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介紹德國先進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模式的同時,分析我國職業院校師資建設的現狀,并在借鑒有益經驗的基礎上,對如何培養高素質的高職教師提出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借鑒與思考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師資的培養
眾所周知,德國是世界上經濟和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這一切要歸功于其高水平的職業教育,而“雙元制”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核心,是秘密武器。所謂“雙元制”就是整個學習過程是在職業學校和企業這兩個地點共同完成的,學校的理論與企業的實踐——雙元密切結合。德國“雙元制”教育之所以得到社會認可,得益于一支學歷高、知識豐富、能力素質高并且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
德國對職業教育師資的建設和培養十分重視,有嚴格的準入、培訓和考核制度。進門難,要求嚴,待遇高是其主要特點。
(一)在德國,嚴格的準入制度為職校尋求高標準教師提供了良好基礎。成為一名真正的職校教師一般要歷程崗前國家考試、職業培訓、見習、二次考試、上崗頒證等程序,還要再經過3-5年的不斷培訓和考核才能全部完成。基于職業教育具有異于普通教育的目標,德國相關部門對欲從事職校教師這一工作的人員制定了充分體現職校特色的嚴格崗前培訓與考核——以專業實踐能力為主要內容,以職業培訓和企業實踐為核心內容,把專業教學與企業需求完美相結合。
(二)持續、規范的培訓機制保障職校專任教師教學水平能與時俱進。德國對職校教師的培訓有國家層面的法律保障,“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企業的主動參與,獨立的專職培訓機構做支撐,實現了從宏觀到微觀保駕護航。這三個層面,各司其職,使培訓井然有序。
(三)國家和各聯邦州給予的財政支持,讓教師享受相對豐厚的工資待遇,工作起來全無后顧之憂。成為真正的教師,即成為公務員,不存在失業的風險。據統計,德國政府支付給教師的工資為人均國民收入的2倍多,與其他一些行業相比,教師屬于名副其實的“中高收入階層”。
二、我國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
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目標,要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除了增加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外,關鍵是要向德國職業教育那樣,去建設一支強有力的師資隊伍。但高職師資隊伍的現狀令人擔憂:
(一)高職師資來源復雜,準入、管理制度不規范。高職師資有四類基本來源:第一類教師——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太過注重學歷、教育學和心理學等理論知識,對實際教學能力和從事職業教育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對學生進行實訓指導的能力及對市場和社會需求了解程度并無嚴格要求。第二類升格前的中專或成人高校的原有教師,未經任何培訓就被推到更高一級的教學平臺上,力不從心的現象屢見不鮮。同時,落后、死板的管理制度使得從企業來的專業技術人員因學歷問題無法得到平等的待遇;松散的考核制度使得行業內專家授課過于隨意,不成體系,無法使學生獲益最大化。
(二)對教師培養、培訓投入過少,相關制度不完善,繼續教育得不到重視。雖然近年來職業教育發展迅速,但我國社會普遍存在輕視職業教育的心理,使對職業教育整體投入不足、經費捉襟見肘的情況時有發生。由于沒有專門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企業只顧眼前利益,不愿主動參與到師資培訓中。多數學校因師資不足,專業課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缺少時間和精力去參加培訓。加之去參加企業實踐,除了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外,對評定職稱毫無益處,有時還需自費進修,積極性無法得到調動。
(三)專職教師激勵約束機制缺失,兼職教師聘任及管理混亂。由于缺乏對編制內教師的激勵和約束制度,有些教師滋生不思進取的不良思想。學校里企業一線的兼職教師比重本就低,通常還任務重,要求高,報酬低,這大大挫傷了其積極性。另外,這類教師聘任途徑多來源于親戚朋友、現有教師介紹,人情色彩濃重,做不到公平公正。崗前無培訓,無長期規劃,隊伍穩定性差,對教學造成不良影響。
三、借鑒有益經驗,改變現狀
(一)拓寬師資引進渠道、嚴格準入制度,培養能力本位的“雙師型”教師。鑒于職業教育以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高級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必須要有一批理論水平高、動手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為保證“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取得實效,應從學歷和企業經歷兩個方面把好入口關,在嚴格的準入機制保障下,不拘一格選人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光靠院校努力是不行的,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企業的積極參與也至關重要。
(二)豐富師資培訓途徑,積極探索建立終身培訓機制。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把教師培訓、教育教學、科研活動緊密結合,對教師進行崗前和專項培訓。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教師到企業實踐——了解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產業發展趨勢;熟悉學生就業崗位職責;學習自身專業知識在實踐中的新應用。以職教師資培訓基地為依托,對教師進行學歷、實踐兩方面進行完善。創造開展國際合作培訓的可能,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
(三)完善激勵、約束、考核機制。一方面實行嚴格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認證與準入制度,另一面要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績效考核體系。同時,積極改革職稱評審制度,努力體現職校教師的特點。
四、結語
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現代化的重要支柱。我國正處于經濟騰飛、產業結構調整階段,急需大批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一線工作的實用人才。落后的職業教育,已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積極推進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是我國當前的重要戰略任務。教師作為職業教育主要的實施者,其隊伍建設的改革便成為重中之重,對此必須結合我國的國情,才能借鑒德國的成功經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聶華.從德國職業學院看我國高職發展中存在的問題[J].機械職業教育,2008(02)
[2]孫曉瑩.德國職業教育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教學研究,2006(01)
[3]湯小燕.德國職業教育特色[J].長沙職業工學院學報,2009(05)
[4]尹曉嵐,劉惠林.2007年黑龍江省教育經濟發展報告[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李歡鴿(1987.10—),女,漢,河南許昌人,鄭州旅游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外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