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歐
摘 要:關注學情是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的前提,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密切關注學生的動態,才能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從在了解學情的前提下,確定教學的基本方向;在關注學情的同時,優化課堂教學;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延伸課堂教學三個方面探討了關注學情,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問題。
關鍵詞:數學教學;關注學情;師生互動;綜合素質
學情分析是教學的必要環節,不同的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知識基礎,各具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個性特點,承認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尊重學生,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失誤,對學生進行耐心指導,幫助他們糾正錯誤、樹立自信,完善課堂教學結構,促使小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能力。
一、在了解學情的前提下,確定教學的基本方向
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準備階段,充分關注學生情況,并對全部學生情況進行細致分析,考查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因素,包括每個學生的智力水平、興趣特長、性格秉性、知識基礎等,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層次,制訂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適當調整教學順序,合理增減教學內容,盡可能地使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吻合,使班級中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盡量避免學生“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使基礎差的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成績一般的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形成數學技能,讓優秀的學生探究一些深層次的開放性的題目,幫助他們提升數學思維品質。通過學情分析,為教師調整教學活動提供重要依據,教師通過課堂觀察、提問,直接了解學生課堂學習的達成情況,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流程進行調整,使教學得以有效順利的進行,課堂結束后,教師要回憶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得失,觀察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反應,發揚成功的經驗,摒棄失敗的教訓,反思教學過程,努力使自己的教學行為更加科學、合理、生動,為以后的教學積累實踐經驗。小學數學教師只有深入挖掘、研究教材內涵,承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人格,巧妙設計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引導學生走進數學世界,體味數學的神奇,感悟數學的無窮魅力。
二、在關注學情的同時,優化課堂教學
1.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師生互動
許多教育家一致認為,教師的教學行為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出及時的改變和調整,師生之間不斷進行情感交流,學生的表情、動作等都是教師教學行為在學生身上的反映,教師要細心觀察學生的變化,為教學活動積累材料。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是教師調整教學活動的參考,觀察、提問是教師了解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直接手段,教師用關切的眼神、愛撫的動作、詢問的語言傳遞信息,優化教學結構。學生接受知識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合理優化教材結構,有層次地設計相應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與應用數學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用動作驅動思維,讓學生感悟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數學學習的方法。運用直觀操作,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師生互動,自主探究。例如,“圓形”教學,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各種圓形的物體,讓學生舉例還有哪些東西也是圓形的,然后教師取出各種圖形的卡片,讓學生把圓形涂成鮮艷的紅色,最后指導學生畫圓,學生在看一看、說一說、涂一涂、畫一畫中,發展了操作技巧和語言能力,觀察思維能力也得到提高。例如,“三角形”的教學,教師播放金字塔、飛機、高樓、立交橋等圖片,讓學生觀察這些物體中的三角形,讓學生感知三角形,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一組圖形,讓學生辨認其中的三角形,描述三角形的特點,加深對三角形的認識,再讓學生在紙上畫三角形,指導學生按照不同的標準對三角形進行分類,通過看、說、畫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遵循學生特征,依據教育規律,緊扣教學內容,開展教學互動活動,學生主動參與,循序漸進,師生共同探究,在互動中完成數學知識的認知。
2.創設情境,進行趣味教學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師生關系,立足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深入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優化課堂結構,關注學生能力的形成,引導學生走進奧妙無窮的數學世界。小學生充滿童真,他們性格活潑,喜歡表達和展示,小學數學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趣味教學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情景化,學生融入趣味十足的情景中,那些枯燥乏味的數字和圖形頓時生動起來,活靈活現地出現在具體情境中,學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數學知識,對學習充滿極大的熱情。例如,“百分數和折扣”教學,教師設計“超市購物”情境,讓學生扮演店員和顧客,店主打出各種各樣的促銷手段,面對五花八門的打折和贈送優惠券,顧客如何做一個精明小買家,教師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百分數和折扣”知識進行計算,看看如何購買更合算,選擇最佳購物策略,通過具體的情境,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比較分數的大小”的教學,分數含義是教學的難度,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分數的含義,突破教學難點,教師利用視頻創設有趣的情境:西天取經路途遙遠,困難重重,四個妖怪合力抓住了善良的唐僧,為了分到較多的唐僧肉,四個妖怪吵得面紅耳赤,獅面獸分得二分之一,牛頭精分得四分之一,獅面獸無知地說:“是我使出妙計抓住唐僧,我功勞最大,為什么你分得的唐僧肉比我多,這樣不公平,我不干。”“獅面獸和牛頭精分得的唐僧肉哪個多,哪個少呢?”針對這個問題,課堂上展開了討論,通過解答問題,加深了對分數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路。
三、在分析學情基礎上,延伸課堂
課堂教學完成后,教師要布置實踐性的作業,作業設置要科學,立足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盡量使大多數學生通過完成作業鞏固課堂知識,同一班級中學生的個體發展有差異,教師在作業設置時,要分出層次,要著眼于中等生,既要考慮學困生,又要兼顧優等生,作業設置體現出不同層次的目標要求,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找到完成作業的樂趣,學生由被迫完成作業變成主動探究問題答案,教師要認真批閱學生作業,分析學生在作業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從側面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拓展和延伸課堂教學。例如,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后,教師布置分層作業,讓學生把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知識加以運用,A層作業,讓學生測量計算房間地面的面積,B層作業,讓學生計算房間地面的面積和每塊地板磚的面積,C層作業,讓學生計算房間地面裝修需要地板磚的數量。學困生、優秀生、一般水平的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作業,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看到自己的能力,自信心增強,實現了數學知識回歸生活的價值,提升了學生的實踐經驗。課后作業的設計要有開放性、現實性、挑戰性和拓展性,設計的作業能夠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力求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為學生的思維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學生在完成作業時,融入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意識,不知不覺中調動了學生的潛能,激發了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要把握數學學科特點,關注學情,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優化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多向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受、理解、領悟數學知識,形成數學能力,提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武志強.小學數學教學構建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模式初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
[2]孫伏龍.營造學生喜愛的數學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0(3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