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芳
[摘要]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各種成功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要讓學生成為你課堂忠實的“回頭客”;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達到語文教學生活化;要引導學生自能讀書,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關鍵詞]體驗成功;語文生活化;自能讀書;人文關懷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是貫穿這次課改的靈魂。將課程改革的這一基本價值取向真真正正地落實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學必須要呼喚人文關懷,凸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潛能得以發揮,讓個性得以彰顯,讓靈性得以飛揚。
一、書山有路“樂”為徑,學海無涯“趣”作舟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學生學習有了興趣,便能主動進行學習,獲得最佳效果。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至關重要。
1.創設愉悅和諧的環境,讓學生輕松地學習
課堂教學環境是否愉悅、和諧,影響著師生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并部分制約著教學效率的提高。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因此,課堂教學應該張馳有度,使學生的精神振奮,思維集中。如教《長城》這篇課文,先讓學生在課前適當地收集和閱讀介紹長城悠久歷史的文章和有關長城的民間故事,上課時把這些故事講給同學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妙趣橫生的學習活動,融知識教學于情趣之中,使學生百學不厭,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2.給予表現機會,享受成功的快慰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樂趣,體驗到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展示成功的魅力,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要使期望得以實現,關鍵是需要給以機會,通過為學生創設各種成功的機會,啟發學生主動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在教學中應考慮到讓大多數學生有成功的機會,并及時地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如“你很勇敢”“你真棒”“你試試,一定能成功”等來對學生的表現予以肯定,讓學生品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悅心情。在教學《索溪峪的“野”》時,讓學生上網查詢有關資料,同桌交流,上臺全班匯報。學生的熱情高漲,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在興奮中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得到了充分的運用。
二、嘈嘈雜雜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教師要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創建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很重要。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巧妙地設置各種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這種教學情境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注重學生的心理體驗,以豐富的實踐活動為主線,變抽象為形象,變無趣為有趣,使課堂永遠對學生都有一種魅力,讓學生有滋有味地讀、興趣盎然地學,在自主學習中感受課堂生活的快樂。只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才能吸引學生去感知、領悟和體驗,綜合能力才能得到鍛煉,綜合素質才能得到提高。教師在情境創設中要注意情境材料的新穎性,要圍繞教學目標來創設情境,并時常變換創設情景的方式,這樣才能起到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力的目的,讓課堂成為促進學生自我激勵、自我成長、自我完善、充滿活力的和諧課堂。
三、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實踐證明,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確是一條可行之路。加德納的多元智能學說作為一種理論支撐,美國教育家華特也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言來于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
1.要引導學生學會隨時隨地學習活知識。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只要留心觀察,用心領悟,時時處處都可學到有用的知識和本領。上課固然是學習,與人交流也是學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投身社會、大自然的懷抱更能學到很多的活知識。
2.要引導學生學會及時學習新知識。陶行知先生說:“時代在進步,社會在進步,偶一停留,就要落伍!所以必須及時學習。”隨著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裂變效應”將導致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學習將交替貫穿于一個人的畢生。要教育學生千萬不能把學習僅僅局限在課堂上和教科書里,要學會從電腦網絡、電子信箱、廣電報刊等傳媒中及時捕捉信息,尋求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技能。
四、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充分說明在知識更新不斷加快之時,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自主選擇,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有效地進行選擇性學習,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換位思考。教學中應摒棄繁雜難等鉆牛角尖的教學行為,提倡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料,自主選擇學習伙伴,自主選擇學習方式,自主選擇作業,自主發現見解,自主地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或做自己認為經過努力才能做到的事。如偏愛獨立思考的學生,在獨立學習時能夠集中注意力,學習效率高。如果與他人一起學習,卻有可能因認知過程受到干擾而降低學習效率。又如,喜歡小組學習的學生,在與他人一起學習時,表現出來的學習積極性高,再加上他們之間的相互啟發、相互激勵,往往會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對于學習方式不同的學生,教師應采取相應的策略,盡量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
五、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課堂應該是學生獲得人生體驗并跳蕩著活躍的生命的殿堂,課堂教學必須體現人文關懷,必須充分讓學生體驗生命的快樂。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滿足于“學會”,要引導學生“會學”,“授人之魚,只食一餐。授人以漁,飽食終身。”要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以教材為例重視學法指導,開啟學生心扉,促進學法內化,實現學法遷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運用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分析和概括思維能力的積極性。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我說:“小女孩面臨著饑餓和寒冷,想到了什么?”學生思維活躍,紛紛把生活實際中的新舊信息結合起來。有的說:“小女孩想到了取暖。”“想到了吃的東西。”“想到了回家。”同學們發揮想象挖掘“空白”的蘊涵,進一步體會小女孩的不幸遭遇,使學生明白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再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外表描寫的語句,聯系當時當地的情況去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從中體會主人公的品質特點,讓學生讀后能說出自己“體會到什么”和“怎樣去體會什么”。
語文課堂呼喚人文關懷就是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往的學科為本位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學,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動的、甚至是窒息的人。由以學科為本位轉向以人的發展為本位,語文課堂教學中多一些人文關懷,多一些人性化的體貼,創設愉悅和諧的課堂環境、促進學生自主能力的發展、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滿足每一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陸麗麗.以學生為本,打造魅力語文課堂[J].求知導刊.廣西出版雜志社,2015(22).
[2]張云嵐.提高低年級學生識字效率之我見[J].現代閱讀(教育版).《現代閱讀》雜志社,2013(03).
(責任編輯 史玉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