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葉勇++俞小輝
[摘要]現代學徒制是當前我國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一種重要形式。它來源于傳統意義上的學徒制,又與其有著明顯的不同。目前德國、英國等國實施現代學徒制比較好,它們的學徒制也各有特色,值得我們學習。文章基于縱向、橫向兩個維度視角來專門研究現代學徒制的參與各方在現代學徒制中發揮的作用,轉變理念,增強各方主體意識,在經濟新常態下,政府進行統籌規劃、策略推進,以及相應的法律制度保障,形成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工會、學生等多方互動,有效推進現代學徒制。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傳統學徒制;國外現代學徒制;參與主體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171
在經濟新常態下,職業教育更好地為經濟轉型服務,我國職業教育也一直在培養職業尖子上積極探索,當中現代學徒制就是當前最積極的一項工作。
本文基于縱向、橫向兩個維度視角來研究現代學徒制的參與方以及參與方在現代學徒制中發揮的作用,轉變參與方理念,增強參與方的主體意識,在經濟新常態下,政府進行統籌規劃、策略推進,并輔以相應的法律制度保障,構建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學校、學生、工會等相關現代學徒制相關利益參與方都認可的現代學徒制的職業教育體系。
1學徒制的起源與變遷
學徒制是一種原始的、古老的職業教育形式,被認為是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的最早形態。本文通過研究從傳統學徒制到現代學徒制發展、更替、演變的歷史脈絡,以期對我國現代學徒制有所裨益。
早期的陶匠、木匠、鞋匠等都是學徒制培養出來的。中醫是學徒制培養方式,古希臘、羅馬的雄辯家和法律家也是學徒制。學徒制是一種隱性的教育制度。
生產力發展,促進了社會大分工,讓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最早手工業以家庭為單位的學徒制出現了。接著,手工藝者組織手工業行會來控制培訓的質量和數量,以減少競爭,對學徒資格、合同簽訂、師傅守則、學徒期限等詳細明確規定,并向行會所接受的學徒提供全面的培訓。行會制度當時對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其內在的自私性、非共享性,越來越成為商品經濟、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障礙。隨著兩次工業革命的上演,機械代替人力,規模化生產替代了工場手工業,這導致許多國家原有與之相適應學徒制的崩潰和適應工業革命的學校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學校)的興起。
職業教育學校確實為企業、社會培養了初級技能型人才,但它的弊端也在生產力進一步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來。傳統的職業教育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和企業、社會對職業技能的需求嚴重脫節,單一的學校教育無法滿足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特殊需求。傳統的學徒制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也無法滿足社會對技能型人才進一步提升空間的特殊需求。
“現代學徒制”在學校、企業、社會、政府多方多年的實踐中脫穎而出,解決了這一矛盾,并且成為當前職業教育培育技術技能人才不可忽視的重要途徑。現代學徒制則兼具了兩者的優勢,滿足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能夠讓學徒在學習中鍛煉技能、在技能培養中理解知識和應用知識,培養兼具專業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水平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現代學徒制”作為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推行的一種育人模式,體現了責任共擔,收益共享的協同管理理念。
2國外現代學徒制的研究
1德國學徒制
德國人對職業技術人才以及職業教育的重視,得益于德國人“天職觀”的職業文化。同時,較之其他國家,德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意愿也較強。
德國雙元制被譽為當今世界職業教育的“典范”。德國雙元制組織管理強調“利益協調”的原則。它整合相關利益者的利益,在雙元制實施的各個層面,相關利益者承擔雙元制規劃的任務,實施和改善它。
本文通過對德國學徒制(重點雙元制)的歷史演變、全面梳理的基礎上,對德國學徒制的特點,歸納如下:
(1)以職業性為首要原則。學徒制培養的是一個職業所需要的技能,而不是零碎的或片面的技能,也不是某個企業所需要的技能。
(2)建立在利益均衡的合作機制上。雙元制是建立在雇主、行會、工會、學校等的共同行動上,政府賦予了它們組織管理集體利益的義務。
(3)“三軌教育”體系。德國三軌制保證了雙元制獲得較好的生源。這樣培養出來的學徒良好表現以及企業對學徒的高滿意度,這又提高了德國職業教育的地位。
2英國學徒制
英國學徒制體系與英國國家職業資格(NVQ)制度緊密結合。英國國家職業資格的目的是規范工作中所需的技能、知識和理解力,促進學徒終身學習,達到提高工作現場能力本位考核。這一系統由于堅持由雇主主導、強調能力結果的原則,受到行業的廣泛認可。
