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超
【摘 要】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著自己的特色。教師如果純粹把別人的經驗和方法照搬過來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中,不一定會收到同樣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個性有著非常清楚的了解。文章結合多元智能和“最近發展區”的理念,在C層(年級里英語基礎最薄弱的8—13個學生)學生中嘗試進行個性化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 個性化教學 多元智能理論 最近發展區
一、問題提出
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就是教師按照預定的方案,用有限的時間,在規定的場合,按照一定的流程把書本知識單向傳遞給學生的過程。如果按照傳統英語教學的觀點,班級里英語基礎最弱的這群學生應該是令教師非常頭疼的,他們的基本特點是對英語學習沒興趣,上課不聽講,每次考試都不及格,態度消極。如何讓學生樂學,讓學生每堂課都能提早到教室,期待上好每節英語課,并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個個都能參與,并有收獲,這應是所有英語教師都要考慮的。英語教師需要考慮每個學生的特點,并結合所要教授的內容開展個性化教學。
二、個性化教學的理論基礎
(一)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學者Howard Gardner在研究腦部創傷病人時發現的。該理論的核心觀點在于,不同的人對不同的專業所具有的學習能力是不一樣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對傳統教學模式下的邏輯思維有著較好的反應。基于該理論在實踐中的巨大指導意義,多元智能理論在各種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根據這一理論,智能是包含了彼此相互獨立、以多元形式存在的七種基本智能: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動覺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
人們對不同事物的接受能力的多元化是必然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多樣性的智能組合體。不同的人在智能組合上的差別主要在于智能組成方式與智能組合程度的不同,組合方式與程度的差異導致了智能強項和弱項的產生。另一個方面,七種智能是平等的,不能單純地從喜好上來判定哪一種智能是好的或者是壞的,也不能為了僅僅發展其中一種或者幾種智能而忽略其他幾種智能。多元化智能理論認為,在個性化教學模式下,人們的智能是可以有效提升的。
多元智能理論對傳統的智能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充分考察每個學生的智能發展差異的基礎上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和策略。這就要求教師依據學生的差異,制定個性化的課堂教學方案。“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和學生都失去了個性,教學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多元智能則要求形成因內容而異和因人而異的‘因材施教的教學觀。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而有所不同。同時,同樣的教學內容,又應該針對不同學生的智能特點進行教學,創造適合不同學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首先,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的以教為主的思想觀念,加強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使課堂不再僅僅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死板模式,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語言學習機會。其次,尊重并鼓勵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為學生不同職能的發展和展示提供必要的平臺,為學生優勢職能領域的發展保駕護航。在筆者所教授的C層學生中(基礎最薄弱層次),有的學生很喜歡畫畫,有的學生喜歡動手操作,有的學生喜歡傳統的做題,有的學生喜歡故事,有的學生喜歡表演。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偏愛,讓所有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找到自己更感興趣的、更有挑戰性的任務。最后,要有多元化的評價機制,而不是僅僅以分數來評價學生,要讓學生能從積極評價中獲得自信和前進的動力。
(二)“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理念是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最受關注的教育思想之一。他的研究揭示: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起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其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現有發展水平”,即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能夠獨立解決的智力問題;另一種是“潛在發展水平”,即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還不能獨立解決問題,但在教師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解決這些問題,而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念認為,教學不能只適應發展的現有水平,而應適應“最近發展區”,強調教育的本質在于激發學生達到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對初中英語教學有著重要的啟示。教學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消除“現有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的差距,使“潛在發展水平”最終跨越“最近發展區”而變成“實際發展水平”,這樣的教學才可能有效。這就要求教師科學解讀教材,準確定位教學中的“最近發展區”,要充分考慮教學實施的深度和難度,要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實”,既不能過分降低教學實施的水平,也不能過分拔高教學實施的難度。
三、初中英語課堂個性化教學的實踐和課例研究
(一)初中英語課堂個性化教學的實踐
語法的學習是傳統的英語課堂中被認為最枯燥、最無聊的部分,除了教師講就是學生不斷地、機械式地練習。可是語法的學習對中國的學生來說又是很重要的。如何讓語法課堂能遠離枯燥和無趣呢?針對那些基礎很薄弱的學生,教師要給他們定一個夠得著的目標,并且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比如歌曲(聽力)、講故事、劇本表演、卡紙排列、游戲、漫畫等,讓學生能把自己的特長和英語學習結合起來,將英語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
(二)初中英語課堂個性化教學實踐的課例研究
教學實例研究(一般過去時)
I.Warm-up
1.教師用小時候和學生時代的照片,每張圖片上都用目標語法寫了和照片內容相關的句子,將句子中過去式的部分做紅色標注。在照片展示的最后引出主題(所有的照片都是過去的時間發生的事情)。
目標:小時候的照片和現在的差別比較大,學生比較感興趣,能輕松進入到本節課的學習狀態。另外,在圖片展示的過程中,學生能不斷地從視覺和聽覺上輸入(無意識)過去式。
II. Work out the rules
2.教師將圖片里的所有句子匯集到一張圖片上,讓學生總結句子結構。
目標: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句子結構(s+v.+o),并ce 推斷出否定和疑問句。這是本節課的目標之一。
3.教師再單獨給出照片中每句話里面動詞的過去式,讓學生總結過去式的變化規律。
目標:前面的學習有了名詞單數變復數、動詞三單和ing的變化規律的總結,學生可以從前面的總結中找到一些共同的地方。這是本節課的另一個學習目標。另外,因為動詞的不規則變化很多,也不是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所以,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學習目標,教師給每人發了一張常見的動詞不規則變化的補充材料,讓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如果遇到這些動詞,可以查閱。
4.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掌握之后,完成達標測驗,合格后到任務區選取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任務完成并展示。
(三)初中英語語法課堂個性化教學給學生帶來的影響
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模式進行語法教學,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全方位發揮學生的特長,實現因材施教,滿足學生學習的多樣化需求。同時能讓所有的學生在活動中都找到自信,促進對英語的學習。教師還能對基礎很薄弱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思考語法在生活中的運用,考慮各種合適的活動形式。這對教師本身也是一種鍛煉。我運用個性化教學模式以來,我們班(C層)的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始終不減。我們班的學生任辛明(分班時成績46分,現在成績70分左右)說:“這樣的教學,可以讓我們充分發揮能動性,讓我們開動腦筋,更加有創意。不會像以前的課堂一樣很死板,上課不會的地方可以查看微課。每個人達到本節課的最低知識目標后,就到任務區先完成必選任務,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其他任務,獲得相應的課堂成績。這樣的課堂我們參與更多,也更加喜歡。每次語法課的任務形式都不一樣,每次都會有驚喜,也會有挑戰。”
五、結束語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在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中,經過不斷的嘗試,個性化教學能使學生體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使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得到提高,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增強自覺意識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改革的今天,在英語教學活動中適時地運用個性化教學模式顯得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陶西平.多元智能在中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