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昀劭
【摘 要】共振是一個物理概念,指一個振動的物體引起其他物體振動的現(xiàn)象。把共振原理的內(nèi)涵合理運用到教學當中,可以優(yōu)化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本文介紹了共振原理,并結(jié)合物理學科的特點與高中生的心理特點,闡述共振原理對物理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共振原理;物理教學;啟示
我們的世界可以被稱為共振的世界,共振是自然界中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在不同的領域中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在聲學中,共振發(fā)聲稱為共鳴;在電學中,能產(chǎn)生振蕩電流的電路的共振稱為諧振。長期以來,共振原理已被廣泛運用在物理學、工程技術(shù)、音樂藝術(shù)以及其他交叉學科當中。當前,人們對教育教學進行不斷思考和研究,試圖從共振原理與教學過程的關聯(lián)中找出優(yōu)化教學過程和改善教學效果的方法。
一、物理層面的共振原理
共振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專業(yè)術(shù)語。共振是指一物理系統(tǒng),在某個特定的頻率下,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動的情形,這些特定頻率被稱為共振頻率。在力學中,受迫振動的振幅A的計算公式如下:
在上式中,ω0是固有角頻率,ω是共振頻率,δ是阻尼系數(shù)。從式子中可以看出,當共振頻率ω和固有頻率ω0相等時,振幅A最大,此時就是共振狀態(tài);而當ω大于ω0時,隨著ω的增大,A反而減小。
二、教學共振原理
從上面的公式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教學效果啟示:把教學效果看成是振幅A,學生看成是固有頻率ω0,教師看成是共振頻率ω,教學中其他各種消極因素看成是阻尼系數(shù)δ,那么當教學中的各種消極因素都無法避免時,只有教師與學生達到共振,教學效果才可以達到最好。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成效,教學共振也是我們在教學探索當中努力追求的目標。教學共振原理主要從師生教學同步、師生情感共振和師生思維共振這三個方面體現(xiàn)。
1.師生教學同步原理
教與學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師生教學的同步進行可以優(yōu)化教學效果。師生教學同步,最主要的就是要求教師具備的教學能力能夠勝任學生所學的內(nèi)容。另外教師對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理解、掌握以及設置都要和學生那個階段所具有的智能發(fā)展水平、學習條件和認知基礎相互適應。這種師生教學同步原理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的備課、教學設計以及課后的習題設置當中。
2.師生情感共振原理
“親其師,信其道”這句名言很好地說明了師生情感共振這一原理。良好的師生關系能給學生的學習帶去更多的正能量。在學生身上,師生關系往往會形成一種明顯的情感遷移現(xiàn)象。學生喜歡這個教師,自然而然就會喜歡這個教師所教的學科,學生不喜歡這個教師,自然而然就不會喜歡他所教的學科。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時,要先讓學生喜歡自己。
3.師生思維共振原理
思維共振是指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圍繞一個討論點,在各自具有的體驗、思維上,進行交流探討、心靈互應。師生之間的思維共振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疑難問題的解答,同時也能增加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熱情。思維共振在一定程度上還能開發(fā)智能,促進學生的情感共振,推動新認知。
三、對物理教學的啟示
1.物理學科特點
物理學是一門集實驗和科學思維為一體的科學。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以及物理理論的建立都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慢慢形成的。物理學是一門嚴密的理論科學,其內(nèi)容主要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規(guī)律和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聯(lián)系構(gòu)成的。物理學是一門精密的定量科學,也是一門基礎科學,它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一。物理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對自然科學有巨大的貢獻,形成了許多交叉學科。物理學科特有的特點使得物理學科的學習有別于其他學科,物理的學習方法更講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
2.對高中物理教學的啟示
高中物理中涉及到的物理現(xiàn)象往往比較復雜,與日常生活現(xiàn)象的聯(lián)系并不象初中那樣緊密,有許多是很抽象的概念,學生由于首次接觸而容易缺乏感性認識。而教材文字敘述簡潔、嚴謹,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較高。許多學生雖然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但是對概念和定義規(guī)律卻容易一知半解。這些難點導致高中生學習高中物理普遍有這樣的一種現(xiàn)象:上課聽得懂,課本看得懂,但一遇到題目就不會做。高中物理的學習不僅要求學生用發(fā)散性思維搞清物理過程,會選用物理規(guī)律,還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數(shù)學計算能力。
結(jié)合共振原理以及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和物理學科特點,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因為物理本身與其他學科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教師在教學當中更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結(jié)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當中設計出更有針對性、更具物理特性的教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緊緊圍繞著“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三個層次來開展教學,讓學生在師生共振的氛圍當中更好地享受充實的高中求學之旅,更好地掌握物理學科知識,讓教師在共振氛圍快樂教學,并提高教學成效。
3.共振教學原理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關鍵
(1)激發(fā)學習動機。興趣是推動學生學好物理的潛在動力,物理興趣的培養(yǎng)是激發(fā)學習物理熱情的第一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要做到共振教學,首先要讓學生對物理感興趣,而激發(fā)學習物理的動機。教師可以從物理與日常生活、生產(chǎn)、現(xiàn)代科技的聯(lián)系入手,在課余時間或者課堂上多向?qū)W生滲透物理應用或者物理學史。例如:在講到傳感器的應用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并思考樓道當中的電燈為什么在有人走動的時候才會亮,而酒店房間煙霧大的時候,為什么會發(fā)出煙霧報警。物理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往往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引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習興趣。
(2)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物理課堂上,問題情境的設置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可以引導學生提出核心問題,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學生會從教師設置的問題中自發(fā)探究問題,進一步深入思考問題。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的提高推動了師生之間的思維共振。對于問題情境的設置,教師要結(jié)合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物理學科特點,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等方面進行設置。
(3)構(gòu)建知識體系。掌握扎實的物理知識離不開自己對物理知識的整理。在物理教學中,為了鞏固加強物理知識,要求教師和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處理能夠達到共振,也就是都要善于聯(lián)系各個知識點,善于進行知識遷移,使用不同的方法將物理知識分門別類,構(gòu)建一個知識體系。例如:在學習磁感應強度B時,可以將其與電場強度E聯(lián)系起來,這可以加深對物理比值定義法的了解,也可以加深對知識點的掌握。
(4)靈活創(chuàng)新運用。物理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學習物理,說到底就是為了學以致用。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是物理教育的長遠目標。物理知識的靈活應用離不開物理思維的構(gòu)建。而物理思維的構(gòu)建離不開物理課外書籍的閱讀。閱讀不同的物理書籍,不僅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物理涵養(yǎng),開闊視野,還能加深自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拓寬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四、結(jié)語
共振原理具有廣泛的應用領域。共振原理在教學當中的應用對整個學科的發(fā)展,甚至對教育教學的發(fā)展都有巨大的作用。正因為物理學與眾不同以及高中生具有獨特的心理特點,所以將共振原理運用到物理教學中,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祖華.共振原理在德育教育中的運用[J].隴東學院學報,2011.
[2]趙娟榮.同步共鳴法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5.
[3]梁文.最優(yōu)化的語文教學原則——淺談思維共振原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語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