本文在對英國學徒制及其現代學徒制的歷史演變全面梳理的基礎上,重點對英國學徒制的特點歸納如下:
(1)建立在準市場機制上。英國的職業教育主要依靠企業界的自愿培訓,雇主占主導地位。然而,自由市場本身是存在內在缺陷的,特別是在職業教育領域,主要表現在對“偷獵外部性”和“搭便車”的擔憂。為此,英國政府選擇“準市場”機制。
(2)培訓與考評基于能力結果。英國現代學徒制的完成以是否達到能力要求為標準,并沒有規定固定的學徒期長度。
(3)體現終身學習社會的理念。為了應對技術更新加快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構建全員的終身學習社會,近些年來此理論成為英國政府的重要教育戰略。
綜上所述,通過對德、英兩國現代學徒制利益相關者機制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結論:作為現代學徒制的利益相關者應該被賦予與其利益水平相當的權力,既促進相互合作,也使相互制衡。
3構建我國現代學徒制的參與方的職業教育體系
從德國和英國學徒制中汲取經驗,結合我國歷史和現在的職業教育的經驗,本文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學徒制的運作機制不應該只體現為企校個體層面的合作,而是應該形成自上而下、分工合作的組織(如下圖所示)和運作體系。
考慮我國地域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差異性大的特點,我國建立中央—地方兩級層次,充分體現兩級政府對現代學徒制的組織和管理體系、考核標準。國家層和地方層,其實都是管理層。國家層(教育部、中華全國總工會、行業技能委員會和行業協會)決定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地方層制訂具體教學計劃、收集分析學徒需求信息,并承擔職業資格考核。實施層是指現代學徒制在企業(職業學校)進行具體的實踐和培養的地方。
現代學徒制框架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組織構架國家層教育部
中華全國總工會
各行業技能委員會
各行業協會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
(1)職業教育與培訓質量框架
(2)學歷資格框架
(3)國家培訓包地方層教育主管部門
各地工會
地方行業技能委員會
地方行業協會制定框架教學計劃
收集學徒需求信息
承擔職業資格考核實施層職業學校
行業、企業招收學生(學徒)
實施企校聯合培養
通過現代學徒制框架,人才培養實現國家職業標準規定的目標。首先應重構組織構架來實現人才培養的實施與考核,當中最大特點就是增加行業、企業、工會的參與力度,按照職業崗位標準培訓學生,縮短畢業生就業適應期。
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導是現代學徒制的關鍵。企業的支持是現代學徒制實施的保證。當前,我國現代學徒制就是通過政府、學校、企業、行業的深度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方式真正貼近企業的生產過程,培養的學生也達到了企業的用人要求。
參考孫玫璐在其博士論文《職業教育制度分析》中將職業教育制度的利益相關者分為四大類:國家/政府、教育機構、企業和目標群體,本文將現代學徒制的利益相關者分為:國家/政府、教育機構、企業、行會、學徒和工會六類,如下圖所示。
現代學徒制中的利益相關群體
這六類利益相關者在學徒制中的利益和權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利益與權力是否匹配、是否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一制度是否能取得成功。
在經濟新常態下,由依靠物質要素推動經濟發展向依靠人力要素的增值促進經濟發展轉變。現在,我國人力資源結構難以滿足經濟發展要求的原因在于一成不變的人才培養方式難以滿足不斷發展變化的經濟要求。因此,要改變這一矛盾,就必須改變原有人才的培養方式。本文通過六方利益相關者參與的現代學徒制培養來解決這一問題。
1國家/政府對現代學徒制的參與
政府要發揮主導和引領作用,給予政策支持,出臺相關法律,也就是要做好制度頂層設計,加強督察監管,以法律形式明確政府、學校、企業、行業、學生、工會等在職業教育中的權利、責任和義務。
結合德、英國的做法,本文認為,政府在所出臺的文件中,應將以學校教育為本位的“校企合作”改成體現現代學徒制的“企校合作”,以增強企業觀念和企業的參與感,強調其主體性地位和主動性要求。雖然僅一字之差,但兩者表達的理念卻大為不同。
2企業對現代學徒制的參與
現代學徒制變“學校招生”為“企校聯合招生”。首先,企業依據自身當前和未來發展需要,定期向地方行業技能委員會(以下簡稱“地行技委”)上報需求信息。然后,地行技委對需求信息匯總,結合國家、行業的發展方向等相關內容綜合分析后提交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最終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將需求計劃納入各職業院校的年度招生計劃。學生經企業和學校考核錄用后,安排學生與企業簽訂學徒制協議,以學徒身份接受企業培訓、學校培訓。這是企業參與學徒制的第一步。
“企校合作”的順利進行,要求企業一定要有前瞻性,有自己的文化與精髓,從“企校合作”中得到實惠,獲得利益,企業愿意并且有能力、有辦法參與深度的、長期的企校合作,也能吸引學生就業。企業的投入有所產出讓合作企業有更大的動力再參與深層次的合作,同時企業能吸引優秀畢業生,學校才有與之共同發展的必要,才能實現共同培養現代技術人才,實現現代學徒制培養的目標,讓多贏局面形成良性循環。
3教育機構對現代學徒制的參與
