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莉
【摘 ? ?要】隨著新的課程教學理念和職業教育理論的發展完善,高職語文的教學再次被提上日程,雖然一直作為一門基礎學科開展,但是卻沒有發揮實效,教學效率低、效果差是高職語文教學的普遍困境。以下我針對當前的現狀和自身的教學實踐探索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高職語文 ?興趣 ?針對性 ?審美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98
高職語文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學素養,使其具備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素養,但是很多高等職業院校過于關注學生的專業素質,而忽視其文學素質的培養,導致很多學生走上就業崗位之后無法實現口頭和書面語言與自己職業需求相匹配,語文素養的低下阻礙專業工作的正常開展。另外也由于種種局限導致高職語文的教學效果非常不理想,我認為想要順利開展語文教學,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進。
首先,興趣的建立是第一步,也是基礎。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但是當前高職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不重視、不感興趣。一方面,學生自身鑒賞能力有限,職業院校的學生文學感知力總體水平偏低,在理解上出現困難;另一方面,教師使用的教材未能及時更新調整,內容上的過時和陳舊導致與學生的經驗認知發生沖突;再者教師的上課方式未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很多教師自身對于語文課也不重視,上課以自己為中心,單方面、枯燥的講授知識,并沒有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下面玩手機、看視頻,教師也沒有對自身的教學進行反思,抱著將就的心態,使語文學習根本無法正常開展。
因此我認為,第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求轉變教學方法,例如采取課堂互動的方式,讓學生起來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或者最喜歡的一部書,教師根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課堂教學,實現班級整體的積極互動,互相分享讀書經驗。
第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方向整合教材內容,選取重點進行詳細展開,而不是根據自己的臆想,片面執行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嚴重扼殺學生的主體性和想象力。例如學生對于網絡小說很感興趣,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多開展網絡小說的探究活動,學生自然會積極參與,客觀評價各種網絡文學,對學生的業余愛好也起到正確引導和糾正的作用。
第三,采取問題式教學情境,在課堂導入時就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自覺參與到討論和思考當中,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和情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有趣的作家人生經歷或者歷史故事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吸引每個學生的參與。總之,興趣教學就是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能,讓他們在豐富的語文天地中達到對知識的融合,自主建構起框架,并且鍛煉其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
其次,高職語文一定要有針對性,教師要考慮到高職學生的知識結構特征和基礎,實現語文教學與其專業教學的互相促進,通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來激發學生其他專業的學習。但是不少教師固守傳統的教學思路,認為語文學習不能脫離舊有的傳統,還是以培養文學素養為中心,不顧學生的發展現狀和前景需求,按照課本亦步亦趨地開展教學,導致學生不僅沒有興趣學習,反而產生排斥的心理。例如,上課不尊重教師、故意擾亂課堂秩序等表現。
第一,教師要正確區分高職語文和專業語文教學的差異性,高職語文作為職業院校的學科教學組成部分,要把學校整體的教學目標作為語文教學目標制定總體方向。例如文秘類的專業學生,教師就要側重對學生進行語言技巧和措辭的專項訓練;對理工類學生進行語言組織與表達訓練的時候,盡量避免使用一些文學審美過高、比較抽象的材料,結合專業特征選取符合學生興趣的材料進行訓練。
第二,學生整體文學鑒賞能力比較低,教師要把一些難度過高的教材內容以其他形式開展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理解,減小學習難度。在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的時候,例如《林黛玉進賈府》等《紅樓夢》片段節選,教師不能要求學生都讀原著文本,就可以借助視頻教學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在具體情景的欣賞中達到對賈府人物性格特點的把握,理解賈府的興衰榮辱。
第三,針對性還體現在:在高職語文的學習中,學生之間的基礎和能力差異較大,有的學生對于文學具有特殊的感知力,教師要針對不同水平和發展現狀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針,教師先了解學生的綜合發展潛力和特點,然后對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劃分,教學中要相應地對知識進行分層,為每個層次的學生設置在其隱性發展區以內的知識高度,只要稍經努力就能實現,使優等學生的在深度上不斷擴展、后進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中等學生在范圍上不斷拓展。總之,高職語文的教學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學生的專業和性格特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真正實現每個學生的發展。
最后,審美教學是高職語文的重要內容。審美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標準,無論今后從事任何職業,都必須具備基本的鑒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這是豐富學生人生內容的重要途徑。因此,作為高職語文教師切不可忽視審美教學,要充分挖掘語文中積極樂觀的內容和思想,對學生的情感形成熏陶,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一,每個學期開展演講比賽,是傳播正能量的重要渠道。在學生組織演講、準備演講的過程中達到對演講主題的理解,并且鍛煉其語言組織能力。
第二,挖掘語文教學的潛在資源,開展情境教學,讓學生在情感上達到共鳴,對其價值判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在學習嵇康等的作品時,教師要突出詩人的高尚情操和內心的痛苦,結合詩人的曲折人生經歷與最終的命運歸宿,為學生打開文學的大門。
第三,引導學生發現語言的魅力,尤其在學習現代詩的時候,詩歌是集抒情、凝練、韻律于一身的文學體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朗誦,配合生動的畫面展示,激發學生的想象,形成對詩歌的鑒賞能力。例如在學校節日或者班級晚會的時候,讓學生上臺配樂朗誦,營造積極的詩歌學習氛圍。
第四,鼓勵學生積極創作,例如一些文筆很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其作品,師生共同欣賞修改,增強學生的審美興趣,提升學生的作品鑒賞能力。
通過以上的分析論述,我們發現高職語文教學有待進一步完善,但是方法都是靈活的,教師要根據學情不斷變更教學策略和方法,實現語文教學和現實密切結合。另外想要根本完善高職語文教學,學院方面就要提高重視度,綜合學院特點為語文教學制定具體的課程目標;教師也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和專業知識,為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