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萍萍
【摘 要】逆反心理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學生在高中階段表現得最為明顯,而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產生的逆反心理最為突出。本文從正確認識高中生逆反心理、提高教師素質、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三方面分析并提出了預防和轉化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課中產生逆反心理的措施。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 逆反心理 高中生 專業素養 學習興趣
“逆反心理”一詞從提出到現在,由于各位學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對逆反心理的定義也沒有完全明確。《心理學大詞典》中指出,逆反心理是指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不愿順從的心理狀態,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1]。它是從內心自發的一種反向情緒,其實質在于突出自我、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產生逆反心理不僅阻礙了思想政治課的正常教學秩序,而且不利于高中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提高。那么,我們該采取什么措施來預防和轉化逆反心理呢?在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正確認識高中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具有兩面性。一般具有逆反心理的人都喜歡逆向思維,逆向思維是學生創造力的源泉。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培養有理想、有主見、有創新意識的學生,而不是一味盲從或盲拒的學生[2]。在高中階段,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不斷發展,能夠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甚至對一些問題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作為教師,應該給學生足夠的自由與合理的拒絕權力,讓他們既能享受到被尊重的滿足感,又能心情愉悅地接受教師的建議。
在高中階段,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見的心理現象,對于高中生在教學中產生的逆反心理,教師保持平常心對待即可。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常常反省自身和教學情況,融入學生中去,學會包容和理解高中生的想法,對不合理的行為和想法積極引導,便能有效預防和轉化這種逆反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使思想政治課教學順利進行。同時,也要正確認識到逆反心理的積極作用,并且利用逆反心理的正面力量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但是,消除逆反心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師也要做好心理準備,時刻保持冷靜,不能急于求成,正確對待學生的逆反心理,并且抓住有利時機,預防和轉化學生的逆反心理。
高中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決定了高中生是逆反心理的多發群體。高中階段,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強,自我意識提高,在這個年齡階段,他們總是處在矛盾的心理狀態中。例如,他們一直渴望獨立卻擺脫不了對父母的依賴,想要表現得成熟穩重卻往往沖動易怒。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才能有效地預防和轉化學生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
二、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一)教育觀念與時代同步
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觀念要與時俱進,要關注社會變化,要緊跟時代步伐。首先,更新教育內容,“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及時補充課本上沒有來得及更新的內容,豐富教材,活躍課堂,讓學生對社會變化有更多的了解。其次,更新教育方法,采用多元的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當老師。至于比較難的部分,由學生提出問題,教師進行解惑答疑。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辛苦,又能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師生之間多一點理解、關心和尊重,課堂就多一點和諧與生動。
(二)堅持實事求是的教學態度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由于教材的正面教育和社會現實的差距太大,導致學生會對教材的教育內容產生很大懷疑。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在肯定社會主流的同時,指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陰暗面,而不是一味地贊揚社會中美好的一面。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學生才能相信老師,才能主動接受社會主流教育,才能消除對思想政治課的逆反心理。
(三)完善教師形象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師的責任已經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他們還要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因此,新時代的教師要不斷地完善自身形象。首先,更新教師角色定位。教師是學生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輕松開展教學的基礎[3]。教師要微笑著面對學生,語氣溫和親近,對學生多一點鼓勵和肯定,少一點批評和指責。其次,做一個合格的學習者。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掌握基本的新技能,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最后,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使自身才能、智力、品行與教師職業相稱,言行一致,這樣才更有說服力[4]。
三、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高中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興趣,使其愉快地享受思想政治課堂,可以有效地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例如,巧妙處理教材,適當調節知識點的順序,找準切入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讓學生成為自己的主導者;表揚和批評做到具體化,創造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等等。
學生在高中階段產生逆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對思想政治課產生逆反心理也是正常的。對于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產生的逆反心理,需要教育者積極并正確對待,從科學的角度分析,要揚長避短,不可盲目地批評指責,以免起到相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劉燕.如何對待中學生的逆反心理[J].勝利油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02).
[3]呂心枚.試論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與防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1992(03).
[4]劉偉.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改變逆反心理教育中的作用[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6,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