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優帥 宛家驤
?
基于區域發展視角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理論探究
孫優帥宛家驤
摘要:深入推進區域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是現階段發展問題的核心。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構建開放型區域經濟體系、推動區域產業優化升級、降低財政壓力和債務風險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處于經濟發展戰略轉型的關鍵期、經濟結構的調整期、增長速度的換擋期。通過一系列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規劃,各級政府也在努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關鍵詞: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產業結構
一、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理論體系
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促使社會資源實現最優配置。生產要素的區際流動,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將趨于收斂,可通過政府干預,實現產業的均衡發展,進而促使區域均衡。由于社會分攤資本、市場需求和儲蓄供給的三大不可分性,小規模投資很難形成規模產業和經濟增長極。
不發達區域經濟體的低收入水平將導致其在投資供給和投資需求兩方面的不足,便阻礙不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發展。由于投資吸引能力差,資本需求不足,導致發展落后區域長期處于“貧困惡性循環”。經濟發展支持依靠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很難形成資本積累。
二、區域發展視角下中國經濟增長的問題
(一)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的發展模式轉型
區域從二元經濟轉向一元經濟,區域一體化程度將會提高。區域一體化并不意味收入均等,否定區域稟賦存在導致的經濟發展差距存在。而是通過一體化進程加速區域內區域間分工體系的完善。
區際不平等程度隨著收入提高,呈現倒”U“型變化。而二元區域結構有傳統和現代之分,前者以部門-空間分工為基礎,后者以等級-空間分工為基礎;二元結構并不會隨著區域經濟進入持續增長階段而消失,而是由傳統部門分工結構轉變為等級-空間分工結構。發展中國家區域發展的基本內容應是建立統一的生產地區專業化體系與統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場區體系。
地區之間發展程度差異必然導致區域發展矛盾深化。而城鎮化措施的核心目標便是完成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的轉變,縮小城鄉差距。在環境承載力范圍內,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升級,充分利用農村的土地人口優勢。
(二)構建新型區域經濟增長極與點軸體系
國務院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表明我國正著力打造20個城市群。通過搭建區域性物流中心、交通樞紐等,在統籌協調中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向二線三線城市下沉,夯實基礎。
“核心-外圍理論”解釋:創新是由中心地區通過支配效應、信息效應、心理效應、現代化效應和聯動效應鞏固其對外圍地區的支配地位并向外圍地區擴散。其中分為“極化效應”和“涓滴效應”。發達區域依靠中心效率高通過競爭優勢抑制不發達區域發展,同時借助要素流動借助不發達區域發展;不發達區域與發達區域通過交流滲透,如投資和購買力增加、吸收隱蔽性失業人員等。
通過構建起增長極的“極化和擴散效應“,影響地區和產業發展,完善的產業鏈結構,形成規模性城市群。通過城市群的集聚效應形成區域性市場,依靠其再分工體系,結合細分區位因素特點來推動區域內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增長極理論的觀點在從點—線—面的梯度推進,包括中心城市—城市帶—城市群的建設。“新增長極理論”—點軸理論有廣泛的政策實踐。
點軸開發理論是對增長極理論的延伸。強調“點”與“點”之間的“軸”,降低貨物運輸、人員溝通成本,強化有利區位條件和投資環境。社會生產力地域組織的空間過程模式遵循點軸形態,經過點軸形成前均衡、點軸同時形成、主要“點-軸“空間結構系統形成、“點-軸“空間結構系統形成等四個階段。漸進擴散、區域可達性和級差地租是點軸系統形成的原因。
(三)東中西部梯度推進與經濟發展區域空間一體化
創新因素的作用在區域發展梯度層次過程中的影響是決定的。梯度推移理論認為隨著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促進發揮發達區域的擴散效應,生產活動從經濟高梯度區域向低梯度區域轉移。
供給側政策表明反梯度推移理論將主導我國經濟發展。反梯度推移理論通過制度改革,引進先進技術裝備來實現跨越式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在空間形態上的基本特征是各種生產要素在空間內的低成本便捷流動,及形成的經濟集聚核心和經濟擴散點,側重市場、要素、基礎設施、公共政策等“一體化”以及由此對經濟發展一體化的影響作用。
目前新區域一體化趨勢在美國推出TPP及北大西洋貿易協定的背景下使得跨洲際性的貿易協定成為國際經濟競爭中新的戰略制高點。
三、區域發展視角下的政策舉措
(一)國土資源稟賦的開發
突出城市群集聚效應帶來的規模經濟,結合城鄉一體化進程,優化城市群內部中心城市—外圍城市之間的分工協作。國土資源的合理分布局將有效提高地方土地財政收支,提高土地交易價值和使用價值。從空間布局來劃分集聚經濟的影響范圍—地方化經濟與城市化經濟,地方化經濟最終會向城市化經濟演化。城市群內部形成集聚經濟的外部性,特別是城市群內部的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國土資源布局帶來行業外部性將極大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規劃與發展。
(二)區域產業結構的轉型
經濟轉型的核心就是產業轉型。構建起新型產業集群,將社會上閑置資本引導到這些高附加值產品生產中,逐步在中心城市打造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產業集群可以構架起完整的產品生產銷售鏈條,增加產業鏈吸收潛在勞動力。“區域創新環境理論”提出產業集群實際上是一個區域創新系統,通過各個節點在協同作用中融合,形成有效疊加區域經濟體通過合作和競爭規則的企業網絡構建,達到系統性整合。
(三)基礎軸線網絡的構架
區域經濟研究最核心變量就是交易成本。伴隨信息網絡時代帶來,運輸成本逐漸延伸至人流、能量流、信息流交流溝通成本。新技術的出現產生了外部規模經濟。這來源于企業間的交流、溝通的可能性和本地生產支撐型組織等公共生產要素的發展與運用。
(四)貨幣財稅制度改革
經濟增長最終落腳點貨幣財政政策與市場的匹配程度。1.降低企業居民的稅收負擔是目前供給側經濟政策的關鍵。各地區通過財政轉移支付,財政扶持孵化基金池等手段,需要為產業孵化注入資本,特別是要把握以“營改增”為主的稅制改革,要從財政著力點入手,引導企業更新技術裝備,轉型發展。2.通過利率定價機制改革,匯率定價機制國際化,規范地方信貸體系,搭建完善全面的融資渠道。參考自由貿易區的經驗,各地區通過差別化的貨幣外匯政策來推動區域內企業發展。通過保稅區的封關運營,邊境口岸通商試驗區的建設運營,為出口企業降低風險成本提供政策支持。
四、生產資料的流動
1.外向分散型科研機構的布局有利于區域內戰略性新型產業的加快升級。2.通過科研機構搭建起的科研團隊將高效推動區域經濟體內形成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形成專業化創新網絡。城鎮戶籍改革也將引導人力資源合理形成地理集聚,合理的人才層次將優化報酬分配制度。3.各地區可以通過建立其區域內現貨交易集散平臺,實現區域定價機制改革。(作者單位:云南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鄧翔,李建平.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動力分析[J].管理世界,2014(68-76)
[2]范劍勇.市場一體化、地區專業化與產業集聚趨勢——兼談對地區差距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04(6)
作者簡介:孫優帥,云南大學經濟學院區域經濟學。
宛家驤,研究生在讀,云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