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權
【摘要】 “趣”是形式,“知”是內容,“知趣共生”是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結合,在游戲中學會數學知識,還符合“寓教于樂”的教學原則. 在具體教學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游戲等富有趣味性的活動,來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從而達到“知趣共生”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 小學數學;知趣共生;寓教于樂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是一個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對小學生來說,他們更喜歡一些游戲類的活動,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組織相應的游戲,可以實現在“趣”的引領下發展“知”,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趣”是形式,“知”是內容,“知趣共生”是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結合,在游戲中學會數學知識,還符合“寓教于樂”的教學原則. 在具體教學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游戲等富有趣味性的活動,來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從而達到“知趣共生”的教學目的.
一、以趣促知——數學教學的情感引領
“趣”屬于課堂組織的形式范疇,組織學生喜歡的游戲是數學課堂的重要方面. 因為有“趣”,數學課堂不再機械枯燥;因為有“趣”,學生對數學學習才會興致盎然. “趣”中透“知”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內容”融入“形式”的表現,也是形式到本質的關鍵.
1. “游戲”是引領課堂的前提
數學課堂中的游戲是按照課堂教學內容的需要而組織設計的,要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 課堂教學首先要有樂趣,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主動性. 小學生正處于感性思維階段,只要感覺課堂是“好玩”的,學生便會集中精力參與其中,并不斷發散思維,以最好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 教師可以吸引學生共同開發新游戲,用最好玩的方式嵌入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知識、運用知識,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愉快. 以“趣”為中心點的課堂教學,更受學生歡迎,易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參與,是課堂成功組織的高效方式.
如學習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優化》時,對于烙餅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嘗試,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好不同顏色的圓形紙片代表餅,并標出正反面,然后通過操作來感知優化的策略.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游戲,并做好分工,當出現問題時小組內的成員指出并矯正,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趣”的感召下由直觀到抽象的提升.
2. “知識”是課堂教學的目的
知識學習是課堂的中心內容,這是課堂教學的原則. 如果知識內容成了課堂“配角”,不論多么精彩的課堂教學形式都是“花架子”,沒有實用價值. 現在有些課堂,為了“激趣”,老師借用“聲光電”為一體的多媒體,整堂課流光溢彩,學生的注意力全部被有趣的形式所吸引,知識內容的學習則被拋之腦后,這樣的課堂無疑是低效的甚至無效的. 所以,老師在課堂游戲中重要的是滲透數學思想,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思考問題,真正學會數學知識.
如學習四年級下冊《四則運算》時,教師可以通過“24點游戲”來讓學生把握運算順序. 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小組內通過抽牌、算牌、列式等步驟來把握知識的本質,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最大化的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實現了提升. 同時本游戲還可以讓組際之間進行比賽,先出一個組做擂主,隨意抽牌,然后各組進行計算,哪組最先算出就是新的擂主,以此繼續,小組積分最高者就是本段擂主,可以繼續挑戰下一次的活動.
二、啟智創新——數學教學的實踐探索
知趣共生的課堂,可以為學生拓展想象的空間,學生在游戲中可以激活思維,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游戲是知識學習的載體,在游戲中學習數學知識,可以啟智創新,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
無論是什么樣的課堂,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所以“游戲”要讓學生玩得快樂,要符合學生的習得規律.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把握學生最感興趣的卡通人物、最喜歡的動畫片,根據動畫片中的情節設計課堂游戲,刺激學生的興奮點. 學生對熟悉的角色更具親切感,所以教師可以用學生身邊的人物形象,模仿實際生活中的事情,構建游戲活動,讓學生發現身邊的數學現象.
如學習三年級下冊《年、月、日》時,教師可以讓班級中的31個學生分別用不同的動物形象扮演每一天,排出教師提出的月歷. 當教師說到2016年3月時,31名同學按順序排好并舉出自己的牌號. 當教師說出2016年2月時,有29名學生排好了隊,而教師說出2015年2月時,只有28名學生排隊,這是為什么呢?學生通過這樣的游戲就可以全面把握閏年的科學規律道理,從而以生活為背景來感知知識.
2. “思維”是課堂教學的核心
“啟智、創新”是游戲課堂的主題,優化整合數學思想,以數學知識的學習為主線,充分利用各種環境資源,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 在游戲中,教師要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在觀察中類比聯想,以已知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遷移到未知內容的學習. 學生經過思維推理,不但能夠明確知識之間的聯系,還可以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系統的知識鏈,提高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 學生在游戲中,思維更加靈活,往往會從對立、反面的角度思考問題,突破思維定勢,可以得出超出常規的解題方法.
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小數除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商不變規律”來將除數轉化為整數,在此基礎上得出小數除法的運算法則. 對于運算中的小數點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計算進行總結,很多同學會發現,商的小數點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這樣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感知中認識到了轉化的重要,由此也就實現了知識的整合,數的乘法運算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三、知趣共生——數學教學的理想境界
知趣共生是數學課堂的理想境界,數學游戲的開展需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在游戲中積累數學經驗,喚醒數學應用意識,在學玩結合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1. “知趣共生”積累數學經驗
數學經驗需要學生主動建立,而不是由教師“灌輸”. 游戲的開展需要創設情境,學生思維隨著情境中的活動而不斷發散. 游戲活動中學生的動手實踐,可以讓學生由“表象”認識到事物的“本質”,理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數學經驗比較抽象,需要學生在經歷、體驗中得出結果. 小學生立體思維欠缺,在游戲活動中,可以“試一試、做一做”,從而有更真實的體會. 數學活動經驗即為學生綜合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學生主動參與,積極發現,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形成經驗.
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圓柱和圓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驗的方式來感知圓錐的體積. 學生通過用同底同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可以初步得到圓錐體的體積等于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 然后再通過同底不同高、同高不同底的圓柱和圓錐來感知結果的正確性,從而使學生在有趣操作的前提下更好地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形成了知識獲得的經驗.
2. “知趣共生”喚醒應用意識
數學游戲活動要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素材,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問題,讓學生感覺數學都是生活應用中的小事,了解數學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培養學生聯系課內外的意識. 教師要巧妙運用課后的實踐調查,讓學生在調查分析中尋找學習數學的樂趣.
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時,需首先讓學生認識到人民幣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然后引入“家長資源”,讓學生回顧家長帶領自己購物的細節,從而在實踐中認識人民幣,了解人民幣的應用. 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設計相關的問題,如買一包方便面用3元錢、買糖果用5元錢,共用了幾元錢?媽媽給售貨員10元錢,應找幾元錢?這樣的問題貼近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游戲的趣味性和數學知識的嚴謹性巧妙的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究,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知趣共生”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感受數學應用的廣泛性. 把“游戲”當作知識學習的載體,學生在有趣的游戲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開發數學思維,喚醒數學應用意識. 數學教學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有趣”、“數學好玩”,才能讓學生“愛上數學”,從而為學生的下一步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孔凡哲.實現優質高效課堂的三個秘訣——對于數學課堂教學與獨具個人魅力的課堂教學藝術的認識[J]. 小學教學(數學版). 2013(Z1).
[2]朱淑鳳.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 小學教學參考. 2013(03).
[3]侯平會.淺談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法[J]. 學周刊. 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