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學英
摘 要: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以下簡稱“原理”課)要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進課堂,需要“原理”課教師從課程特點入手,找準切入點,并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設計。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把握三點基本內容、做到三個結合,才能提高黨的十八大精神進“原理”課課堂的實效性。
關鍵詞:黨的十八大精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203-03
黨的十八大報告總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豐富和發展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怎樣將黨的十八大報告的理論創新成果科學、生動地引入高校“原理”課,使黨的十八大精神進學生頭腦,是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師需要認真反思的問題。本文從黨的十八大精神進“原理”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談一點自己的思考,算是拋磚引玉。
一、遵循三個基本原則
(一)深入領會黨的十八大精神實質的原則
要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進課堂,首先需要“原理”課教師扎扎實實地學習十八大報告,全面深刻地領會和認同十八大報告的精神實質。作為黨的十八大精神進課堂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踐者,“原理”課教師對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領悟程度、師德水平和課堂駕馭能力是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進課堂的關鍵因素。只有“原理”課教師全面準確、深入掌握黨的十八大精神內容,把自己打造成十八大精神的行家,在課堂上能旁征博引、信手拈來,把十八大精神講活講透,才能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真正產生興趣。只有“原理”課教師深刻領會和認同黨的十八大精神內容,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和道路充滿自信,才能以滿腔的熱情宣講十八大精神,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和鼓舞。
(二)遵循學科特點的原則
黨的十八大報告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的方方面面。報告中的一些新的概括和表述,是中國共產黨通過科學總結過去經驗、清晰構想社會未來發展和全面戰略部署社會建設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它與高校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都有相關性。每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都面臨著宣講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任務。但是,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如果在課堂上不注意學科特點,不約而同地把十八大報告內容直接拿來講,就會出現大面積的教學內容重疊,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和抵觸心理。所以,遵循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是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進課堂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相比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原理”課課堂教授的是最具概括性和抽象性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因而,黨的十八精神大進“原理”課,就不能停留在對黨的十八大內容的直接表述上,而是要做好引申和追根溯源的工作。具體來說,就是要深入研究黨的十八大內容的新概括、新表述、新提法背后所蘊含的基本原理,厘清十八大報告精神與馬克思主義原理之間一脈相承的內在關系,領會十八大報告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運用和發展,實現從報告到精神、從精神到原理的提升,從而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學中滲透十八大精神。
(三)積極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原則
教學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知識的分享和觀點的交流。尤其是黨的十八大精神內容涉及價值觀和理想信念,需要學生的思想認同和情感共鳴,才能轉化為學生的“知、信、行”,使大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所以,黨的十八大精神進課堂,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原則。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呢?這就對“原理”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能夠在課堂上深入細致地講解馬克思主義理論,還要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課前不僅要認真備教案備講稿,還要備學生,即在課前多方面了解學生。
一是要了解學生所學的專業和已有的知識基礎。據筆者所在的綜合性大學的教學情況看,文科和理科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是明顯不同的。同是文科學生,新聞、藝術和管理等不同專業的學生的知識基礎也有差別。同一學科同一專業的不同年級、不同班級也會有差別,所以教師要針對所教班級學生的專業和知識結構,來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二是要了解學生的興趣點。教師可以在課前和課中通過問卷、對話以及觀察研究等各種方法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掌握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最困惑的問題,并從這些問題入手,設計有針對性的案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思考。
三是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崇尚自由、追求個性是這個時代的青年的特點。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是與學生分享知識共同成長的良師益友。只有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平等對待學生,允許學生表達不同觀點,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和尊重,從而贏得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實現被動的“要我學”到主動的“我要學”的轉變,最終提升教學效果。
二、把握三點基本內容
根據2013年教育部社會科學司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教學建議》的通知精神,黨的十八大精神進“原理 ”課,一定要“要結合本課程的內容和特點,深入領會十八大報告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運用和發展,力求說明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進一步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基本觀點和當代價值”。具體來說,要著重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傳遞一個信念——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十八大報告旗幟鮮明地指出:“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根據中國國情和時代發展進步的要求所做的歷史選擇,也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理論結晶,體現了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特殊性與普遍性、個性與共性的辯證統一。只有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才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才能保證國家建設的正確方向。在“原理”課的課堂上,教師要牢牢把握這個方向,深入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背后所蘊含的普遍原理,鼓勵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具體講解時,可以結合教材第一章和第六章內容。比如,在第一章唯物辯證法部分,可以結合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秉承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的產物。對于“特色”這一概念,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分析厘清特色與特點的關系,要使學生認識到“特色”不等同于“特點”。“特色”應該是基于普遍性原理之上的特殊優點的集中表現。所謂“中國特色”也不是簡單的“中國特點”,而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將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和中國的特殊國情相結合所呈現出來的獨特優勢。
在第六章社會主義發展規律部分,可以把黨的十八大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和制度的三位一體理論補充到課堂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三位一體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積累的思想結晶,也是中國在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理論方面對全人類做出的新貢獻。從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整體角度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之所取得各項舉世矚目的成就,就是因為我們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健全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這里,可以借助大量的真實數據和案例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進而從理論和現實層面全面深切地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真正樹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貫徹一個正確的發展理念——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科學回答了新的時代條件下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黨的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既符合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又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再一次與時俱進,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大精神,其要義之一就是要學習領會科學發展觀,堅持不懈地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具體來說,需要“原理”課教師站在馬克思主義原理的高度,結合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向學生講清楚為什么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怎樣堅持科學發展觀。