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紅
【摘 要】音樂是一門藝術,是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音樂可以愉悅幼兒的心情,豐富幼兒的生活,美化幼兒的心靈。它是以教育為目的,以幼兒為對象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教育。音樂教育早期開發是幼兒情感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它影響著幼兒成長,而且幼兒時期是最容易接受的時段。通過各種音樂活動能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可使他們掌握簡單的音樂技巧,并能發展他們的音樂創造能力。幼兒在音樂的感染下能陶冶性情,對美好的事物有良好的感情,對生活無限熱愛。幼兒只有學會認識音樂,學會體驗音樂的美、追尋音樂的美,才能進入音樂的天地。
【關鍵詞】幼兒音樂;教學反思;方法研究
音樂是人類生活的反映,也是人們抒發情感的方式。“幼兒音樂教育”是對幼兒進行的音樂啟蒙教育,它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培養和發展幼兒對音樂的興趣。音樂教育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幼兒的音樂能力和增強幼兒的審美能力,還能夠使幼兒在音樂活動中通過感受、體驗、表現“美”的內涵,從而使幼兒獲得身心發展的“和諧之美”。幼兒只有學會認識音樂、駕馭音樂、學會尋找和體會音樂之“美”,才能進入音樂的天地并借助音樂獲得積極的人生體驗。從而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的成長。所以,幼兒音樂教育是幼兒能否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有以下幾點教學反思:
1興趣是快樂教學進行的前提條件
一節音樂活動從導入到基本部分,我想方設法去調動幼兒的興趣,不斷讓幼兒有眼前一亮的驚喜。歌唱活動《小鼓手》的導入為了引起幼兒的興趣,我這樣說:有一面大鼓,他走累了,誰愿意為他敲敲背?很自然地引出活動內容。為了使幼兒在學習節奏時不會感到枯燥乏味,我引導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如拍手、拍腿、拍肩、拍頭、拍其他物品等多種方式進行練習。拍什么地方都是幼兒自主選擇的,這樣將幼兒放在主體地位上,他們更加有興趣了。在學習歌詞部分,我將歌詞描繪的情景:“太陽聽了微微笑,花兒聽了點點頭,小朋友聽了跳起舞。”用繪畫展現在幼兒面前,當幼兒聽完歌曲后,我還提出了開放性的問題“你聽到了什么?”不去計較答案的先后順序,這時幼兒爭先恐后的舉手,活動的氣氛極其熱烈,幼兒的興趣極濃。在設計活動時,我時時將如何激發和保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作為目標去實現,只有這樣音樂活動才能順利進行,音樂活動才有意義。
2盡量讓音樂活動形象化,直觀化
這是一節大班的歌唱活動《柳樹姑娘》,我根據歌詞畫了一幅幅連環畫——柳樹長長的辮子、長辮子被風吹進池塘,好像一位愛美的姑娘一樣洗漱打扮。看到連環畫幼兒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先讓幼兒認真觀察,再讓他們說。幼兒有了這樣的感性經驗,當他們聽歌曲時,很容易地記住了歌詞,這樣便省去了反復跟唱歌曲的乏味。這是一首三拍子節奏的歌曲,需要讓幼兒感知三拍子強弱弱的特點,我在設計圖譜時想到這樣一個辦法,在每一小節的下面貼上三棵柳樹——一棵大一點的樹,兩棵小一點的樹,圖譜形象生動,淺顯易懂。我一邊領著幼兒打拍子,一邊出示圖譜,孩子們都好奇地看著圖譜,認真打著拍子,不用老師用語言去講解三拍子的特點,他們已經很自然地分清楚了強弱拍。就這樣我把美術和音樂恰當的融合起來,力爭將音樂形象化、具體化,容易讓幼兒接受。在幼兒園音樂教育中,孩子們由于受到年齡、生活經驗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各種必要的感性經驗,思維尚處于直覺形象階段的兒童,使他們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維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復雜的音樂材料。這時,像圖譜這樣的視覺符號就起到了把音樂材料簡單化、形象化的作用,圖形譜的運用是一種視覺參與,可以將音樂直觀化、趣味化。
