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協奎+張練
【摘 要】通過問卷的形式調查廣西大學近五年來已畢業和在讀的區域經濟學學術型碩士的培養質量現狀,分析傳統的區域經濟學學術型碩士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提升區域經濟學學術型碩士培養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區域經濟學 學術型碩士 培養質量 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C-0071-04
我國經濟新常態使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隨著研究生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伴隨而來的培養質量問題逐漸凸顯。在當前我國堅持創新發展、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尤其是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眾多學者探究的熱點和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點與難點。
隨著2008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以及2015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西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廣西要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廣西的區域經濟發展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與此同時,對高校區域經濟學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也隨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鑒于此,本文以廣西大學區域經濟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為調研對象,全面調查和分析其培養質量現狀,探究當前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提升區域經濟學學術型碩士培養質量的策略,從而不斷滿足廣西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對創新創業人才的現實需求。
一、調查樣本和主要內容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以廣西大學區域經濟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為研究對象,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現狀進行問卷調查,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傳統培養機制下區域經濟學學術型研究生的質量現狀,而且有助于發掘現有研究生培養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找到提升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著力點,進而更好地完善區域經濟學學術型研究生教育培養機制。
本次調查問卷面向最近五年廣西大學區域經濟學專業的全體研究生,包括已經畢業和在讀的碩士研究生。由于該專業的性質,每年招生人數較少,近五年共招生65人,已畢業30人。故本次調查問卷總體樣本數較少,總共回收的有效問卷為43份。其中,男生占41.86%,女生58.14%;已經畢業人數為11人(占25.58%),在讀32人(占74.42%),其中,一年級9人(20.93%)、二年級13人(30.23%)、三年級10人(23.25%)。
(二)指標選取及問卷設計。本次問卷的調查對象為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緊密圍繞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為目標的總體設計思路,以研究生培養模式運行中的關鍵因素為設問重點,根據培養環節和培養諸要素等相關因素提取評價指標,試圖通過分析學生的回答來找出區域經濟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研究生培養質量如何進行評價和衡量,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應該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畢業的研究生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二是學校的培養、管理模式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滿足研究生對自身各方面發展的需求。目前國內外評價研究生培養質量大致有四種視角,即學術視角、過程視角、效益視角和就業視角。本調查基于此,并根據研究所面向的群體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對人才的培養需求,選取了專業素質、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去向、工作滿意度、外語運用能力、研究生感受、工作區域等9項指標。
二、調查結果與問題分析
(一)培養目標缺乏明確的導向性。研究生各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人才特色培養的根本,培養目標應緊跟社會的需要,具有明確的導向性,既要讓學生學有所成,又能滿足社會對特色人才的需求。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廣西大學區域經濟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就業去向比較廣泛,意向工作單位分散在機關單位、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等各行各業。其中,畢業生的工作單位已經塵埃落定,留在機關單位的人數為0,基本集中在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且在國有企業的占首位,高達54.55%。相比之下,目前在讀的區域經濟學研究生卻更傾向于選擇機關單位,走為政府部門工作的道路,比例達到37.5%,選擇去國有企業的僅占18.75%,比較符合當下公務員熱的時代背景。并且,已畢業的研究生選擇自主創業的記錄為0,而當前在讀的研究生卻有少部分愿意畢業后進行自主創業,筆者認為這和時下國內創業熱潮的影響有關。然而,已畢業和在讀的研究生都有一個共同的選擇,即無人選擇繼續升學。