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芳
【摘 ? ?要】“三案六環節”是新時期素質教育背景下構建創新型課堂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導學案是“三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優化課堂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下文中我將具體談談如何利用導學案創建高質量的高中生物課堂。
【關鍵詞】高中生物 ?導學案 ?教學質量 ?提高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75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和素質教育教學體制的實施,我國各階段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都進行了大幅度的變革,處在教育關鍵環節的高中階段是整個教學改革的重點。在教學改革過程中“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等創新型教學理念被大力推廣,而分層次授課、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得以普遍施行。以高中生物這門課程為例,新的教學大綱要求生物教學在注重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更要狠抓實驗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使整個高中生物教育向著靈活性、人文性的方向轉變。
“三案六環節”的教學模式,是素質教育教學理念引導下所產生的一種新型課堂構建模式。“三案”主要包括導學案、教案和鞏固案;“六環節”則主要包括自學、互動、探究、點撥、矯正、遷移,全面涵蓋備課、上課以及課下鞏固等一系列教學環節。導學案作為三案之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要擔負著引導工作,幫助學生在新知識學習之前完成預習和自我檢測等工作,從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加清楚聽課重點,提高聽課效率。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導學案的制定和使用兩個環節入手,進而不斷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導學案的制定
首先,在我看來,一份優質的導學案應該遵循三個原則:第一,引導性原則。導學案設立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有計劃地進行課本知識的瀏覽和預習,教師可以在導學案一開始具體分幾點列出預習任務和重點,從而幫助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做到條理清晰、步驟分明。第二,基礎性原則。導學案中練習題是必不可少的,在選擇題目時,教師要遵循簡單為主的原則,從而避免學生在一開始就出現預習受挫,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三,循序漸進原則。高中生物教材所涉及的內容系統性、結構性較強,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新舊知識之間具有很大的關聯性。導學案在設置過程中可以適當選取一些相關的舊知識內容,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可以通過已經學習的知識點逐步過度到新的知識點,從而降低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排斥度。
其次,在導學案制作過程中教師要始終秉承著“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尤其是在知識設置過程中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導學案是教師在考慮學生知識理解能力的基礎上,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所制定出來的一份知識分類學習參考。學生在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方面與教師有著較大的差異性,所以作為導學案的制定者,教師需要學會換位思考,更要對自己班級的學生有一個全面性的了解,這樣才能保證在重難點知識的劃分方面,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對于進行衡量和分類,繼而提高導學案和學生之間的契合度。
再次,從教學步驟來看,導學案是備課環節的一部分,所以,好的導學案是教師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我們在日常工作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生物專業技能和素養。一方面,以教材為中心,充分吃透教學內容,結合歷年高考試卷充分挖掘出教材中隱藏的知識內容,融入導學案中。另一方面,教師要不斷地進行課外知識的累積,生物是自然學科的一種,在如今日新月異的科技支撐下,最新的生物科研成果不斷涌現,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擴大自身的生物知識儲備,從而為豐富導學案的內容打好基礎。
二、課堂互動
在我看來除了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導學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導學案中所列出的學習目標、重點、設置的典型題目、探究問題等,可以貫穿整個生物課堂教學環節。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在課堂教學環節要充分利用好導學案的“導學”作用。
首先,利用導學案確定教學重難點。導學案一般會在新課程教學的前一天發下去,教師可以提醒學生結合導學案中列出的教學任務,結合自己的預習情況標記下重難點知識,學生在課下預習過程中也會對其中教師列出的問題進行探索。教師在第二天新課程開始之前,將導學案統一收回,進行批改,在批改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大體情況來統計出大部分學生在新知識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從而和備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設立的教學重難點進行對比和融合,然后適當的進行重難點知識的調換,從而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的主次分明。
其次,利用導學案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導學案中很多知識內容,尤其是學生出錯率較高的題目,教師完全可以將之作為例題來講。因為學生在預習環節已經接觸過題目,所以心理上的熟悉感會引導學生主動將注意力放在此題目的講解上,在不知不覺中緊跟教師的思維前進,全身心融入課堂教學互動中。另外,導學案中還會涉及很多探究性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學生通過預習無法得出結論的,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此類問題為引線,在基礎知識講解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從而鍛煉學生的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生物思維。
三、課下總結與鞏固
首先,教師要通過導學案中設置的課下鞏固部分實時檢測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果。從教學實踐來看,高中生物每節課所涉及的內容較多,一節課幾十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中,一般會有近三十分鐘的時間用作課堂教學,所以剩下的時間則是學生的當堂鞏固時間。教師在此階段中,可以利用導學案中的課堂檢測部分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當堂檢查,得到學習效果反饋,進而在編寫下一節課的導學案過程中有所參照。
其次,通過課前預習和課堂聽課兩個環節,導學案中所涉及的內容基本上能夠覆蓋全面,而學生在這兩個階段的學習過程中,也能夠對自己新知識的掌握程度有了一個大體性的評估。此時,教師可以以導學案中的教學反饋為引導,針對不同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布置課下作業。最大限度的保證課下作業和學生需要的契合度,提高課下作業的質量,實現教學減壓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課下復習效果。
總之,對于高中生來說學習時間緊、壓力大,所以我們在日常教學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各種方法來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還要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學導式教學是現階段素質教育課堂上最為常用的一種教學模式,也是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效果比較突出的教學方法之一,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導學案,同時不斷進行教學創新,雙管齊下促使學生生物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