3通過音畫轉換,讓幼兒快樂想象
繪畫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繪畫的能力。在音樂欣賞《田園交響曲》中,可采用“音畫轉換”的方法:先不急于告訴幼兒欣賞的主題,而是放錄音讓幼兒閉目想象,然后讓他們“畫音樂”,把聽到和想到的東西畫出來。幼兒豐富的想象總會給我們帶來驚喜,因為自由想象是在對樂曲的感知和情感體驗的基礎上產生的,通過音畫的轉換不僅提高了幼兒的音樂感受力,而且能讓幼兒情不自禁地借助畫筆的翅膀飛翔,培養幼兒的創造力,使他們感受到音樂的神奇。
4用繪畫的方式讓幼兒進行創編
在歌唱活動中,出示不同的圖畫可以使創編活動更容易、更生動有趣。在歌唱活動《兩只老虎》老師在引導幼兒創編歌曲時,出示了畫有不同特征的兩只小動物的圖片,如兩只小兔子一只在畫畫,一只在睡大覺等等。當幼兒看到這些生動的畫面后,想象力自然會被激發。因為繪畫作品的提示降低了創編的難度,也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再例如在教歌曲《表情歌》時,待幼兒學會唱“我高興,我高興,我就拍拍手,看大家一起拍拍手。”之后,我便利用畫有不同表情的掛圖提示幼兒填編新歌詞。結果,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體會,非常順利地填編出了生氣、快樂、害怕時的各種新歌詞。
5鼓勵幼兒通過身體動作感受音樂,創編歌曲
我在音樂教學中運用講故事、做游戲、即興表演等各種“動”的形式來充分調動幼兒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活動中老師通過拍擊身體、捻指、跺腳等聲勢,進行教學。聲勢可以說是動作教學的最基本的方法,對幼兒來說簡單易學。如《聽》這首歌,幼兒唱了幾遍后興趣就不大了。老師就對幼兒說:“你不僅可以用嘴巴唱,還可以用你的身體來唱。”幼兒的積極性馬上調動起來了。有的幼兒邊唱邊高舉雙手左右擺動,有的幼兒邊唱邊旋轉身體,就好像風兒真的吹來似的。又如歌曲《小海軍》,它是幼兒十分喜愛的一首歌,特別是一些男孩子,很快就學會演唱了。當唱到“敵人膽敢來侵犯”時,他們一手叉腰,一手握起了小拳頭,一幅憤怒的表情。當唱到“打得他呀海底沉”時,整只手有力地指向地面,就像真的把敵人的船只打到了海底。
在創編活動中,我不規定幼兒按照統一的模式來做,重要的是讓幼兒自主地去感受,去表現,在學習過程去體驗。當孩子們富有個性的理解以及創造性的表現方式被教師肯定時,他們會體驗到被尊重的感覺,滿足了自我表現的需要。這種正面的情緒會激勵幼兒更加熱愛音樂。
幼兒是快樂的個體,幼兒的天性喜歡快樂的事物。快樂的活動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欲,也能夠調動幼兒內在的創造潛力。”幼兒快樂音樂教學”正是注重幼兒的感受將”享受快樂”放在了首位。
在過去的音樂教學中,我常常忽視了幼兒的感受:在歌唱活動中我讓幼兒反復練習演唱,幼兒感到枯燥乏味;在欣賞活動中我讓幼兒想:”感覺到了什么,還感受到了什么?”結果他們真的什么也沒有感覺!在韻律活動中,我對動作的到位要求很嚴,因此機械的練習消磨了幼兒的興趣。在這樣的活動中音樂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發揮,孩子在音樂活動中只是被動的參與者,根本談不上享受音樂,”快樂”又從何獲得呢?
新《綱要》中強調:幼兒藝術活動以幼兒為本,強調主動性,改變幼兒被驅使進行藝術活動的被動地位;強調幼兒藝術教育對兒童自身的影響作用,對幼兒發展的促進作用,改變使藝術成為技能訓練和表演的功能。強調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創造性的表現。
參考文獻:
[1]劉電芝.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張輝.讓音樂課堂充滿生機——小學音樂高段學生積極主動性的培養[J].北京:教育學術月刊,2008(1).
[3]劉小倩.談小學音樂教學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J].北京:沈河教育,2006(6).
[4]孫默.新課標小學音樂教學法[M].北京:電化教育音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