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強
【關鍵詞】 數學教學;“四步教學法”;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3—0104—01
目前我們的數學教學存在著“課課為營,各自為政”的傾向:一是對單元內容缺乏系統分析,對整個單元中知識的新舊、難易、相互聯系及制約關系搞得不清,分析得不透;二是在教學方法上不顧及教材的特點,孤立地研究一種教法,用單一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教材中不同特點的教學內容的教學,這種公式化的教學方法勢必造成教學上的費時費力和人才開發上的困難。那么,如何大面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發展學生的個性呢?筆者針對數學的學科特點、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及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等情況,構建了 “預習——展示——釋疑解難——鞏固練習”四步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以 “比的應用”一課教學為例,談談 “四步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 預習
課前預習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措施,它可以促使學生把握新課的內容,了解重點,增強聽課的針對性。在預習過程中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自己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作為問題提出來,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其發現學習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學“比的應用”之前,首先讓學生到生活中調查生活中的比,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習的興趣。其次,讓學生自學教材,明白什么叫“按比例分配”,并鼓勵其嘗試解答例題,初步明確本節課要學會什么知識(即學習目標),找出不懂的問題。在這個環節中,一定要教給學生真確的預習方法,使學生明白預習不是把老師明天要講的內容草草看一遍就算了事,而是要嚴格按步驟和要求進行,并要記好預習筆記。
二、 展示交流,強化理解
1.小組內展示交流。展示交流的過程是對學生預習成果的檢測和整理。由于學生個體進行了課前預習,因此上課時應安排一定的時間在教師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課前預習成果,組內嘗試解答小組成員提出的問題,各小組將本組預習成果寫在小黑板上準備全班展示交流。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抓住“按比例分配”概念中的兩個關鍵詞“一個數量”和“一定得比”,深刻理解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征。教師展示例題的解答過程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及時總結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一般步驟方法,疑難問題和典型例題留待下一環節重點解決。
2.全班展示交流。在小組內展示交流、總結的基礎上再進行全班展示交流,目的是加深理解,形成定論。這一環節先由優等生展示講解,教師適時點撥,全體學生整理課堂學習筆記,完成知識體系的建構,再由中等生、“學困生”嘗試講解。對于“學困生”的展示講解可適當降低要求,教師及時補充講解,并對“學困生”的點滴成功及時鼓勵。這樣,就體現了分層教學的優勢,優等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學習得到肯定,中等生有所提高,“學困生”有展示機會,逐步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3.效果要求。在展示交流環節,必須保證95%以上的學生當堂理解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征,熟練掌握解題方法,解決共性問題,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釋疑解難
釋疑解難是在教師指導下對探究性問題、典型例題進行分析解答的過程。例如,教學完“比的應用”后,學生列舉出“一個長方體的棱長和是84CM,長、寬、高的比是4:2:1,求它的體積”的應用題。這道題同樣是一道按比例分配應用題,但是由于例題不盡相同,屬于探究性題目,如果學生不加分析,勢必會出現計算上的錯誤。這時就要發揮教師“解惑”的作用,引導學生緊緊圍繞長方體的特征和“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征展開討論。最終要使學生明白棱長和包括了“4條長、4條寬、4條高”,所以要給棱長和先除以4,算出“1條長、1條寬、1條高”的和,再按比例分配,從而使問題迎刃而解。
四、鞏固練習
在鞏固練習環節,要采取合作學習小組幫扶、組內小先生幫教、教師個別指導等方法鞏固練習當節課所學知識,重點幫助“學困生”完成學習任務,教師要及時通過板演、檢測等方式自我評估本節課的教學效果。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