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
【關鍵詞】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3—0125—01
作文教學研究由來已久,常做常新。一直以來,大家都在尋找一種方法,試圖可以讓作文教學“提領爾頓,百毛皆順”。雖然目前許多一線教師已經摸索出了一些新途徑、新方法,然而作文難教、難寫的局面依然沒有扭轉,還需要更多的方法和策略去解決層出不窮的新問題。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實踐,談談那些“重要事”。
一、比字數更重要的是內容
不知道作文規定字數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不論是小學生的作文還是成人的論文,都會有個字數的要求,不知道曹雪芹寫《紅樓夢》的時候有沒有人規定字數。文章的好壞和字數是沒有必然聯系的,憑空多出這么個圈,難免不會發生狗尾續貂的事。誰讀文章會數字數呢?文章再長,有用的終究兩、三句。“濃縮的才是精華。”中華經典唐詩有多少是600字的?因此,筆者在實際作文教學中不贊同規定字數的做法,不會以數字壓著學生,讓學生拼命地擠牙膏,而是尋找使學生噴涌內心真情的出口,盡情書寫自己的喜怒哀樂。總之,實在沒有必要拿字數去為難學生,內容比字數更重要。
二、比“有意義”更重要的是“我手寫我心”
“學生說假話是從寫‘有意義的作文開始的。”據閱卷老師說,早些年寫高考作文《堅強》時,考場上一半的考生寫“父母雙亡”、“遭遇車禍”;小學生寫好事不是“撿到錢”就是“扶老奶奶過馬路”,這都是從“有意義的”范文中學到的。學生不寫“自己的話”、“自己的事”,而是迎合教師的喜好,看教師的臉色,怎么能有真言真情?即使寫“真實的”事,也是內容真實,但沒意思、無關痛癢。學生不知道寫作是一種自由表達,應該有自己的觀點、看法、想法,不知道比看到、聽到更重要的是想到,更不知道“作文就是我手寫我心”,這都是“有意義”惹的禍。
三、比寫作技巧更重要的是童趣
多少年來,作文課的開場戲都是寫前指導。審視教師的寫前指導,大多都是在“寫什么”上下功夫,為學生“植入一段生活”:或場景再現,或游戲感悟,或鏡頭回放,總之都是教師的命題作文。指導的結果是把全班學生固定在一個模式里,用差不多的思路寫同樣的事,要想不雷同,只能在語言上下功夫。筆者認為,“寫什么”應該由學生決定,這樣才能保證內容的個性化。葉圣陶曾說:“只有從兒童心底流出的命題,兒童才會以極大的興趣對待它。”教育專家吳非曾說:“孩子的手很小,托不住太多東西。技巧教多了,不但記不住還嫌煩,即使勉強掌握了技巧,也只是徒增了些匠氣,反而失了最可貴的靈氣。”童心、童趣才是小學生作文最重要的,畢竟他們只是孩子。
四、比“多讀”更重要的是“領悟”
一次研討培訓,教師問專家:“為何我的學生讀書‘破萬卷,卻下筆沒有神?”專家回答:“多讀沒有悟,自然寫作不入門。”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要細細琢磨作者點點滴滴的寫作方法和表達方式,并將其遷移、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林語堂說:“閱讀是不斷發現屬于自己的作家。”可見,閱讀不僅僅是讀,更多的是尋找,尋找與自己匹配的表達方式,尋找專屬自己的生長點。如果說讀是一種“輸入”,寫是一種“輸出”,那中間還有個轉換問題。不是說讀了就能變成自己的,別人的思想總是異體蛋白,要進入自己的頭腦是需要認同的,這就看你在讀的過程中有沒有完成一個內化的過程。只有內化、吸收了的才算是營養。
五、比多寫更重要的是講評
“多讀多寫”自然是作文教學的金科玉律,可僅僅強調多寫,不注重講評,學生只是在原地轉圈,零加零還是零,同一層次的重復而已。古人云:“文章不厭百回改。”目前,學生寫完習作讀兩、三遍就交給教師去批改,修改的任務落在了教師的肩上,就算讓學生自己修改,學生也只會一種修改方法——“讀”,但是無論多讀多少遍,也發現不了問題。用“讀”來修改的方法只能算“校對”,不算真正意義上的修改。筆者認為,比多寫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修改,而不是代替學生修改,應將修改的一些基本方法貫穿在每節課的講評中,讓學生逐步習得。
總之,小學作文教學絕不是“一條暗胡同,一條任你去摸索,走得通與否都聽天由命的暗道”,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總會找到那條開滿鮮花的小路。因此,教師應該有足夠多的方法和策略教好各種各樣的學生,解決好各種各樣的問題。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