比如,為什么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教師可以在講解第一章馬克思主義“聯系和發展的普遍性”理論時,從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引申出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對社會發展本質的探索和認識的過程,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分析科學發展在當今的重要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講怎樣堅持科學發展觀時,教師可以結合第一章“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和第三章“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內容,從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入手,引導學生認識發展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結合第三章“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指明社會發展需要依靠群眾,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群眾,因而“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立足點;結合第一章“聯系和發展的普遍性”和“實踐是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區分和統一的基礎”等原理,分析中央與地方、個人和集體、局部和整體、國內和國際以及人與自然之間普遍存在的辯證統一關系,幫助學生理解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統籌兼顧中央和地方關系,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等對于實現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三)弘揚一種主旋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三個方面的倡導,既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愿望,又集中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價值追求。正所謂“人心齊,泰山移”,積極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具有重要意義。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成為黨的十八大精神進課堂的重要內容。
“原理”課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需要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講清楚什么是價值和價值觀,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為什么要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問題。例如,在講第二章“真理與價值”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可以從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入手,幫助學生認識“價值是人們在實踐中必須遵循的、以滿足人們的需要為內容的、特定的實踐目標,任何成功的實踐都必須既堅持真理尺度又符合價值尺度”。價值觀具有客觀性、主體性、歷史性和多維性,不同主體對同一事物的價值評價常常會產生差異,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價值評價缺乏客觀的標準。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以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以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類的徹底解放為評價是非、善惡的標準,是最正確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為基礎,通過凝練和總結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價值追求所形成的一套全社會判斷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也是大學生改造自我、完善人格的重要理論武器。
在講為什么要大力倡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可以結合第三章“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原理,引導學生認識到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是決定這個國家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因素,也是維護這個國家健康持續發展的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只有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統一思想、凝聚共識,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正確方向。只有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維系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只有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形成強大的感召力,更加有效地應對西方錯誤價值觀的沖擊。
三、做到三個結合
(一)虛擬課堂與現實課堂相結合
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而是要助推學生思想的成長及科學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確立。所以“原理”課教學必須改變以往只管課堂教學,不顧學生真實思想的做法,而是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及時解決學生思想上、生活上的困惑,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這樣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當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網絡聊天、交友、閱讀、購物、游戲等虛擬活動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也將網絡作為收集信息、交流思想、休閑娛樂的重要平臺。如果能夠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微博、班級QQ建構虛擬課堂,將對課堂教學起到重要的補充和促進作用。一是網絡虛擬空間可以傳輸和儲存大量的信息資源,有利于開闊學生思想視野,彌補課堂信息量的不足;二是網絡虛擬空間在有網絡的情況下,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信息交流,極大地延展了課堂教學時間和空間,緩解了“原理”課學時的不足;三是網絡虛擬平臺能夠傳輸和播放音視頻資料,符合學生心理需要,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輕松的方式下完成教育目標;四是在網絡虛擬空間,可以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即時的互動和交流,有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根據學生情況合理適度地進行教育引導。當然,“原理”課教師也要意識到,虛擬課堂只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并不能取代課堂教學,二者必須互為補充、互相促進。
(二)理論課堂與實踐課堂相結合
黨的十八大精神進“原理”課,不是單純的知識的學習,而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是知、信、行的統一。要使黨的十八大精神內容真正進入學生頭腦并發揮作用,必須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融入社會,讓學生在各種社會實踐中感知理論、領悟精神、印證價值,所以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要將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結合起來。具體來說,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實踐教育。一是加強學生日常生活實踐的教育。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日常生活作為實踐平臺,通過組織“最美大學生” “最美寢室” “我是環保達人”等評選活動,吸引學生廣泛參與,形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校園氛圍,使學生主動運用科學發展觀來規范指導自己的行為,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友善待人、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好公民。二是按照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安排學生組成實踐小組,在學校和社區進行形式多樣的黨的十八大精神宣講活動和為弱勢家庭送溫暖活動,有意識地傳播主流價值和思想。通過宣傳和服務社會的實踐,使學生在為社會做貢獻的活動中,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同時也增強自身對黨的十八大精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三是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參與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進行實地參觀考察,引導學生客觀地、辯證地認識國情、認識社會,正確分析社會現實存在的各種問題,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考試與考查相結合
黨的十八大精神進“原理”課堂的根本目的在于: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的理解,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水平,達到“化理論為方法”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大學生認同并自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對祖國、人民的熱愛之情,達到“化理論為德性”的目的,即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知、信、行的統一。要考查學生是否真正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內化為信仰、外化為行為,就不能只是單靠出張試卷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考核,而要從學生的知識結構、價值觀和日常行為等多方面進行全面考核,這需要將考試和考查兩種考核手段結合起來。
傳統的單純以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辦法,主要是考核學生對知識的識記情況,它并不能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情況,反而使學生陷入考前死記硬背,一味押題、做題的怪圈,而不關心知識的運用和價值觀的養成。考查不同于考試,它以學生的平時表現、課堂發言、實踐作業等為考核內容,重在考核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維方法、基本立場、行為習慣和實踐能力。將傳統的考試方法和考查方法結合起來,不僅能更真實地、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更體現以人為本、學以致用的精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司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教學建議》的通知[Z].教社科司函[2013]26號.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09.
[3]本書編輯組.十八大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楊光.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 推動黨的十八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訪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楊光[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2).
[5]劉華政,胡吉紅.堅守陣地擔責任 多措并舉求實效——談黨的十八大精神如何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J].中國報業,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