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變霞
【摘 要】語文教學主要通過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文本和參加實踐活動,用文本中的靈魂去喚醒學生的靈魂,用活動中的體驗去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豐潤其生命的內在素養和外在氣質,為生命發展和文化發展奠基。
【關鍵詞】普通話教學 傳統文化 彌補 策略
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各種文化價值被不少教師忽視,沒有全面兼顧語文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特征。鑒于上述情況,筆者對學校語文教學中的文化資源缺失現象進行了初步調查,并從各種現象中挖掘整合語文教學所需的文化資源和改進教學方式的角度,提出了彌補文化缺失的應對策略,以期持續不斷地提升語文課堂和語文活動的人文格調,使語文教學更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味。
一、文化資源應用缺乏在學校語文教學中的各種具體表現
(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不夠重視形成對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局限性
新編中學語文教材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一個微縮品,它匯集著本民族傳統的道德文化、禮儀文化、生活文化等,還包含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及民族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質。中華傳統文化是整個東方文化的重要標志,是世界歷史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也是華夏兒女得以生存和繁衍的乳汁。語文教學無論如何要把祖先創造的優秀文化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由于“文革”對傳統文化的破壞以及應試教育的各種弊端,使傳統文化教育重視不夠,許多優秀文化在青少年身上有斷裂之虞。語文教師怎樣有效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去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目前需要廣大教師的自覺意識和追求來實現。
(二)鄉土文化資源的開掘不足造成對國語教學的不甚深刻
鄉土文化是一個地域范圍內人們精神的重要支撐點,是維系各階層凝聚力的重要標志。令人不可思議的是, 目前有些學生卻不愿意談自己家鄉的美好,而是埋怨家鄉的閉塞,自嘲家鄉的落后,不切實際地向往外面的世界,更有甚者連外地人都慕名來游的民俗景點和山川風物,他們卻感覺是那么土氣,這難道不是舍本逐末嗎?
(三)對學校校園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潛力薄弱
語文教學其實完全可以與校園文化的熏陶結合起來進行。教師在講到相關教學內容時,可以介紹一點校園文化的內容。學校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空間,以育人為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內容的一種社會亞文化。中學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的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而最方便利用的實踐陣地就是校園,校園文化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墒乾F今的學校語文教學,幾乎全都在學校教室內進行,將學生和外面的世界隔離開來,嚴重束縛了語文教學空間的拓展。學生在幾年的語文學習中并不了解學校的歷史和現狀,不能明確學校文化的真諦,不能用校園文化的精氣神陶冶情操,提升個體的形象。為避免此種情況出現,語文教師應把語文學習和傳承校園文化精神結合起來。
二、語文教學中文化資源應用的策略
(一)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精髓須大力研究開發和充分利用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催生了遍布全國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遺產為傳承燦爛的歷史文化提供了豐足的養分,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民族凝聚力,其影響深遠而重大。中學語文教師應充分開發和利用這些無形財富,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引用相關教育資源,通過如圖片展示、觀看視頻、現場參觀等多種方式介紹這些文化資源,以增強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熱愛和自豪感。
(二)在學校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大力滲透傳統文化
學校經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等價值觀念教育。教師要力求把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讀寫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開展演講、辯論、情景表演等藝術活動,讓學生體味傳統文化的內涵。如教古詩文單元,就指導學生多背古詩文;教散文單元,就指導學生多品味經典美文,深入感受語言的魅力。另外,還可根據當地古跡、文物等挖掘傳統文化的精華。
(三)應引導學生去欣賞和體味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各民族鑄造出來的民族靈魂,它不能僅由簡單的說教灌輸來傳承,還得讓人們在親身經歷傳統節日的氛圍中感受、體悟它的文化內涵。只有傳統文化深深嵌入學生的心靈深處,才能對他的一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
三、學校應采用各種渠道大力提倡校園文化
(一)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語文活動
語文教學活動和校園文化的內容總是交叉伴隨在一起的。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舉行演講賽、辯論賽、閱讀、寫作等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這些既是校園文化教學活動,又是語文教學的有效形式。教師要提倡學生多讀名著,讓學生感受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深沉,魯迅的犀利,林語堂的幽默……這自然而然就增加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像這種閱讀活動可以是班級性的,也可以是全校性的,既能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文化視野,又能推進校園文化的建設。
(二)應大力加強學校校園人文景觀建設
學生所在學校的校訓、文化墻、雕塑等各類人文景觀,都是學校校園文化的顯著性標志,能夠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環境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不容忽視。
四、鄉土文化對學生的文化修養浸潤作用不容忽視
學校應強化對學生鄉土文化的教育。鄉土文化植根于我們平常的衣食住行各方面。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喚起學生的回憶,讓學生深刻感觸鄉情。例如可以談談“見園皆竹”的中國園林藝術,講講“胸有成竹”的成語,背背“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詩文等等,以便引導學生去深刻思考這些鄉土事物中包含的鄉土文化內涵。
總之,學校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傳承和光耀人類文化,培養有人文底蘊和健全人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我們必須直面學校語文教學的文化缺失現象,更加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滋養和鄉土文化對學生的浸潤。教師不斷改進和豐富教學方法,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能得到充分體現,進而培養出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又有良好個性和創新思維的新型社會主義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