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婕
[摘要]題畫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顆明珠,它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綜合了藝術與文學之美,與畫、印、書相互補充,互相引申,相映成趣。古代大多數畫家的作品都是詩書畫印渾然一體,但當今能做到詩畫雙全的人不多。題畫詩的少人問津,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筆者通過對美術生題畫詩教學進行研究,闡述題畫詩的寫作目的,展現寫作過程,介紹寫作方法,為繼承這筆優秀的文化遺產做出探索。
[關鍵詞]美術生;題畫詩;寫作
題畫詩,是指畫家本人或他人對畫面的內容進行介紹、描述,并加以議論、抒情的詩歌的總稱。它濫觴于漢代,發展于唐、五代,但這時詩歌和繪畫不同時出現在畫面上,彼此是分開的。一直到了宋朝,由于寫意畫的成熟,畫上題詩之風開始興起。到了元、明、清時代,畫上題詩現象已蔚然成風,題畫詩篇幅日漸增多,且佳作迭出。
由于古代文人的積極參與,題畫詩綜合了文學和藝術的優點,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美學價值,它的寫作是值得我們探討研究的。“借得丹青三分色,寫就翰墨幾行詩”,題畫詩的寫作,能使詩心和畫意巧妙結合,使中國傳統書畫更加煥發出它獨特的光彩。
一、題畫詩寫作的必要性
古代大多數畫家的作品都是詩書畫印渾然一體。而反觀當今,能做到詩畫雙全的人不多。五四運動以來,以文言文為基礎的寫作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功利性的教育,又使人們不愿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跟考試關系不密切的詩歌寫作上。因此,詩歌的寫作出現被放逐的現象,題畫詩的寫作更是少人問津,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國畫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它完全有資格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但是如果缺乏文化底蘊,它會囿于一隅,前景令人擔憂。因此,我國的藝術類學校應培養出能繼承和發展這一優秀文化傳統的學生。美術生中有一部分學生是學習國畫的,學會寫題畫詩有用武之地,所以應該讓他們繼承。在當今的教育氛圍下,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畫畫得不錯,但古文功底沒有跟上,所以幾乎不會寫題畫詩。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嘗試開展題畫詩寫作的教學活動。
二、題畫詩寫作的方法
1.創設情景
青春是一首詩,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的情感,用線條和顏料表達,就會成為一幅畫;用文字來表達,就會成為一首詩。美術生豐沛的情感是非常有利于創作詩歌的,再加上學校的美術專業都會開書法課或書法選修課,這些都為學生學習題畫詩寫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此,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即可。
2.觀摩學習
在題畫詩寫作之前,教師應該給學生觀摩畫作并講解兩個方面的知識。一是詩歌創作的基本知識,比如立意、意象的組合、意境的生成、形式的要求、聲律的限定等,讓學生對詩歌創作有個大概的了解。二是觀摩題畫詩,用多媒體呈現古代詩畫結合的經典作品,介紹題畫詩的發展、體例、題跋方式、字體等。
3.具體方法
(1)觀察生活,捕捉靈感
靈感,是指詩人在創作過程中突然爆發出來能使思路豁然開朗的一種精神狀態。盡管靈感來臨有偶然性,但它并不是無跡可尋的。要使它來訪的頻率增大,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多吟誦經典,“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對前人的題畫詩,學生如果也注重吟誦經典,對它的模仿能力自然就會增強,靈感也容易產生。二是要善于觀察生活,對同樣的事物,粗枝大葉的人會忽視它的存在,敏銳的作家會注意到各種細節,這樣更容易招致靈感的到來。三是學會感悟生活。有些學生即使觀察生活了,也不會認真品味咀嚼它,這樣就寫不出情真意切的好詩詞。教師應多加引導,讓學生學會“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美學家朱光潛認為:“畫家想象竹子時,要連著線條、顏色、陰影一起想。”由此即彼的感悟可以讓創作者繪畫與文學的造詣都得到提升。美術生既然能對冰冷的石膏像產生創作靈感,有什么理由對鮮活的生活報以冷漠?讓學生對生活要以一雙含情的眼睛去觀察,用一顆善感的心去體味,會提高學生捕捉靈感的能力。有人認為,寫題畫詩時很難有靈感,實際上往往是他思想懶惰,不注重積累,不勤動筆的緣故。
(2)精心構思,巧妙立意
題畫詩的構思有獨特性,它需從畫面出發,但是又不拘于畫面,通常會加以聯想和生發。只要翻閱題畫詩,都會發現優秀的題畫詩里都寄寓著作者的情懷和志向,畫家通常以他的才情和學識入畫,對畫外之境加以引申。對于初學者而言,可從畫面內容寫起,但又要由此聯系生活,進行抒情議論,這樣才會讓畫面更有內涵。
詩歌的立意應該巧妙高潔,不能鄙陋不堪。選擇的意象不可晦澀難懂,應盡量淺顯可感。在對畫面立意時,初學者可先從模仿前人的一般構思做起。古詩中,有一些意象都有約定俗成的含義,應用這些意象,會讓題畫詩有古雅之氣。
(3)行文流暢,手法巧妙
題畫詩作為古詩中的一種,創作的方法很多時候是跟寫古詩方法差不多的,也要注意起承轉合。在教學中,教師要告訴學生起承轉合的手法和對仗、音韻、平仄等要求。
詩歌寫作手法與繪畫手法經常是相通的,比如采用象征手法、對比與映襯結合、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遠近結合、白描與渲染結合等。教師在教的時候,可以借鑒繪畫手法。在這些手法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畫家常用的手法。如果只是就景說景、就物言物,文章容易空泛,流于平庸。但如果畫面里有了詩人的情感、意趣,那么畫面就會有了靈魂,意境就會截然不同。清代詩人袁枚認為“詩有寄托便佳”,說明了托物言志的重要性。
4.反復推敲。認真修改
修改是寫作中常被學生忽視但其實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賈島的“推敲”故事和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詩句,都可以看出修改的艱苦勞作。學生的題畫詩也需要不斷錘煉。有的需要從立意上進行修改,如:
《月季》(原稿)
紅季展枝頭,月月笑盈盈。
引得蝶來戀,翩翩悅目圖。
《月季》(修改稿)
朱衣金蕊寶相花,全年春色在它家。
縱使蜂蝶不來戀,邀與冬青一處發。
原詩只是贊美月季的美麗悅人,立意相對尋常一些。修改后,把月季樣貌與品性都寫了出來,并且能托物言志,歌頌了月季凌寒照開的堅貞品行。這樣立意會更新穎深刻。
文化是一條流動的河,題畫詩在發展中也要不斷吸納更多的支流。結合時代的活水,對題畫詩就會有更靈動的繼承方法。比如今天的很多攝影作品,可以算一幅幅優美的畫,就可以給它配詩歌訓練自己的題畫詩創作水平。在發微信朋友圈時,給圖片配上詩歌,既鍛煉了微主寫作能力,也能使微信具有詩情畫意,讓觀者賞心悅目。
由于文言功底不夠深厚,許多創作者心生怯意,不敢大膽嘗試題畫詩的寫作。這樣不利于題畫詩的繼承。因此,我們可以在傳承題畫詩的詩心與畫魂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嘗試,既可以寫成古體詩,也可以寫成現代詩。詩可以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甚至可以不拘一格。押韻上,平仄的要求太專業,對失去古音語境的習作者來說,有一定難度,因此,可以稍微寬泛一些,按今天的音韻來對仗。只有這樣,才不會讓題畫詩固步自封,只有與生活緊密結合,題畫詩的生命力才會重新煥發出光彩。
責任編輯 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