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義勻
摘要:教學設計包括分析教學過程和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分析,這可以為教學提供參考,減少教學過程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提高教學效率。新課程改革強調了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提倡以學生為本,而以“人本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教學設計就是歷史教學的先導。對中學歷史教學設計的反思主要是以“人本主義”為例來引導教師進行教學改革。
關鍵詞:人本主義;中學歷史;教學設計;反思
一、引言
歷史的教學特別注重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連接,在教學設計時就必須對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規劃,而具有指導意義的就是系統理論中的整體性原理和反饋原理。[1]教學的過程是一種信息傳播活動,所以,教學活動展開也要以教育傳播理論為基礎。學習理論有很多種,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就是“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出符合學生特點、需要和個性全面發展的教學。根據歷史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特點選擇教學模式就是教學理論的初衷,而“人本主義”的教學設計就是以“發展性教學理論”為基礎,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展開,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效展開教學活動。
二、人本主義教學設計的特征
教學設計有兩個類型:以“教”為中心和以“學”為中心。不同的教學設計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人本主義”就是指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所有的教學設計環節都以“學”為中心,以讓學生如何更好的“學”好學習內容為主旨。第二,教學設計的立足點不再是課本知識,而是要將課堂置于一個開放的系統中,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行為和思維活動都具有開放性。第三,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學生,是這一教學設計的宗旨所在,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在設計上必須提供創新的環境和情境。第四,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以“發展性”為指導,并不硬性規定學生必須學到什么,但是對學生來說都有實實在在的收獲,有益于自身的全面發展。[2]但是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對學習目標難以把握,所以教師在這其中發揮的主導作用就至關重要了。
三、“人本主義”教學設計的價值導向
人本主義指出學習的實質是為形成和獲得經驗,學習就是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學習的內容對學習者來說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強調在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重視他們的意愿、情感和態度,對學習者的無條件關懷,就會促使他們不斷發揮其潛能,并最終達到“自我實現”。[3]歷史教學是最能體現“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學科。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國家,而歷史知識的每一個部份都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如果教師只是一貫的傳授知識給學生,而不發揮他們自身的潛能思考是不能理解知識之間的前后聯系。教師不是一味傳授知識,而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
新課改背景下,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進行歷史教學設計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取向,教學設計時強調學生知情合一的學習,培養心理健康的人,重視人際關系對學生的影響,重視意義學習和過程學習。本課的教學目標真正體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的結合,教學設計從導入新課到最后的拓展延伸都突出強調學生的需要和個性發展,并且在過程與方法上注重學習氛圍和情境的創設,強調對學生個人和合作能力的培養,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之成為知識的探索者。
四、中學歷史教學設計的現實思考
教學設計是在教育技術興起之后出現的一種教學實施的應用型策略或者方案,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得到廣泛應用。結合個人在《新航路開辟》一課教學設計的具體操作實踐中,我認為有些問題值得總結和思考,為今后的教學實際提供借鑒和參考。
首先,堅持以基礎教育改革為先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關注的重點是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的核心是學生的全面發展,改革的目的在于課堂教學怎樣以學生為中心,實現課程教學的目標。本課程較好體現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用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堅持以學生為本,注重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樹立新的歷史教學觀,即由以傳授知識為重點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重點,教學目標要真正體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的結合,從而達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關于素質教育的要求。
其次,堅持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為核心,課程標準作為教學的綱領性文件,規定了基礎教育課程設置的性質,提出了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在內容標準、教學建議、評價建議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本課教學設計充分依照課程標準,結合課程教學三維目標,適應課程教學要求,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滲透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突出了課程標準中的核心地位。
再次,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根本,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本課教學設計無論是在課前資料的收集、分析、整理,還是在上課過程中的角色扮演與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思考、問題探究等,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參與性和主體性地位,教師在這其中只是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閱讀史料、分析材料,創設情境使學生深入情境,價值指向堅持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的發展為根本。
最后,準確把握和利用教材,樹立用“教材教”教學理念。教材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本課教學設計基于教材也不囿于教材,充分整合課內資源,恰當充實課外資源,為學生的課程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材運用更加靈活,從根本上達到了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要求,這也是本課程教學設計得出的一點啟示。
五、結語
教學設計是一門正在逐漸普及的應用型設計策略或者方案,在基礎教育課程教學中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各種教學設計層出不窮,設計成果汗牛充棟。個人認為,運用教學設計的基礎理論,開發科學規范的設計課件,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值得深入探究。
注釋:
[1]馮學斌,萬勇.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1998(1).
[2]劉世清,李智曄.教學設計的類型和基本特征[J].現代教育術,2001(3).
[3]肖瑜.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的指導意義[J].瓊州大學學報,2001(8).
【參考文獻】
[1]肖瑜.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的指導意義[J].瓊州大學學報,2004(8).
[2]黃素蓉,張妍.教學設計的內涵、特征及其發展趨勢[J].教育·教學研究,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