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明
摘 要:初中歷史課程在新一輪的課改實踐過程中,在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指導思想、教學方式等多方面發生深刻變化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從而引起了歷史教學界的廣泛關注。本文通過整理與總結近期學者對于歷史新課程改革的論述,結合原有知識與經驗。從歷史教學一線具體實踐中所顯露出的學科特色缺失問題入手,著重分析如何從各方面保持歷史學科特色。
關鍵詞:歷史教學;新課改;學科特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4-0220-8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60
“歷史味”是借鑒于程少堂教師提出的“語文味”一詞。“味兒”在美學范疇中是一個既具體又抽象的概念,確實是讓人覺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認為“歷史味”應該是歷史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歷史課與其他課程存在區別,歷史課有自己獨特的領域與內容,有自己獨特的過程與方法,初中歷史教學應該在這次新課改中保持歷史課的自身特色,表現一種獨特的精神和價值,而不是要變得“串了味兒”甚或“丟了味兒”。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要積極總結并努力加以思考解決,靜下心來認真研究如何把貫徹新課程理念與尊重學科特點、學科體系和基礎教育現狀各方面有機結合起來,使其相互協調,形成合力。
一、要堅持確立歷史內容為教學的中心內容
歷史是一門涉及面較廣的的學科,在歷史學習中會遇到各方面的知識。而人類面臨的一些復雜問題,又不是一種學科知識就能夠單獨解決的。歷史課程適應了這個要求出現了綜合化的趨勢。歷史教材的改革也在突破過去以政治史為重心的傾向,增加了文明史方面的內容。這些為歷史教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在當前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卻出現了教學內容的無限擴大,龐雜混亂,忽視了歷史內容的主體地位的問題,歷史本身竟然被邊緣化、模糊化。
例如,有的教師在講文化科技專題的一些課時,往往憑借較深的藝術修養把對詩歌繪畫等等方面的藝術欣賞作為教學重點。也許學生會從這堂課上收獲許多藝術知識,但他沒有注意這不是語文課,不是美術課,這是一堂歷史課,這堂課的目標是要發揮歷史學科功能,是要從文化藝術與歷史發展關系的角度出發,從文化藝術所蘊涵的歷史信息中去剖析當時的時代特征和文化昌盛的原因等等,而不是其具體的藝術表現。類似還有其他把歷史課上成地理課、政治課,甚至物理課、化學課的也大有人在。歷史教學要求打破學科本位,不是要用其他的學科內容,生活實踐,政治觀念來取代歷史本身成為歷史教學主要內容。我們要正確地把握歷史課程的綜合與滲透,不能把歷史課變成雜課。我們必須明確學科的綜合與滲透目的在于幫助理解分析和掌握歷史知識,深化歷史教學,為歷史教學服務。
二、要堅持重視歷史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新課程標準將課程的目標表述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強調要改變原來教材中“繁、難、偏、舊”的知識體系,改變課程內容和實施過程中的“過于強調基礎知識傳授”的傾向。而在實際的貫徹中,卻出現了輕視知識的不良苗頭,例如,在有些教師的課堂上,存在著沒有歷史事實,沒有歷史過程,沒有故事情節,只有背景意義的介紹總結,在“是什么”“為什么”兩個層面上總是聚焦在后者的歷史知識空心化問題。這是在批判傳統的同時走向另一種極端傾向。
這一點需要我們注意。歷史課程的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提出三維目標并不等于淡化基礎知識,而只是要改變“過于注重”的傾向。殊不知歷史學科的特點就是“用史實說話”,歷史能力的培養必須建立在以歷史知識為載體的基礎上。離開知識談能力,能力變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當然,在我們重視歷史知識地位的同時,也要用新的視野去審視歷史知識,要區別哪些是最基本的,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益的。要懂得用什么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不可重蹈覆轍走讓學生死記硬背的老路。另一方面歷史教師對自己的歷史基礎知識的儲備也要更加重視,新課改條件下歷史教師需要有更加扎實的學科素養,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有更高的史學理論修養,只有自己能深刻理解并熟練掌握應用歷史基礎理論和概念,才能真正教會學生,形成學生的能力。
三、要堅持尊重歷史學科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新課程改革鼓勵“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質疑意識。但是因為對新理念的理解偏差和自身學科底蘊的缺乏,有的教師不能夠發揮正確引導作用,一味為新而“新”。
例如,有的教師竟講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黨部隊擔任起正面戰場的御敵重任,而錯過了集中全力鎮壓中國共產黨的大好時機,以致共產黨有了喘息空間一步步走向壯大,使后來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一敗涂地,進而證明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在特定歷史階段的正確性。這種課堂探究的荒謬可悲由此可見。這雖然在表面上是對過去教材、教師說了算的態度的一種進步,但實際上是對創新的一種曲解,這樣的創新美其名曰開拓思路實際上就是一種嘩眾取寵。歷史學科的自身特點容易勾起學生思維令其徜徉在人類浩瀚的歷史長河,但它的真實性和科學性又由不得我們來得半點馬虎和虛假。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創新一定要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在實事求是尊重歷史客觀事實的原則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歷史絕不是一個“任人妝扮的小姑娘”。
四、結語
魯迅先生有句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課改也是這樣,總需要有人開拓、探索。要打造富有“歷史味”的課堂,需要教師在繼承原有教學之長的基礎上,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用思辨的眼光在廣博的史海中“沙里淘金”,豐富歷史的細節,再現歷史現場,不斷追問歷史真相,從而帶領學生走近看似“凝固”的歷史。
參考文獻:
[1] 宋其偉. 讓歷史課堂充滿歷史味——觀摩“屈辱的歲月”教學而
有感[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0(4).
[2] 張宏杰.注重歷史細節,深化教學改革[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9(2).
[責任編輯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