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靜
摘要: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數千年發展歷史的文明古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在長期的繁衍和發展的過程中,受到我國各民族思想文化的影響,才得以形成較完整的運動技術與理論體系,呈現出濃艷的傳統文化特色。
關鍵詞:競技武術 現狀 弊端
1競技武術起源
武術的內容和練習形式豐富多彩,不同的拳種和器械的練習方法、動作的結構、技術的要求、運動的風格和運動的的負荷程度都不相同,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身體素質和興趣愛好選擇合適、適當的內容進行練習。以套路演練形式來說,有各種不同類型的拳術流派,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套路有長有短、有剛有柔,而且有單練還有對練、有徒手有器械等等。
競技武術是傳統武術時代發展的產物,是時代的寵兒,它作為推動武術發展的一種形式,是時代的需要。體育競技形態的武術活動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在和西方體育文化碰撞、交融的過程中,傳統武術綜合吸收了生產、宗教、軍事、藝術武術形態中的優秀成分,開始踏上了一條以競技武術為龍頭,并逐步向世界競技體育方面靠攏的發展道路。武術要發展必然離不開創新,而創新就是要認識到所有的客觀規律都是有條件的,我們應按照不同條件進行改革,進行創新。今天的競技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的原生文明因素,吸收了外來文化,主要是西方競技體育的次生文明因素,使得其傳統內涵不斷豐富、變化的結果,這種變化是為了適應新的社會需要而產生的,競技武術己走過的發展之路,就是由過去穿過現在并指向未來的過程中進行的新的組織、滲透和裂變。
套路動作規范化是競技武術套路發展的最主要的環節,原因是武術套路屬于表現型難美性項目,它不象田徑、球類項目對抗性強,它是以時間和得分作為獲勝的標準。而武術套路的獲勝參雜的人為、外在的因素較多,它是憑印象、名氣來評判。這就要求必須成立一個專門規范動作的小組,組織國內優秀運動員來進行小到手型、手法,大到成套動作的演練,以他們作為模式,進行錄像及相關教材的編寫,逐一規范,發放到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使之以錄像和教材為藍本進行規范。
2競技武術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后,武術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成為社會主義體育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健康、蓬勃的發展。競技武術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武術運動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發揮了先聲先導作用,是人們認識和了解武術的一個重要窗口。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申奧成功,其社會地位及其影響力日益增強,引起了世人的關注。自1957年原國家體委將武術列為體育競賽項目,1958年制定了我國第一部以長拳、太極拳、南拳為競賽內容的武術競賽規則以來,全國性的武術套路競賽已舉辦了40多年,競賽項目的設置也日益完善,內容也逐漸合理。1985年西安舉辦的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和1987年在日本橫濱舉行的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是中國武術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的第一步。1990第十一屆亞運會,武術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標志著武術已走出了國門正式進入亞洲體壇。1991年第一屆世界武術錦標賽在中國北京舉行。這是中國第一次成功舉辦世界性的武術大賽,從此敲開了武術走向世界大門。從1987到2004年世界性武術比賽已進行了18年。要使中國武術能像跆拳道、柔道項目一樣,走向世界體壇進入奧運會,必須逐步和世界武術錦標賽接軌。可以借鑒跆拳道和柔道等項目,在充分保持民族特色技藝和傳統禮儀的形式下,將其最符合現代競技體育要求的對抗性內容,提煉成獨立的理論和體系,形成自己的項目進行傳播和推廣。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武術運動是以套路形式展現在競技舞臺上的。