由此可知,傳統區域經濟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對學生的培養目標缺乏明確的就業導向性,學生的就業選擇在短短幾年間跟隨著社會的潮流不斷發生變化,而自身所研究的學科影響力極其微弱,對其就業選擇沒有顯著的引導性和影響性。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廣西唯一一所“211工程”高校,廣西大學應當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輸送更多的高級經濟管理型人才,而區域經濟學碩士研究生更是應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慧支持的生力軍,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在已畢業碩士研究生中,工作區域屬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僅占36.36%,可見原有的培養目標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社會需求脫鉤,缺乏明確的社會導向性。
(二)拔尖人才培養和激勵措施不足。近年來,隨著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招,研究生教育從以往的精英教育逐漸向大眾教育轉變,尤其是熱點專業更是幾十個研究生一個班,而上課的老師只有一個,或者一個導師帶多個研究生。如此一來,研究生的課堂很難實現老師與學生互相探討,實現一對一或一對二、三的教學模式,進而任課教師很難發掘學生的資質,為有潛力的人才提供特別輔導以培養拔尖人才。實際情況如圖2所示,調研對象中的在讀群體,在學術上表現優秀的極少,有65.63%的研究生都只是在一般期刊上發表過1篇文章,能在核心期刊上發表1篇論文的僅有18.75%;而對于已畢業的研究生群體,在讀期間科研產出如圖4所示,無論是一般期刊論文或是核心期刊論文,能發表2篇以上的人數為0,大都集中在0-1篇,同時,在讀期間參加重要學術會議的次數也集中在1-2次,并且,獲得獎勵情況也不太樂觀,所獲最高獎勵為省級獎勵,獲獎人數僅為總人數的9.09%,而72.73%的研究生從未獲得過任何獎勵。另一方面,由調查結果可知,已畢業研究生在讀期間,獲得獎學金的人數僅占總人數的18.18%,其余81.82%的研究生從未獲得過獎學金。由此可見,傳統區域經濟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機制存在較為明顯的漏洞,即缺乏對拔尖人才的培養和激勵措施。

(三)研究生外語能力跟不上國際化步伐。研究生國際化素養是當今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而研究生對英語的表達、寫作、學術交流溝通等方面的運用則是國際化素養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傳統培養模式下區域經濟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英文水平普遍不高,與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要求存在較大的距離。可從兩方面體現出來,一是研究生對英語的表達和學術交流與運用情況。調查結果正如表2所示,不管是已畢業還是在讀的區域經濟學研究生,大部分都只是勉強可以運用英語進行表達和學術交流及論文寫作,能夠非常熟練或者比較熟練使用英語的僅占極少數,完全不能使用英語進行表達和學術交流的研究生也不在少數,在已畢業研究生中占36.36%,在讀群體中則占18.75%。二是研究生的英語六級成績。大學英語六級考試是由一項由國家統一組織和評定的,用來衡量應試者的英語能力的全國性考試,因此英語六級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研究生的外語水平。調查結果顯示,在讀研究生中,英語六級成績在425-500分之間的占71.88%,在500-600分之間的僅占15.63%,在600分以上的人數為0,而在425分以下的占12.5%。由此可知,大部分區域經濟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英語六級成績僅僅滿足合格的要求,并且還有少部分人不合格,優秀者更少。綜上,傳統區域經濟學培養機制下研究生的外語能力普遍較低,無法與國際接軌。
三、思考與建議
(一)創新教育理念,突出區域特色。當前我國多數高校的教育管理觀念還停留在傳統階段,管理方法因循守舊,即便是大力提倡教育改革,也不敢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創新,難以從根本上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要從本質上進行教育改革,就要創新教育理念,完善培養目標,突出區域特色。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的研究生“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的二維素質培養目標已不能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因此,本文提出新的區域經濟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育理念,即“國際化+本土化+創新型”三維素質的個性化人才培養理念。新的教育理念看似矛盾,實則不然。首先,研究生的國際化教育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是時代的要求。研究生只有立足國際視野,具備國際學術思維、國際學術交流能力,才能將知識無國界、思想無國界發揮到極致,才能知曉并借鑒世界各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例,成為高級研究型人才。其次,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的教育需要同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因此,高校在推進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同時,立足于本土經濟社會的發展特點,聯系地方經濟發展的現狀及趨勢,構建具有高校所在區域特色的研究生知識和能力培養體系,引導研究生對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產生興趣,并積極投身于地方經濟建設。最后,21世紀是一個創新型社會,強化研究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是滿足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必然需求,也是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的要求。
