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發勇
【摘 ? ?要】地理課程是高中教育階段的重要文科基礎課程之一,相較于文綜中的其他兩門,地理是更偏重理科性質的文科課程,因為其邏輯理論性更強,因此很多文科生感到學習起來較為吃力。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效率,保證課堂質量,是地理任課教師需要多多關注的。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方法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34
高中是學生受教育的關鍵時期,很多課程相較于初中不僅知識面更加廣闊,知識的難度也有所加深,高中地理更是如此。初中地理的文科性質明顯,只要學生肯下工夫,多背課本知識,多畫幾遍地區示意圖,弄明白山脈、河流、峽谷等名稱,學生的地理成績便不會很差。高中地理則不是這樣,它不僅對更多表層知識有了要求,更重要的是,對某一問題的深層原因需要學生們弄明白。例如洋流、季風的運動規律,初中只要學生淺顯地知道各洋流、季風的名稱即可,高中地理則要求學生理解洋流、季風的運動規律,以及其運動帶來的影響。從這個例子便可看出,高中地理的理科性質增強,需要學生運用理性邏輯思維,推理解答地理問題,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
這對文科生來說,學習地理有一定的難度,一方面是文科生的思維邏輯已經有定式化傾向,很難短時間轉變;另一方面,高中地理的理論性強,課堂枯燥,教師“照本宣科”很難令學生領會真諦。那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的課堂效率呢?我認為,以下幾種方法值得一試。
一、保證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改后,要求教師轉變授課理念,堅持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即要轉變傳統的授課方式,不再是“教師講課本,學生記筆記”的滿堂灌模式,而是要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為引導角色,激發學生主動思考、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步步引導,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理解問題,找到正確答案,以這種授課方式使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堂目標。簡而言之,就是改變教師直接“授之以魚”的方式,轉而“授之以漁”。
以前滿堂灌的授課方法中,教師講課、學生記筆記,學生感到自己的存在感很低,因此也不會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的互動中,使得教師很累,學生很乏,課堂效率低下。因此保證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讓學生意識到課堂上自己受重視的程度,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有極大幫助的。在新的授課理論引導下,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課堂主人翁意識增強,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增強,學習興趣就會提高。學生在學習興趣的引導下,對知識的廣度及深度自然會有更高層次的挖掘探索。
二、重視模具使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
高中地理的知識拓展性強,不僅僅局限于課本語句的背誦,對知識的理解性要求更高。由于課程本身的理論性較強,加上傳統的授課方式使得課堂氛圍較為低沉,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要想辦法提高學生的聽課興致,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知識。對于高中的地理知識,利用相關的模具進行講解,能將課本上的文字說明表達的更直觀,學生理解起來更方便,更到位。
地理模具的種類有很多,常見的是各種類型的地球儀。地球儀可以有效直觀地展現地球表面的各種地域名稱等,且有助于學生對地球的整體把握,尤其對于講解各個國家、大陸、大洋甚至各大板塊運動都有良好效果。對于高中生來說,更多需要理解掌握的是地理成因等問題,例如沉積作用、流水作用、地殼變動等,這些都需要加強理解理論知識,若是簡單講解課本,恐怕會枯燥無味,學生理解不夠透徹,若是利用相關的地理模具,例如流水作用演示裝置、斷層褶皺演示器等,結合課本進行講解,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該知識的理解,更因為對教學器具的使用,增加學生上課的新鮮感,活躍課堂氣氛,繼而提高課堂質量。
三、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相聯系,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因為高中階段的教育有高考的升學壓力,使得課堂授課以高考內容為主,出現“考什么、學什么”的功利課堂。可是,對于很多學科來說,一味地學習高考知識,與社會生活脫節,一方面加大了學習的壓力,使學生單純為了學習而學習,沒有任何興趣而言;另一方面,使所學知識成為了“形而上”的陽春白雪,所學知識不“接地氣”,使學生感到學到的東西沒有用處,加重了學生學習的距離感,對課堂產生排斥。這就要求教師要密切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在學習時拉近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使學生感到所學知識是有用的,是可以在生活用得到的,而不是僅僅為了高考這最終目的而學習。加強課本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學習的有用之處,能夠體現出自己掌握知識的驕傲與自豪感,這自然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致。
地理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生活中各個地域、地形的具體名稱,就是自然地理,如今的“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等手機APP所使用的GPS就是利用自然地理做出的重要成果。如今旅游業旺盛,某個地區的特定人文景觀、美食、節日等都是人文地理所包含的知識。教師在講解課本知識時,可以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點名其包含的地理知識,加強課本與生活聯系,充實課堂內容,提高課堂質量,同時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互動上來,提高課堂效率。
四、要求學生建立錯題本,溫故而知新
《論語》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所有的知識都需要常常進行回顧復習,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可以在學習了新知識后返回來溫習舊知識,從舊知識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新辦法,學會新知識,這就是所謂的“溫故而知新”。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建立專門的地理錯題本,記錄自己所遇到的地理難題、錯題及典型題目。其實,所有人都一樣,若是開始做錯一道題,即便當時老師講明白了,自己弄懂了,可是過幾天,若是再碰到這種題,甚至是這道題的原題,依然會犯第一次做該題時的錯誤,甚至錯的方式都一模一樣。這就凸顯了建立“地理錯題本”的重要性,若是遇到了錯題,要及時地改正,在真正弄明白之后,將原題抄到錯題本上,并在題目下方將解題思路寫清楚,能想到幾種解題方法就寫幾種方法,按序號標注清楚。同時,在旁邊用紅筆標明自己錯誤的方法及錯誤原因,防止以后犯同樣的錯誤。
僅僅建立了錯題本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常常翻看,及時鞏固,有規律地幾天翻看一遍,尤其在學習了新知識后,更要及時回顧,相信能夠從原來的錯題中找到新的解題思路,或是通過原來的知識觸類旁通,弄清楚剛學的知識。
總而言之,高中地理的理論性較強,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致,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帶領學生常常回顧舊知識,從而保證高中地理課堂的質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