以動作規格為主要評分標準的競技比賽杠桿,使武術以功架練習為手段,以技擊實用為主旨的目標追求發生了傾斜,而這種競賽套路往往是由創編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演練者的具體條件來進行編排的。在編排過程中一般不會考慮技擊應用的必備條件,它脫離了實用價值的客觀性和隨機性。在演練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所謂“技擊意識”,也帶有濃厚的主觀性,這種演練意識與真正的技擊意識只能是貌合神離。在套路的訓練方法上,競技武術由于以爭分奪牌為出發點和終極目標,并注重多種練功方法的傳統訓練方法發生變異而顯得單一。
3現行競技武術套路規則
武術套路動作從一招一式的簡單動作演變到靈活多樣的動作;從沒有騰空動作到注重技術動作騰空高空中造型美;從難度低、動作多的技巧型向難度高、動作少的素質型發展;從只注重技擊攻防性到注重由表及里全面內涵的提高、注重動作的藝術性和觀賞性,逐步發展完善,形成了較為合理的技術體系,其技術水平也不斷完善與提高。從1956年國家體委把武術套路列為競賽項目至今,歷經多年的演變,如60年代的成傳銳,70年代的李連杰,80年代的趙長軍,90年代的袁文慶。他們無論從動作質量,動作難度,還是套路創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技術風格。武術套路技術動作始終不停地發展與創新,現在的武術套路運動員不僅跳躍高空中造型美,而且旋轉的周數更多,使武術套路技術動作和難度都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
自1957年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形成了以長拳、太極拳和南拳為主的競賽項目,為了更好地發揮教練員運動員的創造性和提高技術水平,20世60年代初,原國家體委運動司組織有關專家編寫了甲組武術套路以及適合青少年自學的乙組武術套路,提出了難度大、質量高、形象美的武術技術發展方向;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要在突出項目特點,加強攻防技能嚴守動作規格上下功夫的技術發展要求武術套路在強調動作規格,注重攻防意識,注重套路的形神兼備內外合一及套路節奏的變化,使武術套路比賽有一定的觀賞價值,這一時期的武術比賽達到較高的水平;20世紀90年代又在堅持高、難、美的基礎上提出高難美新的技術發展要求,使武術套路技術動作朝著難度動作和創新動作的方向發展,加速了武術套路技術的發展與國際體育接軌;2000年初,在堅持高、難、美新技術發展的創新角度上加強了武術動作的競技性和藝術性,使武術套路朝著競技藝術的方向發展。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從2002年開始試行新的武術套路競賽規則,對于難度評分條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導武術套路技術向難度發展,促使武術運動員充分挖掘自身潛能向極限沖擊,超越自己超越他人同時新規則評判標準更客觀。以前武術套路競賽的評判是5個裁判員根據運動員現場整體的演練整體評判,缺乏客觀的標準和量化的指標,使觀眾看不懂,也容易產生裁判偏袒的現象,不能很好地體現競賽的公平公正性新規則裁判員分A,B,c三組分項評分,A動作質量,B演練水平組,c難度組。這三組裁判各司其職A組裁判員采用扣分的方法進行,只對運動員現場出現的動作規格錯誤及常見的錯誤扣分,且有兩個裁判員對運動員的同一動作錯誤扣分時才有效,扣分的過程和結果直接顯示在大屏幕上,較為直觀;B組的裁判員根據規則中的演練水平等級評價標準對運動員的現場演練整體評判;C組裁判員根據難度等級內容及分值確定表對運動員現場難度完成的情況進行評分,且至少兩個裁判員對運動員的同一難度動作確認才有效這樣的評判較客觀,可操作性強,觀眾也能看得懂。2005年2月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對現試行的武術套路規則部分條款加以修訂完善,如難度應得分的確定調整為:A組動作質量分值權重比值大,占滿分10分的二分之一,為5分。動作質量的評分方法在新規則中主要反映在各主要動作錯誤的“扣分點”的評判上,所謂扣分點就是規則規定的動作完成標準,凡不符合規格要求即扣分。因此,動作質量的評分方法對訓練起到了明確的指向性要求,訓練中針對“扣分點”的消滅是提高動作完成質量的關鍵所在;動作質量與規格要求不符的扣分標準統一、嚴格,每出現一次動作規格與要求不符即扣0.1分,這對高水平運動員來說是不能出現的錯誤,因為前三名選手的差距往往是在0.01決定勝負;各項目規定了必選動作和方法,對完成動作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運動員在一致中求創新、求變化,展示自己的武術才華。新規則對評判B組演練水平采用了分級劃檔定性的方法,將運動員的演練水平劃分三檔,用“很好”、“一般”、“較差”來評判運動員在“勁力、協調、節奏、風格、音樂”等表現的處理上的高低,但由于評判概念模糊,給裁判評分造成了困難;新規則在對C組難度評判中,首先將原先固有的武術動作進行難度等級劃分,通過評判運動員完成動作的質量狀況予以給分。其次,在原先固有的跳躍動作之上加旋轉度數提高難度,通過判定運動員動作是否達到規定度數而給分。再有,就是在動作連接上提高了難度系數,通過運動員難度動作連接方式是否正確及穩定而給分。
