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霞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自主學習方式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該文以某本科院校為例,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調查研究當代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能力現狀。從環境、個人、自主學習資源三個方面對相關問題作出了調查,并分析了所得數據。最后,深入分析當代大學生在網絡自主學習能力中出現的問題并且針對相應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培養策略。
關鍵詞:網絡環境 自主學習能力 學習資源 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6(a)-0124-02
自主學習能力的思想由來已久。中世紀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人都是該思想的倡導者。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著名學者齊默曼在眾多西方學者對自主學習能力的界定中最具有代表性。主要從6個方面即動機、行為表現、方法、物質環境、社會環境、時間解釋了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質。Holec將自主學習定位為一種通過后天培養的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學習負責的能力”,闡述為學習目標、確定內容進度、選擇方法技巧、監控學習過程、評估學習效果。國內許多研究者較為認同Holec的觀點。將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定義為學習者自行利用網絡媒介,主動運用和調控自己的元認知、動機和行為,在豐富的學習資源的支持下,開展學習、相互交流、反饋信息、習得技能,如此定義符合國內眾多學者主張的素質教育模式。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是大學生一項全新的學習模式,也是一項獲益終生的學習技能。了解大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的現狀和特征,探索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的規律,研究對應的學習策略,對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進行有效指導有著重要的意義。
1 調查問卷的設計
此次調查設計依據的是班杜拉的三元交互決定理論。班杜拉提出,影響自主學習的三大重要因素包括環境因素、個人因素以及行為因素。他認為,環境是決定行為的潛在因素,環境、人、行為三者之間產生了一種相互的關系,三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
調查問卷借鑒了以上理論并加以演化,將影響自主學習能力的因素分為環境因素、個人因素和自主學習資源因素。其中,環境因素、自主學習資源因素可以歸納為外因,而個人因素則可以視為內因。外因包括教師因素、網絡資源等因素,內因則包括學習者的動力、自身的努力程度等。圍繞大學生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的現狀,設計了23道單項選擇題,涉及的內容包括與互聯網的接觸程度、合作學習的現狀、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學習資源的形式以及學習資源的信任度。
在調查問卷中,1~7題從環境因素出發,主要調查學生與互聯網的接觸程度、與教師和學生的交互學習行為;8~19題主要調查學生的個人因素,主要從個人能學、想學、會學、堅持學這四個維度來設計問題;20~23題主要調查自主學習的環境因素,包括網絡自主學習資源的信任度和學習資源的形式。
2 調查結果及分析
筆者在2015年10月至12月在湖南科技學院進行了《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問卷抽樣調查。調查問卷以網絡問卷的形式發放,涉及對象包括教育技術學、數字媒體技術、旅游管理、金融工程、電子商務等多個專業。發放了211份問卷,回收了200份問卷,回收率94.8%,其中有效問卷198份,問卷有效率為99%。此次調查采用無記名的方式,僅在問卷中由被調查人員填寫專業情況,使用Excel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處理。
2.1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基礎。在這個部分中,主要從學生與互聯網的接觸程度、學做學習來調查。調查發現,接受調查的200人中有185人擁有計算機設備,說明現在計算機設備的普及情況良好。大學生每日上網時間如圖1所示。其中,35%的學生每天用1~2小時進行網絡自主學習,18.5%的同學用于網絡自主學習的時間在2~3小時之間,4.5%的同學是在3個小時以上,而42%的同學則基本沒有。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上網的人很多,但是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的人不多。這說明,促進學生進行網絡自主學習還任重道遠。
2.2 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是從學習者自身出發,來分析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問卷中,8~19題是從這個角度進行設計的。調查結果中顯示,大部分學生查詢的是中文資料,有部分學生由于專業的要求會使用外文資料,但是從總體上來說,大部分的學生由于外文水平不達標,因此,沒有能力搜索外文資料。
對于學習動機的調查,設計的問題是:“進行網絡自主學習的目的是什么?”(1)工作或是任務需要;(2)興趣;(3)追求自身發展;(4)其他。所占比例依次為47%、29.5%、22%、1.5%,呈遞減趨勢。數據顯示,學生在平常的生活過程中,學習較主動。