我國推行現代學徒制過程中首先明確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即現代學徒制屬于正規教育。這決定著職業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最終效果。
明確這個根本性問題之后,教育機構積極應對經濟新常態下的職業教育,主動探討企校合作模式,創新學校教育和實際工作相結合的新型學徒制模式。創新和完善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結合學徒制特點,探索全日制學歷教育的多種實現形式。
學徒制是一種“在工作中學習”的學習模式,也是一種生活形態。教育機構基于上述觀點,作如下改革:
(1)構建生態課堂,激發自身潛能。學徒制演繹了實踐導向的情境學習模式。學徒在創設的自由開放的、企業互動合作的生態課堂環境中,激發學徒的學習興趣、學習潛能和工作職業潛能。
(2)對接工作世界,培養職業能力。學徒制以“工作現場教學”和“做學教產一體”的特點為學徒的技能養成和上崗就業提供了重要保障。現代學徒制幫助學生形成整體的知識架構,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和職業素養養成相結合,形成職業能力整體培養目標體系。
4行會對現代學徒制的參與
中國具有現代意義上的行會,出現很晚且其涉及面很窄。建立現代意義上的行會要結合中國國情,同時要學習國外已有的好的經驗與做法。這一點上,德國規定,所有企業均須加入相關行業的行會。行會設有地方性機構,負責管理各自轄區內的職業教育。地方行業協會承擔本地區的學徒職業資格考核,同時管理學徒制協議。
德國的職業教育世界一流,主要是行業行會的作用,例如,德國的汽車制造商為提高德國汽車在中國市場競爭力,針對中國這個大市場,不僅開發德系汽車維修的教學包,還選擇一些中國高校搞合作,為他們培養專業人才,為德國汽車在中國提供高水平的維修服務。我們可以看出:行會對現代學徒制的參與,可以培訓出高水平的學徒,同時提高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提高整個行會在企業的地位。但是,中國則更多地把重任給了教育。
35青年對現代學徒制的參與
現代學徒制的應用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加其就業機會。根據英國和德國現代學徒制的經驗來分析和論述。其經驗可以總結為:在學徒制與職業資格及良好的就業前景之間建立起清晰的聯系、在學徒制內部以及學徒制與其他教育之間建立發展通道、控制其他教育選擇的競爭、經濟激勵、加強指導和宣傳。
目前,我國應用型本科、高職院校的學生經過多次篩選后進入院校學習,很多學生感覺學習的自信心不足,理論知識和書本知識興趣不濃,在認知上習慣簡單直觀的訓練模式,目前的教學方式無法完全滿足學生。其實,近10多年來,我國每年大學生從不到一百萬到現在七八百萬入學,招生擴大的學生基本上都進入應用型本科、高職院校。現在的大眾教育必須要以就業為導向,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現代學徒制正好符合這一點。這也是吸引青年參與現代學徒制最根本的動力。
另外,實行現代學徒制下的高等職業教育通過企業從內部或社會招聘優秀的青年(學徒)送到學校接受教育。企業既保護學徒的受教育權,并提供勞動保護、生活津貼等合法權益,同時學徒還可以根據企業業務需要、利用非上課時間為企業服務使企業獲利,或為企業生產實踐服務。
這樣,可讓企業中傳統的學徒制融入職業教育中,也讓職業學校的學生增加了到企業鍛煉的機會,實現二者生源的對接。學員在接受培訓之后必須通過相應的資格考試,這樣更容易獲得工作機會。這種就業機會更加吸引青年加入到現代學徒制中去。
36工會對現代學徒制的參與
隨著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工會也應該成為現代學徒制博弈力量中的一支。工會是基于共同利益而自發組織的社會團體。工會組織成立的主要意圖,可以與雇主談判工資薪水、工作時限和工作條件等。工會進一步突出和強調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職能的同時,也應增強工會組織的吸引力,積極做好學徒制,尤其是青少年對職業的興趣,切實發揮作用,保護、調動青少年的積極性,并且給他們以行之有效的途徑參與到真實環境的工作過程當中去。
只有代表學徒(未來工人)的工會才能更有生命力,工會可以提高工人的勞動技能,可以更好地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相對于企業、行業,代表學徒(未來工人)的工會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4結論與進一步的工作
本文基于縱向(歷史發展)、橫向(國際比較)兩個維度視角來研究現代學徒制的參與方以及參與方在現代學徒制中發揮的作用,轉變參與方理念,增強參與方主體意識,在經濟新常態下,政府進行統籌規劃、策略推進,并輔以相應的法律制度保障,構建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學校、學生、工會等相關現代學徒制相關利益方都認可的現代學徒制的職業教育體系。兩條研究線索的研究目的是有所差異的:縱向探尋學徒制歷史演變規律;橫向探尋當今學徒制的制度設計對經濟的貢獻度。因此,在兩條研究線索下將進一步研究對現代學徒制的作用與貢獻。
參考文獻:
[1]孫玫璐職業教育制度分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2]關晶西方學徒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3]周雪梅歷史變遷中的職業教育組織變革[J].教育與職業,2015(10).
[4]李鵬墨家教育思想對當代職業教育的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