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靜姿 武德慶
摘 要 合作學習法在改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方面效果顯著,是目前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廣泛運用于各層次各學科的課堂上。“日本文學史”課程的重要性和學生的重視度及興趣度并不成正比,為改變這一局面很有必要引進合作學習法進行改革,打破傳統的教師單向性授課模式,同時結合日本研討班的上課模式每期進行發表,從整體上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 合作學習法 日本文學史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2.043
Abstract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improving classroom atmospher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to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other aspects of significant effect, is one of the mainstream theory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t present,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lassroom at all levels and across disciplines. "History of Japanese Literature" course students of the importance and degree of importance and not proportional to the degree of interest,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cooperative learning reform,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eaching mode teachers, combined with Japan Seminar class to class model were published in each issue, to enhanc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 learning initiative as a whole.
Key words Cooperative Learning; History of Japanese Literature; higher education
根據中國高等院校日語專業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的編排,日本文學史課程是日語語言文學專業高年級的主干課程之一。除個別特色日語專業之外,絕大多數的日語人才培養方案皆將“日本文學史”作為專業必修課于高年級課程開設。在日語語言學習中,日本文學在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人文素養上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并且,日語專業學生在進入四年級即第七學期的學習時有兩個重要的任務,一是確定畢業論文研究方向并搜集資料開始畢業論文的寫作,一是部分同學選擇考研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在這兩個學習任務中文學都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讓學生掌握日本文學的基礎知識、了解日本文學的整個發展歷程及各階段文學發展的特點和流派及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是非常必要的。但遺憾的是“日本文學史”課程的重要性和學生的重視程度及興趣度并不成正比,且由于大部分日本文學史課堂都是采取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而在日本文學史教學中有必要采取有效并有趣的教學方法,避免教師單一授課,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主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主角,提高教學效果。本論文擬研究目前在其他課堂上廣泛應用的合作學習法在“日本文學史”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實踐。
1 合作學習法的內涵
關于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的定義,引用其主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沙倫博士所做定義:“合作學習是組織和促進課堂教學的一系列方法的總稱。學生之間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則是所有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課堂上,同伴之間的合作是通過組織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實現的,小組通常由3~5人組成。小組充當社會組織單位,學生們在這里通過同伴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開學習,同樣也通過個人研究進行學習。”由于合作學習法在改善課堂氣氛,刺激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學習積極性以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交際能力方面實效顯著,進而引起教育界廣泛關注,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廣泛引用于各層次及各學科的課堂上,被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在《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也專門提及合作學習,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由此可見國家決策部門對合作學習的重視。但是據筆者調查研究發現,這一學習法目前還鮮少被運用在日本文學史課堂上,具體的實施方法及效果還有待研究考證。筆者以所在院校2011級及2012級兩屆日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將合作學習法運用到“日本文學史”課程教學中進行研究。
