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嘯驊
摘 要:從教育生態學視角審視當前的課堂教學,構建生態的課堂,是一個事關教育教學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構建生態課堂的意義來說明建立生態課堂的必要性。
關鍵詞:生態學;教育生態學;生態課堂
1 激揚個體生命
教育是為了激勵生命,而不是壓抑生命。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們應該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讓我們知道自己是必要的,而不是無用的。過去我們曾經認為,課堂就是講課的地方,后來我們又認為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地方,現在看來這樣還不夠,課堂還應該是激揚生命的地方。因為激揚乃是生命的性格。學生被成功激勵和鼓舞,從而精神蓬勃向上。教師要做的就是搭建一個平臺,創造可能,真誠地鼓勵。
在生態課堂中,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因子而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具有自己本身的特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管理、技術一流的,并且熱愛國家的好公民,并不是一個什么都不懂的人才。在生態課堂中,考試成績只是學生的附帶品,并不是學生的首要任務;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身心全面發展的學生。
2 發掘學生潛能
傳統的課堂教學有一個基本的特點:教師不相信學生有自己學習的能力以及具備學習的潛在能力。 我們常常會聽到教師抱怨:這個知識點我講了多少次了,學生總是學不會,不講的話,他們就更不會了。可是教師從來都沒有考慮過,可能正是因為我們教的過度,才使學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使他們沒有辦法學會。
近年來,最新的對于人們學習能力研究的成果告訴我們:“學習能力是人類的自然能力之一,其中也基本上包括了學習的欲望。學習是一種生存的本能。現在的大多數的學習機構以及學校采用的都是制度化的學習,而這種學習形式在某些情況下,會很容易破壞學生學習的愿望。”“學生也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積極向上以及學習和創造是他的本能。但由于這些因素的作用,特別是非意識的作用,往往是隱藏在表象之下的,不容易被我們看到,就算看到,我們也不愿意去相信它,因此也不太可能依賴于它來作出判斷。因此教師會主觀地認為,我們必須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進行大量的灌輸,才能使學生學會。從而占據學生思考的時間。然而這樣往往造成學生對于教師的過度依賴,使學生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使他們的課堂表現不佳。學生一旦表現不佳,教師就會占用更多學生思考的時間進行灌輸,最終導致惡性循環。除此,因為課堂教學‘分本位的現象嚴重,剝奪了學生自由思考的權利,摧毀了他們自我思考的能力 最終抑制了生命的蓬勃發展。”
我們其實可以把孩子假設為一臺新的電腦,里面只裝了基本的應用程序,這些程序就是孩子語言、思維、學習、創造的本能。而這種本能,在教師的教導下能夠發生巨大的變化。
課堂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學生的自身的發展。在生態課堂中,知識的習得是要學生通過自己的積極努力完成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能起到幫助的作用。將課堂上的中心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將依靠教師轉化為依靠學生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
3 激勵學生好學
教師教的好,并不能說是學生好學。如果這個教師是一個很好的教師,那么,他會在教學中,專門為他的學生做一個課程設計。只有針對學生做出相對應的課程設計,才能使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體,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發展。
生態課堂的教學方案是以學生現有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為前提,以學生為中心而設計的,學習任務的布置也是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而完成的。整個教學過程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教學任務,思路清晰,而不是一筆糊涂賬。
4 培養團結互助
學習活動分為個人學習活動和群體學習活動。在過去的傳統教學中,我們進行的學習活動大多都是個體學習活動,并沒有群體的學習活動的組織,所以對群體學習活動的研究及運用并不熟悉。社會建構論心理學主要奠基人和領袖之一——科尼斯·格根曾說,“沒有社會交往,一個人不能學習,也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所有的學習都是在特定的情況下進行的,這是一定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的特點,通過互動的方式學習,成為學習的一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學習者在互動活動中投入更多的責任,學習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曾經論述過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越是不會的學生越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不求老師和學生的幫助,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困境。所以,他們總是會遭遇挫折和失敗,最終產生與其他同學的差距。然而,在合作學習中,不僅需要個人努力,而且還需要溝通,共同突破難關,互相鼓勵,在挫折和失敗中爬起來。”所以,生態課堂不僅僅重視個體的學習,且重視群體之間的交流學習,是既包含個體學習又包含團隊學習的課堂。
5 促進可持續發展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存在的個體,因此,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也都參差不齊,所以,在生態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知識面領域也是不同的。教師應在課堂上多多的鼓勵、表揚學生,讓學生擁有自信的風采,并在課堂上勇于去表現自己。
可持續發展指的是能夠正確地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能夠使人與自然得到和諧與平衡的發展。人是可不斷發展的,若想要不斷發展的能力,即指終身學習的能力,那就是要在生態課堂中融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并加強對自身的要求,減少對外界環境助力的依賴,保持自己體系相對穩定的狀態,并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和對周圍環境的適應性。如此一來,將生態課堂的可持續發展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相統一,促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獲得自我發展與進步的能力,這便是教師在生態課堂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