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峰
摘 要 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信息技術的進步。我國的義務教育在新的時期,如何培養優秀學生,始終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工作。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學水平,改善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現在教育的一種新嘗試,也是未來教學改革的重要趨勢與方向。
關鍵詞 微課程 翻轉課堂 小學數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0-0059-02
數學科目,是我國各階段教育非常重要的學科,不僅是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還是高中升大學,數學科目都成為了必考科目。俗話說“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為了讓小孩考上好的大學,從小學開始就重視孩子的數學教育,另外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學校對小學教育的要求,升學率以及平均分是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給很多數學教師帶來很重的壓力。于是,學校與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就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例如“填鴨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強化學生的數學基礎,但是這種呆板嚴格的訓練方式,對于天真爛漫的小學生來說,是非常無趣的。據一些大城市報道,部分小學生經常晚上做數學作業做到十二點過后,甚至有小孩被數學教師嚇到哭不敢上學。這樣的教學方式,短期有效,但是長期下去不僅對于提升教學質量無濟于事,而且會嚴重損害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就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運用微課程“翻轉課堂模式”,對數學教學進行改革,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的意義
1.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從加減乘除四則運算開始就厭倦數學,到了應用題、方程、幾何等階段,更是對數學無法產生興趣。運用傳統教學方式,只會增加這部分學生的心理負擔。在計算機普及的年代,使用微課程“翻轉課堂”,能夠給學生帶來新鮮感。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對于活潑開朗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對于新鮮事物比較好奇,借助微課程“翻轉課堂”,改變傳統枯燥的學習方式,尤其對于學生課后復習,起到非常顯著的效果。
2.減輕數學教師的壓力
雖然國家加大教學改革,改善教師福利待遇,在物質上與精神上都給教師很大的鼓勵。但是由于傳統教學思想影響,如今小學教師教學任務沉重,壓力巨大。尤其是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師,不僅要完成日常教學任務,做好各種教研活動,為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服務。部分年輕教師,不僅承受到著工作的壓力,生活上的經濟壓力、精神壓力,讓許多年輕教師力不從心。通過微課程“翻轉課堂”,能夠將一些知識難點,以微課方式讓學生課后預習復習,減輕工作任務,部分知識點的課堂教學,甚至可以用微課代替,降低教師的工作量。
3.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隨著我國大學的擴招,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龐大,就業形勢非常嚴峻,那種僅僅懂專業理論的學生已經無法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在新的形勢下,企業對于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會更加青睞。因此,當今的小學改革,要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運用微課程“翻轉課堂”,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加強學生信息獲取與檢索能力,借助微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學生之間借助微課程進行討論,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與溝通能力。
二、如何進一步加強“翻轉課堂”使用
1.提升數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
微課程“翻轉課堂”,是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的應用。雖然很多學校的教師都開始使用這種模式,但是效果不顯著,主要是部分數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比較差,制作的微課質量比較差,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加強微課程“翻轉課堂”的使用,就要提升數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首先,學校要組織內部培訓,邀請計算機教師給數學教師進行培訓,提升教師的計算機水平。其次,要鼓勵教師在做好日常教學的時候,加強學習與進修,例如,參加計算機能力考試培訓等。
2.豐富與創新微課程的內容
以往,部分教師在制作微課程的時候,忽視了課程內容的創新。很多教師的微課程內容,純粹課本知識點,甚至簡單的PPT展示等,這樣的微課程依然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數學教師在制作微課,不僅要圍繞著書本知識點進行設計,同時要增加一些有趣的課外習題,這樣才能更加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另外微課程,應該增加各種互動環節,例如“在線答題”等。
總的來說,微課程“翻轉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應用,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減輕教師教學壓力。要有效運用微課程,就要加強小學數學教師的信息技術的能力的培養,同時要豐富與創新微課程內容,這樣才能保證微課程的質量,為提升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水平.運用微課程“翻轉課堂”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啟示[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01).
[2]張水平.微課程“翻轉課堂”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啟示[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08).
[3]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04).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