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曉敏
【摘 要】教學反思對中職英語教學目標的更好實現,綜合實用性人才的培養以及教師自身專業發展都至關重要。但現實中教師的教學反思還存在不少問題,使反思效果大打折扣。本文淺析了中職英語教學反思的內涵,維度,途徑,以及反思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原因。最后,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淺薄的建議,以期對中職英語教學有所啟示。
【關鍵詞】教學反思;中職英語教學;關鍵環節
【Abstract】Teaching reflection, as one of th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better accomplishment of teaching objectiv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nd comprehensive intellectual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hemselves. However, the real situation of teaching reflection is not very satisfying because of many problems.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conception, contents, approaches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the causes of poor result. Finally,som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writers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are put forward to have some implications on the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Teaching reflection;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ritical step
職業教育以培養綜合實用型人才,服務社會為目標,而有效的教學反思對于這一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Kumaravadivelu提出的后方法教育理論主張教師觀察自己的教學行為,評估自己的教學效果,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把個人的實踐理論化并實踐個人的理論[1]。Williams&Burden認為教師只有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更好地了解隱藏在他們意識之中的教育理論以及這些理論如何影響他們的教學行為,才能把理論和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2]。同時甘正東認為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3]。因此,后方法時代的教師應該是反思型教師,教學反思能力是當今教師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但現實中教師的教學反思現狀卻因各種原因還不容樂觀,還存在不少的問題,使反思效果大打折扣。
1 教學反思的內涵
對教學經驗的反思,即反思性教學,又稱反思性實踐,指教師憑其有實際教學經驗的優勢,在實踐中發現問題,通過深入的思考觀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以期達到自我改進,自我完善的目的。Wallace提出了外語教師職能培養與發展的反思模式[4]。Poser提出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他還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而在反思性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自己教學經驗的解釋,來增進其對教學現實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5]。
總之,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將自己的教學活動和課堂情況作為認知的對象,收集各項具體內容,通過分析、檢查自己的教學態度、觀念、判斷力以及教學實踐,從而提高專業技能。
2 教學反思的維度
2.1 教學理論的反思
戴煒棟、任慶梅認為理論知識在外語教師持續性專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國內外語言教學研究者的廣泛認可和支持[6]。Mitchell認為,“從總體看,能夠有效促進外語教學的學習理論永遠不可能為教師提供與某種課型和某類學習者完全對應的教學法。但是,這些理論可以影響教師頭腦中潛在的關于語言學習的理念,有助于教師專業行為的完善和選擇空間的”。英語教師的作用不是盲從某種教學方法,而是根據特定的教學環境,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等采取最佳的并能實現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主動地對英語教學過程進行建構。
2.2 學生學習的反思
中職教師很少反思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狀況,這一點與中學外語教師的情況不同。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學不學是他們自己的事,反正自己也盡到作為老師的責任了,職業教育中,教師對學生的學業要求不高,學生沒有升學壓力,因為學生成績跟學校對教師的教學評價基本沒有關系。
2.3 師生關系的反思
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通過筆者在西安市未央區的一所外語類中職學校任教的3年經歷,發現中職類學校的學生普遍都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求知欲和上進心不強。對學校教育不理解甚至是抵觸,這些都不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面對這樣心理狀態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具備反思師生關系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建立并維持良好的師生關系的能力,因為良好師生關系是教學順利有效進行的前提和保障。
3 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途徑
3.1 教學日記反思
在一天的工作之后,教師以日記的方式寫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蹩腳的日記通常有兩類:記流水帳或一般性經驗總結;而出色的日記應該解決問題、受到啟發、對實踐經驗的理性化。所以,出色的反思日記是教師教學重要的思想積累、材料積累、經驗積累,教師可在此基礎上進行批判性反思、分析和評價,以此來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工作,促進專業發展。
3.2 從聽課中反思
傳統指導思想下的聽課活動通常是一種對教師進行突擊式教學檢查、評價的手段。各方人士普遍反映這種活動難于展開,且收效甚微。筆者十分欣賞Richards & Lock hart所提倡的聽課活動:教師相互觀摩彼此的課堂教學并描述他們所觀察的情景,隨后再彼此交換所獲得的信息,繼而雙方對這些信息進行不帶個人觀點的分析[7]。這種以自愿為基礎、與他人合作交換聽課的活動旨在幫助對方收集那些對他們有用但自己卻難以收集到的信息,而收集這些信息是任何自我反思體驗的基礎。這種聽課活動既能提高教師的外語教學能力,有助于他們走上科研之道,還能加強教師之間的理解和認同,并給他們帶來職業的愉快和滿足。