4現行規則的弊端
4.1武術套路的單一化
由于難度動作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要求很高,為了合理分配體能,大多數運動員都會將難度動作安排在一、二段,而且基本上都是處于相同的位置上,使套路系統趨于同一模式。因此運動員演練出的套路形式和特點大同小異,而且一個套路中的難度動作占去了演練時間的1/3或者是更長,難度動作的失誤率到目前為止依然很高,嚴重影響了套路的演練節奏,套路競賽的觀賞性大大下降了,這對于競技武術走向市場也是非常不利的。然而規則過于死板,缺乏鼓勵創新的導向。任何事物只有創新才能發展,發展就是不斷創新。
動作素材是創編武術套路的基礎和前提,它是通過長期積累而獲得的,動作素材可以是單個動作、動作組合,也可以是不同特點、流派的套路。動作素材越多,思維和想象力就越豐富,在創編過程中就能得心應手。目前,創編套路的素材,大部分只局限于現有的套路,沒有充分利用技術之本源。它的技術源泉是在廣大民間,傳統套路中有很多可以汲取的技術方法,經過學習和鉆研,可以推陳出新,創造出很多新的技術動作。而現在,許多教練員和運動員通過觀看比賽或錄像,作為創編套路的唯一素材來源,由此及彼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當前出現的技術雷同的現象,也是一種必然結果。創編新穎的套路,需要教練員和運動員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最終應用于武術套路中,只有這樣的套路才具有魅力,才能吸引觀眾。如果武術工作者不能拋棄傳統桎梏,加強與國外的交流,對國外優秀的技擊精髓加以吸收利用,那么套路運動將永遠無法創新前進。而如今許多隊員只注重外在技術動作的準確與否,根本不重視內在功力的練習。所以在全國比賽中雖然他們的動作都比較到位,但總感覺缺少了一些東西,整體水平也不能令人滿意,這正是功力不扎實的表現。另外,競技武術套路雖然是用于表演,但仍應以體現武術的根本特征技擊性為目的,在盡可能要求逼真的同時,合理地選擇、組織和美化武術動作,這種有意識的改革,賦予了武術藝術美和巨大的表現力,適應武術本身的趨勢。現今運動員對于拳種的基本功和基本技術缺乏訓練和感知,對其技法的運用缺乏認識,單憑自己的感受去練套路;對器械方法技擊含義不明確,功底不扎實,容易失誤的動作不敢選,使有的器械失去了自身固有的特點;對練中虛張聲勢,擊打不逼真,追求戲劇效果,對攻防嚴謹、配合默契的對練表現方法有所忽視。這樣不僅使套路技術失去意義,歪曲了武術本質,失去了武術所固有的觀賞價值。另外,套路規則在編排的評分上引入了一些量化元素,對套路編排作出了規范要求,在內容要求中規定了必選動作,缺少了提倡內容豐富、變化多樣的要求,造成運動員為了減少扣分幾率,在必選動作之外盡量減少武術功架類動作,使套路武術內容單一化趨勢嚴重;再有,新規則在演練水平的評分中對武術固有的“技擊”特點沒有作出明確規定,這是很大的一個缺憾。這也是近年來武術套路非武術化內容、形式泛濫的原因所在。
4.2技術風格的匱乏
技術風格是運動技術的“靈魂”,它是個人體能特點、思維特點與該項技術的鍥合。目前,賽場上有個人技術風格特點的運動員雖然也有,但是卻越來越少,導致了在競賽場上有千人一面的感覺。這里所說的對技術風格的忽略首先是指武術套路各項目運動技術風格的忽略。不同的拳種、器械都有著各自的技術風格特點。如長拳的撐拔舒展,快速有力;南拳的動作緊削,剛健有力;太極拳的“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劍術的輕快灑脫,剛柔相兼;刀術的勇猛快速,雄健剽悍;棍術的勇猛潑辣,氣勢恢宏;槍術的走勢開展,上下翻飛等等。近幾年來,仍有些運動員對各項拳種、器械方法不求甚解,以致于在技術上生搬硬套,風格上混淆不清,因而造成了現在的拳術、器械都不能體現各自的風格,這是于運動員對項目的基本技法研究得不夠深入所致。每個運動員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征和行為特征,教練員應根據運動員的個體差異和項目特點,在長期的運動訓練實踐,培養運動員獨特的技術風格。在訓練過程中,選擇適合運動員個人的技術進行反復精練,使其成為該名運動員的特長,并結合其他技術進行練習,這是培養運動員鮮明技術風格的關鍵。由于現行規則使套路系統趨于同一模式,個人創造能力嚴重受限,技術風格自然被忽略,這也是導致技術單調、雷同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