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
摘 要:《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美術課程是富有人文性的課程,通過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情感、美術與文化、美術與科學的連接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逐步形成和提高。
關鍵詞:小學美術;課程標準;審美能力;人文素養
藝術不是技能,所以藝術不能教,只能引導、啟發、感悟。“藝術教育的最高目標是讓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充滿精神愉悅,充滿含義、充滿趣味、充滿創新,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有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于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造力,并將之用于生活和職業,那么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達成了。”(羅恩菲德語)
為此,教師在教學中特別要注重通過審美活動,來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完善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性格,讓美洋溢在學生心中。筆者認為,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及人文素養。
一、提升教師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
教師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是學校實施美育的基本條件和根本保證,教師平時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不要穿奇裝異服,不然學生是有樣學樣的。特別是高段五、六年級學生正處在成長時期,求知和成長的愿望決定了他們具有“向師性”心理。
今年我所教的六年級班里有一個男同學,他本人長得較陽光,較帥氣,但平常的穿著古里古怪,穿花哨的衣褲,佩戴項鏈,戴耳環,在學校里是典型的“壞胚子”,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多次勸說他都不改。后來我了解到他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多次課余時間找他談話,首先肯定他是懂得美的,但這是外在的美,應怎樣裝飾自己的內在美以及內在美的好處,并多次關心鼓勵他,明確讓他做一個規范的小學生,后來漸發現他不戴手鏈了。
二、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從生活樂趣的體驗中,提高審美情趣及人文素養
美術課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課程,在多學科綜合的美術教育中,通過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情感、美術與文化、美術與科學的連接達到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通過優化美術課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欣賞美、學習美、創造美,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完善人的品性人格。為此,我在美術教學中特別注意創設美的情景,營造審美化的課堂。
三、結合道德修養,引導學生學會做人,提高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
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將來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學會如何獲取知識,不會自己鉆研問題,沒有預見的人,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必須學會做人。
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做事,兩者是內在統一的。在學習《策劃一次校園活動》一課時,要求學生分組合作,在學習創作中要求學生學會分工,互幫互助來完成作業,更能體會到如何展示自己的校園之美,讓他們在動手中感受到會做人的人有人緣,有得心應手的環境,做事的能力和特長能夠得到發揮,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四、注重多元文化,結合家庭、社會教育,提高審美能力及人文素養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號性載體之一,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所以美術教學可結合社會、社區、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影響,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會。
五、各學科有機整合,提高審美能力及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身心協調發展
學科間的整合或統整,是現代教育理念,也是美術課程改革的內容之一。在進行《未來的我》教學時,學生的興趣產生之后,就會迫不及待地要求去嘗試實踐活動,這時是教師啟發引導和基本技能訓練的最好時機。我們要進行引導,用課件展示:你夢想著有一天學業有成,頭頂博士帽、手持畢業證書站在同學們面前;你曾在夢中穿上威武的軍裝,莊重地敬上一個軍禮;或許你想駕駛屬于自己的豪華跑車周游世界;或許你想成為足球明星哪怕是和明星在一起合影留念,也會滿足你深藏心底的愿望;或許你想和“哈里·波特”一起步入美麗而神秘的童話世界;也可能穿上宇航服遨游太空,成為中國第一太空人才是你真正的夢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并體驗到了創造樂趣。
在美術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人文素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是一個在美術學習中逐步積淀的過程,這需要教師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終以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為本,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為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相信不久的將來,審美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養與教育必將成為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袁桂林.現代教育思想專題[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簡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
[3]蔣冰海.美育學導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