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亮
【摘 要】本文針對有的小學數學課堂家偶爾質量不高的情況,提出了打造高效課堂的一些措施:注重教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教學藝術和營造好的學習環境、注重精講多練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數學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能力等等。
【關鍵詞】小學數學 高效課堂 學習興趣 學習環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56
在實施新課程的大環境下,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這里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注重教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任何教學活動,都應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誘發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應當成為廣大數學教師的共識。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以知識本身吸引學生,巧妙引入,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講排列、組合時,提出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如:三名教師和四名學生站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種不同的站法?如果要求三名教師任意兩人都不相鄰的排法有多少?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幫助學生了解這一節的學習目的,通過各種實例誘發學生的求知欲。
使用電教媒體是目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利用教學媒體比較形象直觀,學生的興趣會大大提高,就會全神貫注觀察、研究,是其中的道理不攻自破,迎刃而解。當然,各種方法總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關鍵就要看教師創造性地設計。教法運用恰到好處,能把學生接收信息的感覺器官,非智力心理因素都調動起來,積極參與獲取知識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教學方法的趣味性、直觀性、啟發性、藝術性、嘗試性,則加教學藝術的感染力。
二、注重教學藝術和營造好的學習環境
教學活動是人類認識活動的形式之一,而人的認識活動總是在一定情感伴隨下進行的,教學活動也不例外。學生的求知欲和上進心離不開良好的環境,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的興趣愛好終究是難以培植。因此,教師應在創設和諧氣氛上下功夫。首先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的主動性是學生在學習上內在動力。教師應面向全體學生,是他們達到統一標準,切不可只見“先進”,不見“后退”;只顧“少數”,不顧“多數”;只顧“知識傳授”,不顧“興趣培養”地搞“應試教育”。
其次,教師要善于聯系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以激發他們的思考,打開他們的思路,活躍課堂的學習氣氛。在啟發學生的思考中,要有耐心,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又有重點,問題不宜多,不能蜻蜓點水,啟而不發;要深入下去,當學生產生困難時,教師要進一步啟發、引導;只有在得出結論,而且學生都已明確時,方能轉到另一個問題上去。再次,教師要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有快樂的學習情緒。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在情緒愉快的氣氛里,智力才會活躍,思維才能伴隨著教師講授的“旋律”產生共鳴。因此,教學要使學生在師生共同勞動中創設具有美感的課堂氣氛。
三、注重精講多練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根據教學計劃的安排,數學課一周只有四節或五節,要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要精講學生才有更多的時間練習。著名心理學皮亞杰曾經指出:“真正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傳給兒童,而是出自兒童同本身,這是一個主動地發展過程”。通過學生的親自嘗試,疑難問題暴露出來,產生思維障礙并亟待解決,主動發展的心理準備以成熟,此時“精講”會事半功倍。
精講時要注意:1.講重點,講嘗試中暴露出來的疑難點。2.講知識的關節點,聯系點。3.講解要“精”,不重復在嘗試中已解決的簡單問題。4.以點撥引導為主,切忌面面俱到。通過嘗試學生發現了知識,在由精講點撥好讓學生發現規律、方法,使學生有更多時間探討體會另外的數學思想。為此要盡量做到作業當堂完成,當堂校對,當堂解決問題。在課堂聯系,學生不但能安于學習,而且教師可以及時指導,保證作業的質量,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四、注重數學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能力
實施新課程實驗以來,教師認識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探究活動要提高其實效性,就要求教師首先明確探究活動目標,在具體探究活動中,教師對活動時間的調控、活動空間的構成、活動環節的控制、活動對象的全員參與等進行宏觀協調,這些都需要課前進行精心的預設。要分析數學學習的現實起點,用學生的眼光來審視教學內容,想學生之想,疑學生所疑。對于探索過程中實際遇到的難點,教師在預設過程中要盡可能的多種考慮,主觀上窮盡各種可能,才能在具體的探索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達成教學目標。
例如:教學《最小公倍數》之前,雖然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已經通過課外學習,了解了最小公倍數的求法,但是并沒有真正理解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探究的目標是這樣定位的: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究活動中理解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意義。2.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理解并掌握用分解質因數、短除求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會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整節課都是圍繞著這兩個目標組織探究活動的。出示探究問題:用多少個長8厘米,寬6厘米,能夠拼成一個最小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厘米?多數學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手中的長方形學具拼擺,得出用12張這樣的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的邊長是24厘米。
雖然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但是對于學生來說,思維的含金量太低,要誘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結合拼擺的圖想一想正方形的邊長與小長方形的長與寬的關系是怎樣的?學生發現正方形的邊長一定是小長方形長與寬的公倍數。啟發思考:“如果我們再拼一個比這個正方形稍大的正方形,那么它的邊長應該是多少呢?再大一些呢?”學生很快回答“24、48、72……”這樣的探究活動使學生不僅理解了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意義,而且也增強了學生應用意識、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探究活動的深入,在本節課上他們能夠用列舉法、分解質因數法、擴倍法、短除法等多種方法求解最小公倍數,并且找到了各方法之間的聯系、在比較中優化。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每個教育者應根據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認識規律,結合學生的實際去探索,運用靈活適用的教學方法,打造自己的高效課堂,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