(二)提升生源質量,完善質量監控體系。從調研結果的分析可知,現有的培養機制缺乏對拔尖人才的培養和激勵措施,而研究生階段的教育是為社會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必須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嚴格把關。為此,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努力提升生源質量,提高復試環節考核的規范性,確保入學的研究生具備良好的基礎;二是增強激勵措施,加大各類獎學金額度,發揮校內學術組織的引導作用,遴選各學科資深教授擔任拔尖學生導師,負責對“精英計劃”內學生的課程體系、科研訓練,學術研究與發展進行規劃。指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對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及學術道德的培養;三是完善研究生培養質量監控體系,以保障研究生在學制內得到足夠的科學訓練和系統的知識學習。
然而,研究生培養質量監控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系統的工程,監控的實施必須與時俱進,能及時掌握、反饋、控制培養過程中出現的與目標不符的活動。鑒于此,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監控體系應加強過程監控,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監控體系和問責機制,嚴抓研究生培養的每一個重點環節,包括課堂教學、課程考核、實踐能力考核、學術交流活動、學位論文選題,中期匯報、學位論文結題匯報、論文答辯等重點環節,無論是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從學校到職能部門、學位點、導師等都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根據研究生個性化教育的需要,匯集權威的教授組成院級學術組織,并賦予相應的質量監督職能和權力。院級學術組織掌握本院學科建設的脈絡,熟悉學科發展的特點,可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監督和評估發揮重要的力量。
(三)中西合璧,引進國際化教學模式。研究生英文能力的提升,教學過程的優化,實踐能力的提高等都離不開國際化教學模式的引進。因此,應構建具有本校特色和區域特色的課程體系,中西合璧,引進國際化的教學模式。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形式進行:第一,采用“seminar”教學法,授課與研討相結合。教師指定研究題目或范圍—學生課前進行初步研究—撰寫發言稿—與其他學習者進行交流—根據交流反饋結果修改并撰寫完整的報告。seminar教學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研究精神和獨立或合作研究能力,非常適用于研究生的課堂教學。第二,中外研究生合班授課,促進中外融合。改變原有外國留學生獨自上課的模式,將國際留學生與我國研究生集于一個課堂,合班授課,在相互學習和影響中,中外學生之間的友誼既能得到促進,中國研究生的英文水平和國際交流能力又可以獲得提升。第三,采取中英文雙語教學、全英文作業考察、全英文論文考核的授課方式。這種方式目前在香港的高校中普遍使用,雖然對老師和學生的要求都比較高,但是卻能有效地培養研究生的英文思維習慣,提高研究生在學術論文寫作、英文文獻閱讀、日常口語運用、本專業國際理論知識的學習等各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雙語教學模式一旦在研究生教育中普及,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國際化素養和英文水平。
(四)增強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區域經濟學專業是應用經濟學下的一個重要二級學科,致力于培養研究區域經濟開發、區域合作發展、區域政策與產業布局等有關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不管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際的角度出發,區域經濟學研究生培養都應該肩負著為政府、為社會提供人才的使命,然而,純理論型的培養教育無法滿足社會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要求。因此,區域經濟學研究生培養更應該偏向于實踐教育,減少理論學習的時間,增加參加公共部門、企事業單位或其他途徑的社會實踐時間。學校應和政府及社會各界合作建立教育平臺,為區域經濟學研究生提供專門的工作實踐機會,讓在讀研究生以學生身份親身參與到社會部門的運行、決策、活動執行當中。由于這種教育實踐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學生在鍛煉過程中能快速磨煉專業能力和提升專業素養,大大減少畢業后就業的磨合期,工作適應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因此,在實踐教育期間,各實踐部門可以按照正式員工的標準對研究生進行嚴格要求和訓練。
同時,畢業考核方式多樣化。一方面,在為期一年的實踐學習中,若是研究生能為所在實踐部門做出實質性的貢獻,如提供具有建設性的政策建議,做出具有影響力的策劃方案,寫出一份出色的項目研究報告,參與重大的產業布局改革,做出受到有關單位認可的經濟發展規劃等此類貢獻,均可以視為與畢業論文同等的學習成果,在滿足其他畢業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順利畢業和申請碩士學位。另一方面,研究生在實踐過程中,根據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和對社會產生的認知,積極進行創新創業,并獲得實質性的成果,可寫成創業成果及項目發展建議書,作為獲得畢業證書的方式之一。不過,這種考核方式必須建立一整套嚴格規范的審核及監督機制,以防止弄虛作假或權力干預的行為發生。這種考核方式的改革將會激勵研究生在實踐過程中積極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參考文獻】
[1]趙世奎,張帥,沈文欽.研究生參與科研現狀及其對培養質量的影響[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14)
[2]夏品奇,江駒,王嚴.創新理念.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10)
[3]朱建成,李育佳,陳露洪.實施多元創新措施 培養化學拔尖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4(3)
[4]徐瑞.構建研究生培養質量監控體系的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2
[5]黃勇榮,韋金凌,周瓊.地方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