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桂芳
摘 要:小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為讓各類學生的語文作業達到實效,就必須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層布置作業。
關鍵詞:作業設計;分層;自主
作為一名深入在一線的語文老師都知道:作業的完成情況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小學語文作業也是檢測學生語文效果的一種有效手段。為讓各類學生的語文作業達到實效,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布置作業,讓每一位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作業設計和布置,其實大有文章可做。一個會教書的老師,他的作業總是能夠兼顧當堂所上課的重點知識、難點和發展點,做到對所學和所教的內化、強化、提升和鞏固,輔之以必要的拓展和延伸。相反,一個缺乏經驗的老師,則會簡單地對待作業,在作業的設計和布置上比較遲緩和麻木。如同樣布置一篇古詩的背誦,優等生一兩遍就可以掌握,而后進生需要反復五六遍才能消除錯誤,更有的孩子甚至需要十幾遍。基礎知識尚且這般差距,閱讀和寫作更是相差甚遠。然而,大量照顧后進生的單調重復、機械的低效作業,會浪費了優秀學生的寶貴時間,但如果過于拔高布置作業,學困生又會吃不消,這樣就會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
分層自主式作業,體現了差異性(因材施教),區別性(因人而異),自主性(給予選擇的權利)。五個手指頭伸出來,還有長有短,有粗有瘦。分層自主式作業解決了許多的矛盾,避免了一刀切、大統一、粗線條作業布置造成的厭學傾向,以及可能出現的“吃不飽”的情況。致力于個體化的尊重、包容和解放,基于一切學生的長遠發展,更能體現出一種比較開放、靈活的作業設計理念,讓不同差異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不但符合素質教育要求,而且在教學實踐中使用起來效果很好。
打個小比喻,某些胃口不好的學生,他明明只能吃半碗飯,廚師非要他吃一碗飯,結果孩子吃不下,浪費了。即便吃下去,有損脾胃,超過了他的承載力,營養過剩,還導致消化不良。吃進去的食品還是無法吸收,白白浪費了糧食。反之,一個能吃兩碗飯的孩子,你每頓只給他吃一碗飯。他胃口大,不夠吃,長期處于饑餓的狀態,營養不良,發育自然緩慢。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接受能力,布置有差異、區別化的作業,就是基于精細化的教育原理,更是因材施教的具體表現。
比如語文作業設計,在一二年級要求學生看圖寫話。教師要做出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在全面了解學情的基礎之上,設計出如下的分層作業。要求學困生,只需要寫出兩三句通順的話語;中等生,寫出五六句以上通順的話語;尖子生,寫出100字左右的話語,有可能的話,把學過的新詞匯用進去。學困生課下的時候,發現這個作業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他找到了成就感,建立了信心。在信心的基礎上,教師及時鼓勵和點撥,強化輔導,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或許會寫出5句以上。如果,教師當時就安排他也寫出一百字的話,孩子根本沒有辦法達到。他的信心崩潰,失去了底氣,最終對看圖寫話有一種畏懼感。
再如,在某單元的“學習園地”結束后,教師布置積累作業。基礎偏差的學生抄寫課后的讀讀寫寫、日積月累兩遍即可;中等生抄寫一遍即可;優等生則自己要到圖書館、閱覽室或網絡上收集、摘抄相關的名言警句,擴大語言儲存量。分層自主式作業還可以在形式、內容方面創新和探索。比如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用一個月時間,觀察一個種子的發芽過程,寫出觀察日記。根據學生基礎分布,觀察日記數量區別對待;學習認識標語時,布置靈活的作業,第一個層次的學生收集標語,將看到的標語抄寫在作業本上;第二層次的學生說一說標語有什么特點,第三個層次的學生仿寫標語;那些機械、教條的統一化作業,批閱簡單,教師工作擔子稍輕,可效果很低。比如讓學生統一抄寫詞語多少遍,優秀生覺得乏味、枯燥,沒有意思。中等生感覺很痛苦。最后,大多數學生對待此類作業,采取應付的態度。分層自主作業,批閱有難度,可是對學生有促進。從長遠看,會減輕教師負擔,達到減負增效。
總之,分層自主作業,必須建立在科學、全面分析學情基礎上。為了避免中等學生偷懶、尖子生耍滑等現象發生,教師要及時調整,根據日常的單元測試、月考等方式,以及課堂觀察,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準確評估,實行動態化管理。讓孩子們跳一跳摘能夠得著的桃子。他們通過努力,摘到了自己的桃子,學習的興趣自然會倍增,自我意識被喚醒、激發,學習就會主動起來,我們的課堂也就充滿了活力,我們的學生也就體驗到了成功!
參考文獻:
劉衛兵.學生作業的現狀與對策[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