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杰
摘 要: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情境教學在引導課堂教學變革、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方面頗具影響。但是,縱觀實際教學,仍舊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說,過分遷就于情境的創設卻忽略了教學的最終目的;情境教學流于形式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等。針對這些問題,圍繞以下幾點展開分析,在遵循一定教學原則的基礎上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為構建高效率的數學教學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有效性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好習慣
課堂問題情境的創設是引導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形成整體學習思路最有效的教學途徑之一,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進而將本節課的重點學習內容牽引出來,指導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基礎上形成對學習內容的了解和掌握,為建立有效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例如,教師可通過提出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問題,調動學生的質疑性,這樣也能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便于他們好好聽課。此外,通過獎勵機制的有效實施能促使學生養成善于思考問題、大膽發言的好習慣。
二、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數學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在教學中找準每節內容與生活之間的“切入點”,能讓學生產生熟悉感和親切感。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探討“11~20”各數的認識時,就可以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小朋友們,你們幫爸爸、媽媽買過東西嗎?如果讓你買一本標價為11元的書,你準備如何付錢呢?如何簡便地將錢付清又不用營業員找錢呢,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嗎?然后請大家都說說看。”建立這樣的生活情境,借助學生生活經驗,并且將日常買東西付款的情境再現,組織學生多議一議、說一說,初步建立十進制的方法,讓他們去體會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結合生活實例展開的教學也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是具有生活價值的,進而都能喜歡上數學學科。
三、創設游戲、活動情境
經常組織游戲活動有利于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巧妙地在游戲活動中將數學知識點滲透其中,幫助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和活動中,領會枯燥抽象的知識點,這種教學方式受到學生的歡迎。例如,在分析“排列組合的概念”內容時,數學教師就可以選擇A,B,C這三個字母,讓學生說出可以排列出來的組合,此時,學生也會零星地說出ABC,ACB,BAC,BCA等組合。接著,教師再組織學生組成小組,由小組推舉一人說出全部的組合。開展這樣的活動,有利于將學生課堂發言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便于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找到規律,對于此類問題也能在討論中快速準確地得出答案。
四、利用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的產生并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產生的困惑。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依照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和新的學習任務之間形成認知沖突,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就可用多媒體出示情境圖:45個編成號碼的彩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教師能根據排列的序號準確報出彩球的顏色。此時,學生一定會覺得奇怪。教師再告訴學生因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大家都能認真學習研究,很快也能掌握這一秘密的。這樣,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也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獲取新知識的欲望也更加強烈,大家也都很有興趣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也就有所提高。
五、創設實驗情境,加深學生的認知印象
小學生天生活潑好動,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教師可利用學生這一特點,鼓勵他們自己動手操作學習。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也能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為接下來的學習打好扎實基礎,實踐操作還能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在分析“三角形的特征”這一內容時,先讓學生在課前準備一些木條,在課堂上制作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再指導學生對這些圖形進行拉伸。此時,孩子們也會發現三角形的穩定性比其他圖形的穩定性更好,這樣的實驗操作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知識點的理解。同時,教師也可讓學生觀察生活中都有哪些物體是三角形的。這種將理論知識與實驗操作結合到一起的方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而且還利于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幫助學生考查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開展情境教學法中,要主動突破傳統應試教育與教學觀念的束縛,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需要教師從實際以及課程教學內容和特點出發,創設有效的情境模式,搭建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的平臺,為學生展開自主探究、不斷推進課堂教學的深入發展做好充分準備。
參考文獻:
[1]李忠英.創設數學情境,培養學生創造個性[J].新課程導學,2012(30).
[2]劉宏.在數學情境的創設中培養學習興趣[J].數學大世界:教師適用,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