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英
【摘要】七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語言學習起始階段就存在著巨大的兩極分化。教師面對是新一代00后的孩子們,心理年齡,外部世界的變化都非常的紛繁復雜,如何使孩子們對于英語學習建立持久的興趣,培養好的學習習慣,決勝于中考考場,是我們英語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七年級學生 積極性 興趣 兩極分化 習慣養成 考場
今年我接任的是七年級兩個班的英語教學工作,經過將近一個學期的努力,對七年級的這幫00后的學生們英語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現將七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分析如下:
一、七年級是中學生學習英語的基礎階段,這一階段的重要任務在于激發并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孩子們能從對于英語學科簡單的興趣轉換為長久的愛好。
二、七年級學生有著極強的求知欲和表現欲。但是這個年齡的孩子興趣的持續性很短,在課前、課后沒有良好的習慣。出現課堂表現好,考試起來一團糟的現象。
三、學生兩極分化過早出現。由于小學階段就已開設英語課,但水平良莠不齊。因此在七年級,教師大多希望這些孩子還不如全部都沒有一點基礎。
針對這樣的現狀,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就非常必要了。那么,如何培養七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習慣呢?
一、培養好的自我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主動預習,培養孩子提高效率的習慣。在講授教材時,教師要把預習的作業設臵為作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給學生講清楚怎樣預習,提高聽課效率。
主動學習,培養孩子自我學習能力的習慣。在課堂上,要求孩子積極舉手發言。因為積極的參與課堂,可以防止自己上課走神,開小差。根據自己的需要學會記筆記。我在起始單元就開始穿插了單詞和字母的教學。因為我認為:只有掌握了字母和音標,孩子們才算掌握了英語自學的基礎。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是我們教師們必須引以為重的教學策略。
二、培養大膽自信,勇于開口說英語的習慣
《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評價體系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要通過多元優化的評價方式,并通過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跨文化意識和健康人格的發展。評價體系應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日常教學中的評價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進步;終結性評價著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包括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
實踐證明,學生的最佳學習時機有以下幾種情況:1.當學生有興趣時。2.當學生的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時。3.當教學內容能夠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時。4. 當學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戰時。5.當學生發現知識的個人意義時。6.當學生能自由參與探索與創新時。7. 當學生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時。我們教師要盡力發現學生的最佳學習時機,同時,也盡力創造學生最佳的學習時機。當最佳時機出現時,盡力抓住,盡力延長。
因此,我在課堂上多以表揚為主,注重對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在班上一直堅持著“小老師”制度,學生輪流上臺展示自己,非常受學生的歡迎!我們教師則要適時地予以學生表彰和鼓勵,還應特別關注性格內向、膽小怕羞的學生,鼓勵、引導、提倡每一位同學主動參與到各項開口練習英語的活動中來。
三、注重合作,培養團結互助的習慣
由于語言的特殊性,幾乎可以這樣說,任何學科的知識都有可能對語言教學產生影響。外語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語言和語言使用,如何教語言必然涉及到人們對人類語言和語言活動本質的認識。因此,把人類語言和語言活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語言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就成了外語教學的重要相關學科。
所以,我認為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還要學會與人交往的能力,協同合作的能力,在團體中找到責任感和認同感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每個班分為8個小組。為了更好地促進小組內部的團結,班上很多英文表演,比賽等集體活動,我都是按照小組的形式去組織。每次期中期末考試,我要按照小組平均分進行小組競賽,看一看,比一比哪一組的進步最大。設立相應的獎項。表彰“優秀小組”“最佳進步小組”“最佳小組長”。
四、認真動筆,培養正確的作業書寫習慣
書寫是七年級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一開始教師就應該讓學生明白英文字母的書寫順序,格式及要求,并嚴格要求學生,力求讓每一位學生正規的、流利的書寫。教師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對學生的書法、作業進行評比,在教室一角布臵的“英語角”貼出好的書法作品及整潔美觀的作業,以示鼓勵。
總之,七年級的學生們,對英語的學習熱情很高,可塑性很強。有時候他們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熱情,讓我這個有著21年教齡的教師都覺得備受鼓舞,直感嘆:真的是教學相長啊!這也讓我更加相信,教師如果加強對學生的學法引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們的這幫00后們一定能決勝于三年后的中考考場!在人生第一個轉折點收獲到滿滿的成功!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2011.
[3]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