激勵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153-01
所謂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會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善于運用科學的方法獨立學習,獲取知識。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僅看到學生是主體還不夠,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自覺主動的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果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他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并且廣泛地涉獵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也會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否則,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學的知識,當遇到困難時往往是喪失信心,不能堅持學習。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在課堂的起始階段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強烈的求知欲望進入學習狀態,而且在整體教學過程中都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及精神狀態,根據其變化采取措施,使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勢。
二、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首先要給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環境,讓學生充滿自信。
在民主的課堂里比在放任主義和權威主義的課堂里學生可能有更高的效率;民主的學習情境似乎能產生更多的記憶和更多的遷移。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成長的文化背景等,同時要努力創設各種生動活潑、寬松和諧的教學情境,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有一種被尊重的安全感,也才能夠讓他們更好地融入課堂,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盡力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自覺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三、創設自主學習的氛圍,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1.課前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課前,我根據教學內容的設計印發學案,明確學生需要完成學案的哪些內容,若遇到不會做的和有疑問的可以做出標記,在“預習反饋”環節中如果還是不能解決的問題,等到教師講解或理解后再補上。這樣,學生在溫習舊知識的同時預習了新課,初步了解了新課的知識要點,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2.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為了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可以創設各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同時,要創設有助于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學生有了興趣,有了求知的欲望,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體驗、一種享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比如,生動的表演能營造愉悅的學習氣氛,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3.適時點撥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當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遇到一些疑難和困惑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先在小組內合作學習,然后再全班交流,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揭示知識規律并解決問題。而這時候的教師,或作為學生的幫手,或作為學生學習小組中的一員,給他們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不斷完善探究策略。因為在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與達到的目標之間必然還存在障礙,使得學生無法解決問題,這時我們必須把握時機,找準切入點進行啟發誘導,適時點撥,而且一定要點在關鍵之處。這樣,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也促進相互了解,這種師生合作學習給每個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的機會,不僅使學生對知識理解更豐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飛了他們的想象力,在提高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合作互助的精神。
四、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揮其主體作用,然后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實驗、想象,主動建構知識。比如在學習《認識小數》時,我先讓學生回顧學過的長度單位米與分米之間的關系,以米為單位用分數表示出1分米,然后再學習用小數來表示,從而認識了一位小數。為了將知識拓展延伸,在隨后的一個小游戲中,我為學生準備了各種面值的紙幣及硬幣,讓學生從中任意抽取幾張,再把拿到的錢用小數表示出來,然后再引導學生讀出來,并獨立總結出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小數點后面第一位表示的是什么,第二位表示的是什么。
五、關注個體差異,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特的個性,同時也存在著差異性。我們在教學中要對客觀存在差異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特別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基礎差、進步慢,自卑感較強,我們應盡量發掘他們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給他們成功的體驗,強化和激勵他們主動學習。
六、適當的評價,促使學生不斷改進學習方法
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己最清楚什么樣的學習最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最清楚自己想知道什么,也最清楚自己知識欠缺及不明白的地方。所以我們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同時,除了教師的適時恰當的評價外,還要注意學生的自評及學生之間的互評,指導學生逐步認識自己“學會”的過程是否合理有效,在學習中使用的方法是否得當,然后進行及時的反饋和調控,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以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為出發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科的特點,在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創設情境、創造條件,給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新數學課程標準》
[2]付國瑞,張立新.教學民主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價值——以建立合作互動的師生關系為視角[J].教學與管理,201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