2 合作學習法在“日本文學史”教學中的具體實施
具體的實施分為四個階段進行,即小組分工—學生課下分工合作—課堂展現—教師總結。我校選用的文學史教材是根據日本文學史的六個時期分為六大章節,每一章節前兩節首先介紹該時期的時代背景及文學發展過程,這一部分內容由教師講授,第三節的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的講解則分配給學生。首先根據教學內容分配組數,班長和學習委員根據學生意向進行統計后交給教師,由教師進行調整分工,最后將學習任務分配至每組。第二階段的實施主要是學生課下進行準備,要求學生利用現代便利的網絡和圖書館的資源去搜集資料,并歸納整理,加入自己的見解,做成PPT發給教師,教師跟蹤進行指導。第三階段的成果展現在課堂上進行,采取日本研討班常用的上課模式,由學生用PPT等形式進行發表,承擔任務的學生發表完后設有提問環節,避免其他組的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而不進行思考,發表時按小組表現和學生提問次數及內容計入平時成績,以達到鞭策作用。最后一階段由教師對學生發表的內容進行點評并補充,確保知識點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四個方面:一是分組時注意學生成績差異的搭配;二是由于學生的文學知識儲備量還遠遠不夠,學生在課下準備時教師可利用便利的通訊工具進行跟蹤指導;三是教師在點評學生的發表時除了對內容和語言表達進行指正外還可對發表的形式及PPT的制作技能進行指導,讓學生掌握文學知識的同時提升發表技能;四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樹立學生的文學研究意識,為畢業論文的選題及進一步深造研究打好基礎。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文學知識的吸引力,在課程即將結束時舉辦一場日本文學知識競賽,設置獎項和小獎品。另外,現在學生都有微信,教師如果發現不錯的文學知識,也可以發給學生閱讀。最終通過期末考試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制定更完善的實施方案。
3 合作學習法在“日本文學史”教學中的實施效果
在文學史課程開展之前,筆者通過問卷調查進行了摸底,主要是了解學生對文學史的興趣程度及了解程度。課程結束后筆者再次設置了問卷,以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對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合作學習法在“日本文學史”教學中的運用效果顯著。主要于以下五個方面進行總結:
第一,學生的文學知識素養獲得大大提高。在課程開始之前,學生只能勉強說出村上春樹、夏目漱石等在我國最具人氣的作家名字,森歐外和芥川龍之介對于有些學生來說甚至是完全陌生的,更別說近世時期的近松門左衛門等文學家。但是課程結束之后學生基本上隨口就能說出諸多著名文學派別及文學作家和代表作品,有些學生甚至閱讀了好幾本日本原版文學作品,有了自己鐘愛的作家。第二,由于課堂展現是通過發表及提問的形式進行,學生的日語口語表達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將發表時的鄭重表達方式熟記于心,而作為聽眾的學生則培養了問題意識,能夠就發表內容提出問題以及表達自己的見解。第三,合作學習法和發表的相結合,使得學生的課余時間得到了有效利用,埋頭對著手機時不再僅僅只是聊天或是玩游戲等等,也可以用來查找文學資料。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極大增強,知道怎樣查找資料,學會了歸納總結,對于發表有了自己獨特設計和構想。比如有學生在發表中世時期的隱者文學代表作家時,會將我國陶淵明與之進行對比研究。又如有學生在發表近世時期的讀本代表作品《雨月物語》時,能夠想到與我國的鬼怪小說《聊齋志異》進行比較研究等等。學生的思維受到啟發,不僅僅是將老師分配的任務完成,還會努力嘗試進行擴充,豐富自己要發表的內容。第四個方面的成效體現在學生之間分工合作能力的增強,隨著一次次任務的分配及完成,小組內的組織分工能力得到不斷加強。例如三名學生分配到的任務是講解芥川龍之介,這三名學生除每人負責講解芥川龍之介的一兩部代表作之外,還要協商好PPT的制作風格、整個發表的流程以及誰來擔任主講人等等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協調能力、組織能力、包容力等等都能得到很大鍛煉。第五,從學生的畢業論文方向及考研時選擇的研究方向來看,有許多學生對日本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并且培養了研究意識,具備了初步的文學研究能力,為學生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研究打下文學基礎。
合作學習法的實施效果體現在許多方面,以上只是筆者總結的主要的五個方面。總體而言,將合作學習法引進日本文學史課堂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是可以繼續研究實施下去的,并且可以嘗試運用到其他日語專業課程教學中,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成為學習中的主導者。
合作學習法在“日本文學史”教學中的運用在提高教學效果上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發現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些學生只關心自己分配到的任務,對于不屬于自己任務的內容,幾乎不會再去查資料擴充,導致知識點的偏頗等問題。合作學習法在課堂上的運用今后還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可以嘗試和其他更多的有效教學方法結合實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基金項目: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2013年度教學研究項目
參考文獻
[1] 劉玉靜,高艷.合作學習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盛群力,鄭淑貞.合作學習設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 張法科,趙婷.合作學習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外語界》雜志社,2004(6).
[4] 郭鑫,王艷.合作學習法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