3.3 與同事的交流中反思
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講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智慧助長問題。作為教師,與同事切磋探討教學至關重要。交往對教師成長的意義在于:同事是教學問題上的知音,只有同事之間才具有真正專業上的話語空間;同事是教師的監察者,他們了解我們的短處以及教學中的問題;同事是朋友,你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對你的成長有價值的東西。因此,“同事們可以作為一面批判的鏡子,反射出我們行動的影像,當我們聆聽他們講述相同的經歷時,就可以檢查、重構和擴展我們自己的實踐理論”。
3.4 征求學生意見的反思
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或進行訪談,征求教學意見的反思:如近階段教師的授課難度我能否接受?快了還是慢了?哪個知識點不清楚?有什么建議等。通過學生,教師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學,摒棄自己的一些主觀看法,并把教學當作一項研究來對待,從而切實改進自己的教學。筆者在教學實踐期間,經常在空閑時間找學生聊天,以一種放松,自由平等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訪談,這樣不僅可以收獲一些對教學有用的建議或想法,同時也是走進學生心里,與其建立融洽和諧師生關系的有效途徑。
3.5 錄像的反思
Laycock & Bunnag認為教師對教學情境的自我意識能力來源于教師對課堂教學情境的領悟、表述、解釋和反思[8]。而觀看、琢磨自己或同事的課堂教學錄像,是培養教師對特定教學情境自我意識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這種反饋素材生動、形象,極易觸發教師反思性思維,因為錄像極為詳細地記錄了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這就完全有可能使教師通過反思發掘自己的優缺點,判斷出自己哪些教學行為好,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教師還可以依賴這種素材尋求別人的分析、解釋,從而得到他們的幫助。
4 影響教學反思的因素
4.1 教師自然特征
教師自然特征涉及教齡、性別、職稱、學歷學位。一些在教育崗位工作多年即將退休的的老教師在工作熱情方面已有所減退,而年輕教師則充滿熱情,滿腔熱血地投身于教育事業。性別及性格也會有一定的影響。不可否認的是部分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及科研能力有限也會影響反思的深度。
4.2 教師心理狀態
教師心理狀態涉及事業心、進取心、責任感、效能感和離職傾向。毫無疑問,充滿事業心,進取心及責任感的教師更善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深刻反思以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技能最終更好地服務于教育事業。同時實現自我價值的滿足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內部動機之一。
4.3 教師工作環境
教師工作環境包括教學對象、學校性質、學校類型、學校氛圍和人際關系。就教學對象而言,中職類學生普遍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不易管理。學校性質及類型會直接影響學校的管理運作模式從而對教師的教學活動產生不可避免的影響。同時,學校氛圍和人際關系會影響教師對整個教學工作的投入狀態。
5 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的建議
5.1 創設教學反思的良好氛圍
教師的教學反思離不開適宜的客觀環境。學校作為教師工作和學習的主陣地,對促進教師積極、主動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至關重要。首先學校要在教會、促進以及評價教師反思上搭建平臺,形成制度。同時和諧、團結、向上的學校及課堂環境,以及信任、團結、協作的同事、師生間的良好關系,是教師主動發現、勇于承認教學中的問題并虛心向他人學習的重要外在環境保障和支持。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才會出現教師人人都反思、人人都交流、人人都進步的新局面。
5.2 加強教師教學反思的意識
部分教師缺乏反思意識,這會對自身的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要加強對教師心理狀態的重視,多增強內部動機,即多培養鼓勵支持有進取心,事業心及責任感的優秀教師,同時減少外部動機,如應付考核,評級等。因為教學反思是一個能動的、審慎的認知加工過程,也是一個與情感和認知都密切相關并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僅有智力加工,而且需要有情感、態度等動力系統的支持。
5.3 教學反思觀念與行動的一致性
教學反思是為了提高教師專業技能,為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性應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因此教師首先必須具備正確的教學反思觀念,但更重要的是要能正確有效地指導教學行為,已達到反思的真正目的。當然,這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教學活動,持之以恒是關鍵,應是教師終生追求的事業。
6 結語
為了更好地實現中職教育的目標即培養出綜合實用性人才以服務社會,同時實現教師自身專業的發展,要求教師應時刻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內心的體驗以及學生的狀態,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反思。
【參考文獻】
[1]Kumaravadivelu B. The post method condition: 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 TESOL Quarterly, 1994, 28(1): 27-48.
[2]Williams, M. & Burden, R 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Teacher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3]甘正東.反思性教學:外語教師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J].外語界,2000(4):12-16.
[4]Wallace,M.J.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 Reflective Approach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5]Poser,G.J. Field Experience:Methods of Reflective Teaching[M]. New York: Longman Inc, 1989.
[6]戴煒棟,任慶梅.外語教學與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7]Richards, J. & Lockhart, C. Teacher Development through Peer Observation [J] Perspectives,1991(3)2:1-5.
[8]Laycock, J. & Bunnag, P. Developing Teacher Self awareness: Feedback and the Use of Video[J]. 0ELT Journal, 1991(45): 43-53.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