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祥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德育;滲透;重要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8—0115—01
一、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
首先,歷史教學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歷史學科的德育在歷史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學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如愛國主義、國際主義、觀點和規律、歷史責任感的教育,最終應轉化、落實到學生的行為規范中去,使學生學會處世做人。品德教育在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鮮明的實踐和評價意義。
其次,初中歷史教科書提供了大量的歷史人物道德形象,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生動材料。就中國歷史而言,我國是人才輩出的國度,不同歷史時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風姿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道德風貌和優良的道德傳統,構成了中華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們在創造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動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和高尚情操,成為炎黃子孫繼續奮進的巨大動力。因此,中學歷史教學在對青少年進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方面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初中學生處在青少年發育時期,也是道德品質教育的關鍵時期。整個初中階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內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發展起來,同時處在內部矛盾的狀態,雖已初步具備倫理道德的特征,但又不成熟、不穩定。因此,在初中階段,對學生加強品德教育至關重要,中學歷史教學應承擔起這個社會責任。
二、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
1. 學史以愛國。“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愛國主義歷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它是千百年來沉淀的對祖國的一種深厚感情,是國家和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形成的一種核心文化傳統。中華文明上下幾千年,到處都蘊藏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典型。如,通過了解四大發明、開元盛世、京杭大運河、古絲綢之路可以再現民族自信心;通過了解香港割讓、甲午戰爭、火燒圓明園、南京大屠殺,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通過了解八年抗戰、“兩彈一星”、改革開放、神舟飛上天、舉辦奧運會、主導成立亞投行、倡議實施“一帶一路”,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學史辨是非。“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歷史史實中既有正義的、保衛國家和民族尊嚴的優秀歷史人物,他們的剛正不阿、堅貞不屈、凜然大義都可以成為我們引導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棄義為人們所唾罵的、懦弱的民族敗類,對此我們可以提醒學生明辨是非善惡并引以為戒,引導學生在對待歷史人物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或者通過了解屈原、文天祥、鄧世昌等人的悲壯之舉,幫助學生感受民生多艱且要珍惜幸福;通過了解司馬遷等人的身殘志堅,幫助學生養成矢志不移的頑強意志;通過了解秦檜、袁世凱、汪精衛等人的賣國求榮,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善惡美丑觀念。通過了解徐霞客、李時珍的治學風格,培養學生嚴謹規范、一絲不茍的做事品格;通過了解漢高祖、毛主席的創業艱難,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求知精神。
3. 學史以明理。學習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可使學生體味其中豐富的做人道理。如,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為家”,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利用這些中華民族幾千年沉淀下來的倫理道德和優秀品質,可以培養青少年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4. 學史擔道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民族間雖有過爭斗但這是短暫的,而民族間的交往與融合是長存的。我國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發展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千百年來,我國歷史上涌現了許多為民族進步、為消彌民族戰爭、為維護祖國統一而努力甚至獻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亂、鄭成功收復臺灣等等。揭示歷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氣節和民族感情,砥礪他們前赴后繼、自強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時機。
幫助學生批判和克服現實生活中不良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影響,是學校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中學歷史教學的道德教育要面對這種困難和挑戰,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