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臣


摘 要:結合相關的實際教學經驗,探討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為教學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創設情境;自己動手
如果教師的授課方式過于枯燥,很容易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熱情,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厭學心理,造成一種“教師累,學生煩”的局面,對小學生今后的成長和學習十分不利。小學生對于大千世界的認知正處于初級階段,他們最熟悉的事物,通常就是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多結合生活情境,這樣就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學習效果。
一、教師創設的情境要具有生活性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事業的不斷推進,目前大多數教師都已經摒棄了老套的教學手段,都在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并且更加注重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興趣,這標志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同時也說明我國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正在不斷提升,針對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筆者提出幾點淺見,希望與廣大同仁相互學習。
個人認為,所謂生活情境就是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師一定要利用學生熟知的一些事物來創設情境,切不可生搬硬套,絕不能脫離學生的日常生活,否則非但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
例如,教師在幫助學生認識“幾和第幾”的時候,可以列舉一些小動物賽跑的例子,讓學生對“幾和第幾”產生一定的認識,此時如果教師提出的例子不能充分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就會影響教學效果,假設教師列舉恐龍、獅子、老虎、狼、獵豹5種動物,通過這些動物賽跑來讓學生認識到“第幾”的概念,就不是十分合理,因為學生一般只在電視上看見過恐龍、獅子、老虎、狼、獵豹,這些動物究竟誰跑得快,學生根本不了解,這樣一來,學生對知識的認知也會變得模糊,而如果教師列舉小貓、小鴨子、小螞蟻3種動物,學生就會更容易理解,因為這3種動物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而且奔跑速度具有很鮮明的差異,這樣便于學生理解“第幾”的概念。
綜上所述,創設生活情境是一種十分科學的教學手段,但是教師在運用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所創設的情境一定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所列舉的事物一定要便于學生理解。
二、讓學生自己動手
教師在運用生活情境時,無疑要在課前事先創設情境,然后在上課之后把創設好的情境呈現給學生,對此筆者認為,生活情境教學不等于講故事,如果教師在運用生活情境教學模式時,僅僅像講故事一樣把所創情境講給學生,之后再由學生回答幾個簡單的問題,這種教學模式是很不科學的,很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教師為學生呈現一個情境之后,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動手,這樣才能改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條形統計圖”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同時也為了讓學生自己動手,筆者創設了如下情境:“有一家文具商店,這家文具店有足球和籃球,1月份賣了足球750個,籃球400個,2月份賣了足球600個,籃球350個,3月份賣了足球650個,籃球300個,4月份賣了足球800個,籃球250個”,之后筆者在黑板上為學生畫出表格,如下表所示。
筆者為學生畫出的表格
其實筆者的真正用意是讓學生畫條形統計圖,但是學生剛接觸到相關知識,況且此情境中有足球和籃球兩種商品,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因此筆者先為學生做出示例,筆者繼續為學生講述情境:“這家文具店的老板有一天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他想看看自己店里足球和籃球的銷售情況,于是他開始畫條形統計圖”,隨后筆者在黑板上為學生畫條形統計圖,如下圖所示。
筆者為學生畫出的條形統計圖
然后筆者繼續講述情境,并提出問題:“可是這家文具店的老板很忙,畫到這里時,他就因為其他事情離開了,現在大家準備好練習本、尺子和鉛筆,幫助這家文具店的老板,把條形統計圖畫出來”。話音剛落,學生紛紛動手,多數學生按照我畫出的示例,都能成功畫出條形統計圖,個別學生出現了錯誤,筆者則給予適當的提示,比如其中一位學生將3月份足球銷量和籃球銷量畫顛倒了,筆者并不是直接指出他的錯誤,而是給予提示:“畫好條形統計圖之后,一定要跟黑板上的表格對照一下,先對照1月、2月、3月、4月足球的銷售數量,再對照籃球每月銷售數量。”這樣一來,學生就能自己發現錯誤,然后及時更正,下次再遇到類似問題,學生會引以為鑒。
綜上所述,教師課前創設情境時,一定要認真思考所創情境的合理性,要為學生留出自己動手的空間,進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教師的授課方式是否科學,直接影響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小學又是學生學習生涯的基礎階段,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具有很大影響,因此怎樣切實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廣大教師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文分析了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希望文中觀點能夠給廣大教師帶來啟發。
參考文獻:
童立新.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2(8).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