從是否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過測定的調查結果來看,有158人對自己的學習做過效果檢測。其中有150人表示會根據檢測結果調整學習計劃。這說明,學生在經過測驗后更容易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也愿意根據檢測的結果對原有的學習計劃進行調整。
從學生對學習的堅持程度調查的結果顯示,其中有59人認為自己在傳統學習中自我監控能力較差;在網絡學習中,76人認為自己的監控能力較差。說明相較于傳統學習而言,網絡學習中學生的監控能力更差。除了豐富的學習資源,網絡同時也為學習者提供了更豐富的娛樂資源,令自主學習者更容易分心。54%的學生認為影響自我監控力的因素是由于本身的自我監控能力不強;46%的學生則把原因歸咎于外部因素。
2.3 自主學習資源
學習資源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因素。優質的學習資源可以幫助大家更有效率地學習。20~23題是針對自主學習環境因素設置的,又分出網絡自主學習資源的信任度和學習資源的形式兩個方面進行調查。
從20和21題的調查結果得知,68.5%的人在選擇教材時是以書面教材為主,61.5%的人更愿意相信書面資源的可信度。25.5%的人選擇以網絡教材為主,19%的人選擇相信網絡資源的可信度,這兩者之間的差值比較大,說明網絡教材在可信度方面較差。在此次調查中,16%的人認為BBS論壇對他們的幫助很大;51.0%的人認為權威網站對他們的幫助最大;27.5%的人認為專業數據庫對他們的影響最大;只有5.5%的人認為博客和微博對他們有最大的幫助。
3 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能力中存在的問題
從調查結果中得知,大學生基于網絡平臺下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主要包括:環境因素、自主學習資源因素以及個人因素。其中前兩者可以總結歸納為外因,而個人因素則可以視為內因。外因包括教師因素、網絡資源等等因素,而內因則包括學習者的動力、自身的努力程度等等。
3.1 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環境影響
3.1.1 學生將網絡用于學習的時間很短
調查中發現受訪者接觸網絡仍然是以娛樂為主要目的。雖然,有部分學生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進行每天固定的學習。比如:還是有部分學生沒有計算機設備,不可能進行網絡自主學習的活動。
3.1.2 教師作用發揮不完全
調查數據顯示有32%的同學認為教師非常有必要存在于網絡自主學習資源的設置中,有58.5%的學生認為教師可以參與但不占主導作用;而實際上又只有20%的人真正接受了系統的教師輔導。對于教師輔導的需求和實際接受教師輔導的情況來看,這就出現了一些矛盾。說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過少,造成他們不能自由地討論學術問題。
3.2 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習資源的影響
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人們對于網絡自主學習資源的信任度仍然不及書面資源的高。這說明網絡上的學習資源仍然有很大修改空間。高質量的學習資源可以保證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其次,大部分學生認為權威網站對自己的學習幫助最大。這說明對于學生學習真正有用的途徑還是比較少的,大部分學生不知道除了某些權威專業網站,應該在網絡這個平臺上通過哪些渠道獲取專業知識,網絡學習資源本身還有待建設。
4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
針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出現的一些問題,該研究提出了如下的幾條培養策略。
4.1 引入導師制度,加強教師作用
網絡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并不是說不需要教師這個角色。相反,由于大學生的思想還沒有完全成熟,更加需要教師有經驗的、成熟的指導。只是相比較于傳統教育,教師的職能必定發生了很大變化。
4.2 建立學習小組,營造學習氛圍
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團體也更容易形成一種無形的監督力。讓學生在團體中樂于學習,使學生更有學習的緊迫性。現在網絡上已經有多種營造學習小組的形式。學習小組的形式可以形成一種無形的監督力,幫助學生更加自覺地學習。學生長期浸泡在學習中,久而久之,也許就會引發學生對于該門學科或是該項目的興趣。這個時候學習的動力則從外部環境轉為內部動力,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5 結語
該研究旨在研究大學生基于網絡平臺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現狀,探究影響自主學習能力的各種因素。從環境、個人、自主學習資源3個方面對相關問題作出了調查,并分析了所得數據。最后,深入分析當代大學生在網絡自主學習能力中出現的問題并且針對相應的問題提出了如下相關培養策略:引入導師制度,加強教師作用;建立學習小組,營造學習氛圍;完善獎勵機制。
參考文獻
[1] 張忱.科學發展觀視野下我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07.
[2] 亓麗媛.大學生自主學習調查研究[D].浙江:浙江師范大學,2012.
[3] 王靜瓊,張偉,朱祖德.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其培養[J].廣西民族大學:社會科學版,2007(1):196-199.
[4] 江鳳霞.大學生自主學習情況調查及分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9(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