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隆
【摘 要】本文從建構主義理論、合作學習理論、再創造教學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等數學合作探究教學理論與實踐進行探討的基礎上,總結出了初中數學中合作探究教學的程序:創設情境階段、自主探究階段、小組交流階段、總結歸納階段、鞏固應用階段、評價反饋階段等以及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制訂合理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猜想力和質疑能力等教學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數學;合作探究;分析
一、初中數學教學合作探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建構主義強調數學的學習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主動建構的過程,而非學生被動學習的過程,這一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給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空間,使學生自主發掘創造力,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教師應將自己的角色放在建構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的位置上,以學生為中心,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積極合作,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進行知識的建構。
2.合作學習理論
作為英國著名教育學家,噶斯基博士強調:“合作學習從本質上來講是教學形式的一種,即讓學生以2-6人為一組,通過各種必要的互助和合作,進行學習活動和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
3.再創造教學理論
數學知識的獲得不是教師能教出來的,也不是學生能夠學出來的,而是通過學生研究出來的,這是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的觀點根據這一觀點,學校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應該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知識再創造的方法,并使學生通過實踐主動獲得知識。
4.最近發展區理論
維果茨基在這一理論中提出每個學生都有包括潛在水平和現有水平在內的兩種水平,這兩種水平被稱為教學的最佳區和最近發展區,而且每個學生個體也有差異,包括潛在水平差異和現有水平差異教學活動的目的就是將學生的潛在水平發展成現有水平。
二、初中數學教學合作探究的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階段
課堂教學之中促進學生思維活躍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必要條件之一是創設引人入勝的課堂教學情境,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能夠產生豐富的聯想,比如,課堂的一開始設置懸疑,以故事的形式開場等方法創設情境,接下來教師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方向和目標,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夠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
2.總結歸納階段
即是對所學知識的整理歸納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對知識進行分析,把散亂的知識進行系統歸納,這一階段是為了讓學生構建良好的知識結構。
3.鞏固應用階段
掌握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對知識進行運用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加強知識的練習練習有三個層次:第一是對課堂知識進行復習鞏固的基本練習;第二是加強知識的前后聯系,梳理知識脈絡進行深入理解的綜合練習;第三就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的發展練習。
三、初中數學開展合作探究的教學建議
1.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制訂合理的教學模式
在新課改的指導下,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依據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創造性地制訂教學模式,深入研究合作探究教學的相關理論,依據教學實踐、教學理論的變化,綜合利用教學中的各種要素,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確定教學任務,主動、大膽地在課堂中增加學生合作探究的機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特色。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最大動力,只有在興趣的前提下,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主動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加強合作,進行自主探究,使學生在合作中獲得樂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在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層次和經驗基礎上,找準學生的探究點,再根據時機適時引導,指導學生積極思考,對學習問題進行主動探索,幫助學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建立教學激勵機制,調動教學中合作探究的氣氛,從整體上開啟學生的智力。
3.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猜想力和質疑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加強對抽象事物形象化的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中講解正方形的特點時,可以讓學生觀察正方形卡片或與矩形對比,從而得出“正方形四角都是直角且四邊相等”的性質,這就遠比直接給學生灌輸正方形的性質要好得多。
在數學教學中,猜想力是讓學生從已有的原理理論中對事物規律進行大膽假設的能力比如在講解角的性質的時候,在紙上黑板上或者操場上畫一個的角,哪個大?先讓學生猜想,再經過測量可以讓學生對角能正確理解用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猜想力可以促進學生直觀思維的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另外,對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質疑能力的培養也十分必要,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對真理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無法理解的知識提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會這樣的一系列問題,對已成文的知識大膽質疑,不盲從和迷信,在小組之間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和解決,可以加強他們對知識的創造和創新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