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平偉
【摘要】 學習活動是由里到外、外化于行的自覺意識和內在行為. 教學工作者應成為小學生群體學習實踐的激勵師和引導員,重視對他們探究踐行數學學科自覺意識的培養和促動. 本文作者就培養小學生“我要學數學”意識方法手段的實施做了淺顯的論述.
【關鍵詞】 小學數學;我要學數學;意識培養;能懂情感 ;策略實施
實踐活動,是一項由內而外、由情而生的付諸實際行動的自覺意識和內在行為. 小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知識,應該是一種自愿、積極、主動的實踐行動. 但由于小學生所處的心智發展階段,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對學習活動的目標、意義以及努力的方向,還沒有一個完整、全面的認知和規劃,導致其數學學習活動缺乏穩定性、持續性和持久性. 眾所周知,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同時,更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情感的“激勵師”. 小學階段的課程改革主導主體特性充分呈現,注重主體情感深刻激發,推動群體學習意識由外在的“要我學”向內在的“我要學”的徹底轉變. 本人現就培養小學生“我要學數學”意識方法手段的實施進行淺顯論述.
一、在肯定學習活動成果中,培養小學生“我要學數學”能動意識
處于起始階段的學習群體,其學習心理對教師充滿“膜拜”,教師一舉一動,都將直接對學習對象的內在情態和外在行為起到潛移默化的渲染. 小學階段學習群體是教與學的活動進程生力軍,同時也是不可或缺的親身踐行者,是客觀存在的社會個體. 教者應深刻認識他們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品質. 但筆者發現,還是有少數數學教師輕視學生個體人格,忽略他們的能動潛能,致使他們的心理處于“警覺”、“壓抑”狀態,實踐活動成為被動行為,毫無“自愿”、能動意味. 因此,教師要增強小學生“學數學”的強烈意識,首要任務就是要尊重學生,肯定學生,欣賞學生,對小學生的實踐探索活動、過程表現,方法思路等,要運用肯定性評判,對呈現的優點長處要用“放大鏡”,對反映出來的不足缺陷要用“過濾鏡”,讓小學生增強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和決心,從而樹立能動學習數學的意識. 如“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知”一節課,“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分析過程中,由于學生在閱讀和思考平行四邊形定義內容及重點關鍵字詞時,將“相對應的”一詞忽視,導致小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圖形的認知出現“片面性”. 此時,教師沒有一味的教訓學生,訓斥他們認知探析活動,而是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段,先用“學習活動表現不錯”、“分析內容比較深刻”等積極的教學語言,對他們的學習活動予以肯定和贊揚. 然后話鋒一轉,引導他們再次對研析內容進行分析,教師“點睛”向學生提出,分析過程中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 小學生在教師肯定語言和順勢利導下,內心能完全接受,并將之轉化為學習探知行動.
二、在生動教學情景氛圍中,培養小學生“我要學數學”主動潛能
情由景生. 外部環境或氛圍,能夠對學生的內在情感及實踐狀態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功效. 新版數學教材,具有更為清晰的畫面感,更為濃烈的生活性,更為激勵的情感性,更為深遠的實用性. 新教材的這些特點和特性,對小學生的感官刺激和情感觸動更為顯著,更為明顯. 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該將新教材所具有的情感激發功效等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和釋放,設置出生動形象、趣味幽默、真實動態的教學場景或氛圍,引導小學生“親臨”現場,感知和體驗,內心在受到觸動下,形成要學數學的主動潛能. 如“千克、克”知識點講解中,教者放大數學生活性元素特點,采用情景講解法,設置“某一水果店銷售水果”的生活場景,讓兩名學生扮演“銷售員”和“顧客”,再現在水果店購買蘋果、香蕉、橘子等水果的銷售場景,并引導他們通過用手掂量、用稱稱重等方式,對千克、克等重量單位進行直觀、感性的一個認知,讓小學生切身感悟數學現實生活“應用之妙”,內心受到強烈“刺激”,形成主動探知的潛能意識. 值得注意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隱含了數學學科知識內容,教師只要加以挖掘和利用,必然會成為激發學生潛能、提升學習情感的有效“抓手”和有利“武器”.
三、在講授數學學習策略中,培養小學生“我要學數學”積極情感
筆者以為,學習對象“要學數學”的前提,就是要能夠學習,也就是要懂得和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能. 教學實踐證明,掌握良好、高效的數學學習方法或解析技能,是有效學習數學、主動學習數學的重要“前提”和先決“基石”. 筆者發現,不少教師學科教學存在重數量,輕講解,重結論,輕進程的弊端,忽視學習策略、學習方法的講解和傳授,導致小學生面對數學問題時,“無從下手”,“手足無措”,影響和降低了要學數學的積極情感“主動值”. 筆者以為,應將數學學習策略的講解和傳授,作為培養小學生學習情感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 重視對數學問題解題思路、解答過程以及解題方法的講解和指導,同時,要讓小學生成為“親歷者”,參與問題解析的全過程,感受和掌握解題方法或策略的內涵和精髓,形成良好的解答問題技能,由此在堅實方法論的保證下,樹立“我要學數學”的積極情感. 如“路程類”應用題的講解過程中,教師抓住小學生認知實際特點,設計出“在一個400米長的環形跑道上,甲和乙兩個人同向并排起跑,甲的速度是每秒6米,乙的速度是每秒5米,他們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距離跑道起點多少米?”問題,組織他們進行探析,教師進行引導,形成“要求他們相遇的地點,實際就是要求出他們二者之間速度之差,然后通過追擊時所用的時間和路程,從而求出相遇時距離跑道起跑線的距離”的解題思路,在面對此類數學問題時,樹立信心,主動探究.
【參考文獻】
[1]王朝陽.例談情感體驗,讓學生學會關愛[J].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2]劉祥福.如何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J].小學教學參考,2009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