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
摘要: 在語文教學中,提問是一門技巧,也是一門藝術,可以說有效的提問技巧,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尤其是對于小學語文教學,學生的心智并不成熟,因此注意力往往很難集中,而教師有效的提問,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思維重新帶回課堂,這對于學生語文學習至關重要,因此本文將會以事例的形式,向大家闡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提問技巧,進而提高語文教學課堂效率。
關鍵詞: 提問技巧;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111-02
前言:教學改革與新課程的不斷推進,都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主,因此以課堂教學為基準點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所在,然而從新階段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分析,學生學習興趣低、學習能力差是普遍的教學現象,為解決這一問題,很多教育學者提出了有效提問,是解決課堂教學效率的最佳途徑,為了證明這一結論,我們也進行了大量的教學實驗,通過實驗結果,我們發現,有效提問的確對語文教學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1.新穎提問,激發興趣
課堂提問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只局限于文中的字詞提問,教師只有力求新穎,講究心意,才能問到學生的心坎里去,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牢牢的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迫不及待的想要找尋答案,才能實現提問的目的[1]。我們以《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為例,教師在課程開始前,如果直接就問學生:蝌蚪的變化特征有哪些?學生在接收這種問題時,就會感覺很厭煩,也很難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但是如果教師這樣提問學生:你們和媽媽長得像么?你們的媽媽是什么樣子呢?這種問題很貼近學生生活,因此學生也愿意去回答,也許有的學生就會回答:我和媽媽長得很像,媽媽很漂亮等等這樣的回答。接下來教師可以在問:那你們知道小蝌蚪長什么樣子么?小蝌蚪和媽媽長得像么?如果你們想知道的話,我們就來學習今天的課文《小蝌蚪找媽媽》吧!這樣的問題不但新穎有趣,也很容易激起學生內心的波瀾,讓學生有欲望去文中探究,進而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追上去""游過去"這種詞語用法的了解,去感受小蝌蚪尋找媽媽時的心理變化,了解生物的進化過程,與自然動物之間的內在情感,進而讓學生感恩于家庭,了解母愛的偉大,這種新穎的提問方式,才是真的從學生角度去探究問題的方式,符合課程改革中的教育思想。
2.情境提問,自主探究
情境提問,就是通過為學生創設一種語文意境,啟發學生用新獲取的知識與過去學過的知識整理集合,從而去解答問題,實現學生對知識信息的分析處理能力,進而實現語文知識的靈活運用。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前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說說圓明園過去的樣子"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自主探究,了解圓明園過去的輝煌,學生就會在研究中發現,圓明園內不僅有輝煌的樓宇,也有玲瓏剔透的水榭亭臺,還有熱鬧的"買賣街",與無盡的田園風光,同時園中景色也是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如蘇州獅子林,雷峰夕照等,還有中西結合的民族建筑與無數珍貴文物,是歷史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當學生帶著這樣的意境去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看到如今的滿目荒蕪,就更能激起學生心中的痛心與憤恨,在這種愛恨交織的情緒下,去了解"毀滅"的真正含義,從而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所以說有效的情境提問,可以闡述語文教學真正目的。
3.分層提問,發散思維
分層提問就是我們常說的逐層分析提問,也可以稱作臺階式提問,其主要目的是,是讓學生有層次性的了解文章知識,進而通過認識、熟悉、經驗這種學習過程,讓學生由簡到難、由現象到本質,通過一連串的問題,為學生牽線鋪路,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溫故而知新,從而促進學生思考想象,發散學生思維,大膽創造[2]。例如在學習《田忌賽馬》這篇文章時,本身文言文對于小學生而言就存在一定學習困難,因此教師就可以通過分層提問的方式,將每一段落的中心歸納,提出問題,為學生建立一個清晰的思路。因此教師可以提出這樣幾個問題,第一田忌初賽為什么會失敗,第二孫斌所獻的策略是什么,第三孫斌的策略為什么會贏,當學生帶著這三個問題進行探究時,學生就已經將課文在心中分為三個脈絡,進而明白田忌與齊威王比賽,能夠連輸三場,就是因為他不能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只會垂頭喪氣,沒有考慮下一階段的對策。而對斌通過上中下變化賽馬的出場順序,從而將自身的劣勢轉變為自身的優勢,贏得了比賽的勝利,而至于孫斌為什么會贏,就是因為孫斌做事觀察入微且善于思考,所以才能采用恰當的方法去獲取勝利。這種環環相扣的設問,可以使學生得到超脫課文的理解,領會深層次的文章含義。
4.迂回提問,退中求進
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如果對于問題很難回答,就證明教師的問題設計可能不夠優化,然而很多問題又是學生一定要解決的,因此教師只能改變提問方式,通過一種迂回的方式,轉變學生的思考方向,進而達到統一的教學目的,使學生正確掌握知識[3]。例如在學習《三克鐳》這篇文章時,文章的中心含義就是讓學生明白三克鐳的真正含義,但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直接向學生提問:居里夫人三克鐳的含義是什么?很多學生都會處于一種很懵懂的狀態,不能理解其真正意義,但是如果教師這樣向學生提問:如果你是居里夫人,你會將自己研制的鐳貢獻給國家么?這個問題對于學生而言就淺顯很多,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最后教師告訴學生,鐳雖然是居里夫人發明的,可是居里夫人一生卻只有三克鐳,她把第一克捐獻給了國家,群眾則把第二克和第三克回贈給了她。這時學生就會明白,三克鐳真正含義是一個科學家偉大的人格,與公眾對于科學的理解。這種提問方式就是我們常說的迂回提問,退中求進。
5.總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問的技巧還有很多,如空白處提問,矛盾出提問等等,而最重要的還是教師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尋求出正確的提問方法,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郭玉芹.淺談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新課程(小學版).2013(02)
[2] 宋幼玲.淺談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4(11)
[3] 趙立銘.課堂提問的作用和技巧[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