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 要】隨著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職業生涯規劃同樣需要發揮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本文將從班主任的視角來對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展開研究,以促進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中職學校 思想政治教育 職業生涯規劃
一、引言
中職院校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而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催化劑。作為班主任,要清楚地分析出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之間的有效結合點,使得二者之間可以達到有效的連接與影響。因此,班主任為了更好地促進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之間的有效銜接,就必須要對二者進行分析。下面筆者將從進行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研究的意義、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的教學策略三方面展開分析。
二、進行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研究的意義
對于中職教育班主任工作來說,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為思想政治教育中對職業生涯規劃的一些思想問題進行了初步分析,而職業規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指導,因此班主任對二者之間關系的認知就顯得非常必要了。這樣看來,進行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就十分有必要。
三、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智力發展的不均衡和不穩定性
根據目前的中職學校發展現狀來看,中職學生智力發展的不均衡和不穩定性的問題始終存在,這就會使中職職業教育很難得到良好發展。因為在中職教育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對社會職業的認知都是有限的,并且是十分不全面的,而且這種不全面的認識還存在著不穩定性。這樣的現狀就使得班主任很難將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合理地結合起來,從而對班主任的相關職業指導工作造成影響,不利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進行。
(二)學生自我意識的極端性和迷茫性
班主任應該明白,在中職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都非常強烈,由于青春期自我意識的增強,學生自我意識會出現極端性和迷茫性。一旦學生的自我意識表現出這兩個方面的特征,班主任就要對學生展開相應的指導工作,避免學生因為受到情緒的影響而放棄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要讓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提高對意識的掌控能力。有的中職院校缺乏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的教材,也會使學生學習起來非常迷茫。面對這樣的狀況,就需要班主任結合實際問題,找到學生自我意識的極端性和迷茫性產生的根源,保證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正常進行。
四、促進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教學策略
為了解決目前班主任教師在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問題,本文將從班主任的角度入手,解決目前的學生問題,實現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更好地發展。
(一)采用情景教育,幫助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觀
班主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教育的方法,幫助學生認真地對待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講解目前社會就業的真實情況,來向學生展示就業的嚴峻形勢以及就業壓力等問題,那么學生就可以十分真切地感受到就業市場的殘酷性,從而開始認真審視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幫助自己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觀。
(二)利用榜樣力量,幫助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觀
班主任還可以發揮職業榜樣的作用,通過介紹一些本校畢業生就業優異的實例,來讓學生心中有一個榜樣可以學習和超越,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認真地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課程內容,對不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進行合理的糾正,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三)運用科學理論,幫助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觀
俗話說得好,科學理論才是指導實際的最重要的武器。那么班主任在解決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時,就可以運用一些科學的經濟學理論或者是市場經濟理論,來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職業技能以及職業發展的問題,這樣學生就可以結合具體的理論和自身發展的實際,來制定出屬于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所以班主任必須要采用正確的教育理論,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職業生涯計劃。
五、結語
通過本文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在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發展過程中還有一些問題,班主任必須要站在一個引領者的角度來幫助學生解答發展過程中的困惑,使學生正確地對待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班主任的引導作用,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思維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黃發林,李婷婷.試論大學生生涯發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傳承,2009(05):48-49,125.
[2]尹婷婷.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南方論刊,2009(07).
[3]于海軍,趙京芳.淺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J].寧波大紅鷹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1).
[4]馮媛媛,廖曉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述論[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