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
摘 要: 初中英語教學,其語言的輸入輸出已經到了比較重要而又關鍵的地步,作為英語教學需要思考輸入輸出之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本文作者對學生英語學習語用能力培養策略之思考比較深刻,給人以一定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英語學習 語用能力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5-0163-01
平時的英語教學,我們都為學生的語用能力跟不上語言輸入輸出的節拍而感到頭疼,當然作為教學也必須去思考應對的策略和解決的辦法。現將自己所教學生英語學習語用能力培養策略拙于筆端,期求行家予以教正。
一、學生英語學習語用能力培養需學生多開眼界
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賴于教材文本是肯定的,賴于課堂教學也應當就是完全意義上的必然的。但從我們所使用的仁愛版其教材看,局限性還是完全意義上的存在著。這并非就是教材本身的問題,而應當是學生的學習需求所致。一本薄得不能再薄的教材怎可滿足得了當今發展時期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作為英語教學,為了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不能再以以教材去當家了,應當多在學生眼界的開闊上做些思考,甚至就是做些比較認真的思考,平時在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眼界開闊上,多鼓勵學生去閱讀英語課外讀物。我們的學生學習壓力不是比較大嗎?課業負擔不是比較重嗎?讓學生再去進行所謂的開闊眼界之閱讀,不是更加增加著學生的課業負擔?對此,筆者所做的是兩全其美,一來減少了學生的機械訓練,二來減少了學生的重復訓練,騰出來的時間就去擴展學生的閱讀面。由于初中學生閱讀能力還不夠高,所能夠掌握的詞匯也不是那樣的豐富,對學生的視野開闊有著一定的影響。在平時學生的閱讀中,經常性地為學生提供其可讀性的閱讀材料。學生經過比較廣泛的閱讀,眼界也著實得以著開闊。譬如學生在閱讀中發現不同的國家對做“OK”的手勢所表達的意義不一樣,學生之間就用OK手勢進行相互交流,一學生做手勢,一學生回答相應國家所表達的意思,如美國表示的是“贊揚”,可緬甸、韓國、日本卻表示的是“金錢”,而在法國呢?則表示的是“微不足道”。學生的眼界開闊了,語用能力也可以隨之得以一定意義上的強化。
二、學生英語學習語用能力培養需學生多寫生活
初中學生學習英語已經開始著閱讀與比較簡單地寫話的結合,閱讀與寫話的結合也是學生進行語言輸入輸出的理想渠道,也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英語之語用能力的培養。但我們所看到的現實是初中學生的寫話是不甚理想的,好多學生在寫話中總顯得就是那樣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學生寫話之心有余而力不足是極為正常的,因為學生的第二語言的詞匯量是極不豐富的,而讓學生去寫話再顯得要求的過高,那學生怎可不心有余而力不足呢?所以,竊以為學生英語學習語用能力培養需學生多寫生活,多寫學生所能涉及的生活。應當說,學生可以寫的生活當比較普遍,但學生所能寫的卻不可能就是學生生活的全部。作為教師需要以學生所能夠掌握和運用的詞匯之角度出發,從學生所已經掌握的句式角度出發,去安排學生寫生活。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偏重于學生的寫話去安排學生可能開展的活動,讓這些活動能夠給學生帶來寫話的可能。每年的圣誕節,我們都要安排學生一些相關的慶祝活動,學生所開展的慶祝活動,也多圍繞西方國家諸多英語文化特色進行著。應當說學生的慶祝活動是那樣的有聲有色,其內容也是那樣的豐富多彩,但學生如果將這樣的活動內容去敘寫下來,那豈不就是一舉兩得?但在讓學生進行敘寫時,其比較突出的矛盾就凸顯了出來。學生為什么玩得那么盡興,寫就那樣的困難起來?還是我們開展活動時少考慮學生的英語實際水準,那學生敘寫起來肯定就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來。所以,就是讓學生去寫生活,也應當是學生所力所能及的生活。
三、學生英語學習語用能力培養需學生多交友人
為什么要提及這樣的話題?是不是就是應當提及的話題?竊以為可以不做任何討論,但可以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反思。平時的英語教學,我們應當都有這樣的感覺,初中學生學習英語的環境怎么樣?應當說就是嚴重的不良。英語課堂上學的是英語,平時說的是漢語。英語課堂用的是英語,其他課程學習的課堂都用的是漢語。與英語老師接觸用的是英語,而與非英語老師以外的互動則全用的是漢語。語言學科課程教學的經驗比較有意義地告訴我們,初中學生不可能置身于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其英語語用能力是不可能比較快速地形成起來的。再之,我們也不可能就讓學生一點漢語都不接觸,一味地接觸英語,這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唯一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就是讓學生能夠比較廣泛地與能夠精通英語的人接觸,這就是提及多交友人的真諦。有其意義否?從平時學生交友的情形看,效果還是有的。譬如,在我們施教范圍內,就有不少的外資企業,外資企業中就有不少的老外,他們有的能夠講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平時讓一些學生與這些老外接觸,雖然相互之間不可能流暢地進行交流,但學生還是能夠產生一些感受和感悟的。讓學生去交友,有的也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實現,譬如一些適合于初中學生欣賞的影視片,那都是用英語來做臺詞的,剪輯相關的內容,播放給學生,學生會和一些演員交起朋友來。如果我們去進行某些意義上的重復播放,那一個個學生則可以通過演員的表情和行為去初步感受語言的意思,甚至就是某些意義上的含義。應當說,這樣的辦法還是比較可行的,不妨我們可以去回味我們的幼兒孩童的一些對話,如有孩子在相互之間的對話中,也開始用起Yes,Hi等單詞來。雖然孩子還不能說出其義,但也開始隱隱約約地知道Yes是表示肯定的判斷,而Hi則表示相互之間準備打招呼了。
參考文獻
[1]肖川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岳麓書社 2003
[2]教育部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3]葉瀾 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課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