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春鳳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晶,是重要的文化財富,傳統化有著無比豐富的資源值得在小學教學過程中進行借鑒,尤其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們高尚品格的形成,更可以培養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為此本文分析了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并結合教材內容及課堂教學實際,提出了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措施,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 傳統文化 滲透措施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集中反映了民族特質和民族文化風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特點,其內容除了儒家文化相關內容外,還包含有諸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的傳統文化,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小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初期,他們對新生事物充滿好奇。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滲透相對比較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知識,有助于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但是很多學校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視,導致小學生的知識積累不夠,造成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薄弱,因此需要加強對小學生的傳承文化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成長,讓學生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都能有效對學生進行基礎文化教育,在學生們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促進學生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比如在學習柳宗元的《江雪》之后,可以為學生們講解柳宗元的坎坷身世,然后再結合具體詩句內容,向學生們表達柳宗元那種無所畏懼,不向惡勢力低頭的精神,進而引導學生明白如何正確面對逆境和挫折,進而堅持自己的人生信念。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還可以促進學生的道德素質。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和注重人文素質的內容,有利于新時期小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在小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傳統文化的積累可以促進小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比如,在教學《離騷》相關內容過程中,通過對課文內容和作者的講解,可以向學生們展示屈原獻堅貞不屈的偉大人格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另外,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促進小學生形成人文觀念和個人素養的培養。小學生正處于個人內涵修養的初期,詩詞、歷史、文學等都能夠為學生們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建議措施
(一)營造傳統文化教學氛圍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需要積極營造傳統文化教學氛圍,比如可以在教室墻壁上張貼名人畫像和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設置傳統文化專欄,尤其在語文教學內容中涉及到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全面系統引用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典故詩文,進而能夠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有效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為了更好營造傳統文化教學氛圍,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選擇合適的音樂或影像資料,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傳統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在小學低年級識字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需要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這一階段是開發兒童記憶力的最好時期,通過擴大小學生的識字量可以讓小學生們更好閱讀理解和寫作傳統文化,可以將一些傳統文化的教材與現代多媒體技術相融合,將傳統文化經典制作成視頻動畫,不僅讓小學生學習到了生字,而且還可以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另外,語文教師是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模仿的榜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自身的傳統文化修養,確保傳統文化的基本功扎實可靠,比如用毛筆寫字的練習,這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在教學生寫字時,要積極倡導“寫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學理念,讓傳統的豐厚文化底蘊和情感感染學生,才能更好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
(二)結合具體教學教材進行傳統文化滲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優化語文教材可以在課本的有限文章中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最大化地感受傳統文化內涵。由于語文教材具有簡單易懂等特點,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民族美德,對于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優美古詩詞,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具體而言,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經過嚴格程序精心選擇的,教材的課文內容語言優美,意境悠遠,而且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教材就是一部滲透著傳統文化的經典,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滲透,比如在教授小學課文《孔子拜師》文章時,可以將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禮儀文化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傳統禮儀、稱謂及尊師愛師的名言警句等,并在課后讓學生進行拓展學習,確保對知識的系統全面掌握。在課堂中進傳統文化的滲透,要結合語文課堂的具體實際,充分利用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時間,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傳統文化,才能更好提高教學效率,陶冶學生的情操。
(三)利用傳統節日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
傳統文化在長期歷史發展中,集中表現在傳統節日中,如中秋賞月、春節團聚等,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討論傳統節日,從而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比如結合具體節日,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對對聯、猜燈謎以及編中國結等相關的風俗民俗活動,讓學生搜集相關民間傳說故事,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體會到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我國的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有著緊密聯系,并且傳統節日都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最佳機會,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傳統節日進傳統文化的滲透熏陶。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在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與之相關的習俗;在中秋節可以組織全體學生朗讀李自的《月下獨酌》等相關詩詞,開展一次專題文化課,讓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深遠意義。傳統文化是厚重的,有些知識往往深奧難懂,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更是有難度,所以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比如《憶江南》這首詞,可以通多音視頻方式將江南春景再現,并伴以悠揚的音樂和感人的朗誦,讓學生真實的理解文化內涵。
(四)有效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傳統文化滲透
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穩定性以及鮮明的民族性,根據這一特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將傳統文化延伸到課外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中品讀鑒賞傳統文化。同時小學階段是進行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佳階段,小學語文教育是為人生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才能更好留住民族傳統之根,這也是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語文教學不僅局限于教材中的特定內容,而要充分與社會資源相結合,挖掘社會資源中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而讓學生們接受一堂生動形象的傳統文化課,讓學生們受到全方位的文化熏陶,學校可以組織相關系列活動,通過運用現代網絡技術,擴大傳統文化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論語十則》相關內容時,可以讓孩子以小組的形式上網搜索《論語》及孔子的相關資料,然后進行相關專題研究,可以結合傳統時令文化,為學生講解相關詩詞,再如在學習母親河的課文時,可以開展關于長江黃河等相關的詩歌吟唱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還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進而更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了小學生們對經典的理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具有顯著意義,對于促進小學生的個人發展有著積極促進作用,同時也有助于推進語文教學活動的正常有序開展。所以為了更好的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文化滲透需要語文教師堅定不移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結合具體教學現狀,以學生發展特點為基礎,創新教學方法,將傳統文化與教材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就可以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傳統文化熏陶,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娜.淺析初中歷吏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2(05):59.
[2]錢雪蘭.關于小學語文課堂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2,(04):19-21
[3]范劍南.播下一粒種,收獲一份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考試周刊,2013,(75):32-33
[4]杜婭.淺論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新課程學習,2009(12):116.
[5]葛文豪.傳揚傳統文化培養時代新人——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