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防城港市特殊的地域因素和人文因素,蘊含了豐富的鄉土資源,如海洋歷史文化、民族歷史文化、客家歷史文化、邊境歷史文化。但現實情況卻是教育發展相對滯后,學生缺乏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未能真正地擔當起歷史責任感。這種認識與資源極不對稱的現象,對歷史教學工作者具有重大的啟迪作用。也決定了歷史教學需要承擔的任務艱巨,可以改進和努力的空間還比較廣闊?;谝陨锨闆r,筆者就以防城港市為例,探究有關民族地區歷史教學的重要性、當前存在的問題及開發和應用的方向。
【關鍵詞】歷史教學 鄉土資源 防城港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B-0064-03
防城港市特殊的區域因素和悠久淵源,促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資源和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民族團結、穩定發展的精神紐帶。正是在這種精神紐帶的作用下,防城港地區聚居的漢族、壯族、瑤族、京族、侗族、苗族等21個民族,相互融合、互相影響,形成了少數民族各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和習俗,比如壯族的“三月三”歌節、京族的“哈節”、瑤族的婚嫁習俗等。鑒于防城港市民族特殊性和區域文化性,歷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歷史教育更多的承擔著培養青少年繼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民族愛國意識的任務;另外,通過歷史教育發掘防城港史上的民族文化和相關知識,特別是少數民族和漢族合作友好、頻繁交流、天下一家的內容,對現實的意義更為巨大。但防城港市當下的歷史教學中民族地區相關知識文化所占比例較少,缺乏相應的關注?;谝陨?,筆者不揣淺陋,在全面地陳述防城港市的歷史教學問題和造成這種現實局面的深層次原因的基礎上,就如何有針對性地挖掘防城港市的鄉土資源付諸于歷史教學上略陳己見。以期引起人們適當添加和關注民族地區的歷史,以達到凝聚民族力量,進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最大程度的發揮防城港鄉土資源的作用。
一、防城港市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為了任務而教學,忽視民族地區的鄉土資源和民族素質發展教育。具體問題大致涵蓋以下幾方面:
(一)民族邊境地區歷史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
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歷史課堂仍舊是填鴨式教學模式,強調課堂的統一性,忽視學生的個體發展,難以做到教學的針對性和特殊性。加之教師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有限,僵化的歷史教學使學生對歷史民族文化教育中出現分歧,無法理解民族文化知識內涵,達不到民族認同感的要求,難以實現知識的應用性和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在某種程度上來看,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永久停留在課堂層面,并不能讓學生真正的融入防城港鄉土資源中,也不符合新課改的理念。
(二)歷史教學忽視民族文化的作用,實地聯系少
值得肯定的是,防城港市在區域位置上具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作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核心城市之一、國家重點布局的鋼鐵能源基地和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同時防城港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北部灣區域合作中又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另外,在歷史教學中民族邊境地區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各民族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邊境交往也大有歷史淵源。可見,上述區域優勢為防城港地區的歷史教學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墒?,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防城港這一區域位置并未變為教學優勢。究其原因,是教學工作者忽視了民族文化對歷史發展的作用,忽視了調動學生積極性,一味追求課程標準和考試綱要范圍內的知識灌輸,把鮮活的歷史變為枯燥的時間和理論。缺乏實地聯系的歷史課堂,學生被動接收知識,造成了興趣的缺失,同樣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
(三)關于民族地區歷史教材選編較少
就防城港市歷史而言,可謂是源遠流長,自古就有行政設置。如在先秦時期,防城港屬于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嶺南后,歸秦置之象;自漢為合浦郡地,三國至晉仍屬于合浦郡地(三國期間為吳國轄地);至南朝宋、齊時為宋壽縣地,屬交州管轄,梁、陳時為這宋京郡安京縣地,屬安州管轄;隋、唐時為欽州轄地??梢?,防城港市歷史悠久,時間、空間跨度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前防城港地區存在歷史教材選編較少這樣一個客觀現實。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歷史教材編著內容有限,不可能一一詳盡跨度大的時間、空間。于是缺少民族歷史知識的教材,這就導致歷史教學缺乏針對性,從而影響了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教育功能作用發揮。因此,需要本地區行政部門或者是學校有針對性的做與之相關的工作。
(四)民族地區語言和習俗給課堂教學及培養師資造成困難
防城港市近90萬人,其中壯族34.5萬、瑤族4萬、京族2.2萬等。且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習俗,甚至還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應該說,注重民族的語言和習俗的差異性無疑是對的。但是,如果各民族學生漢語的掌握程度有差異,就會影響到本民族的宗教信仰融入課堂、融入集體的實效性,這對歷史課堂教學、師資力量壯大以及防城港市歷史教育的發展無疑會產生不利影響。也給市里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歷史教學資源整合的缺失
從居住環境來看,在防城港市既有山區居民,也有沿海居民。其中壯族、瑤族多居住在山區,文化較為封閉落后。與壯族、瑤族居住地相比,京族則聚居于京族三島,以漁業為主。顯而易見,上述各族人民成長環境存在差異。同時,在生活方式和習慣也具有多樣性。這種地域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彼此之間交流,也阻礙了歷史教學資源的共享、交流和整合,進而導致了歷史教學水平差異及效果參差不齊的狀況。
總而言之,防城港地區歷史教學中存在多方面問題,指向明確。因此,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結合防城港市的情況,開發民族地區特色歷史教學迫在眉睫。
二、防城港市鄉土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開發與應用
海洋歷史文化、民族歷史文化、客家歷史文化、邊境歷史文化一起構成了防城港的鄉土資源,給歷史教學提供了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優勢。鑒此,歷史教師可以充分使用防城港的民族地域優勢進行教學開發與實踐探索,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此,歷史教學工作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歷史教學中海洋文化的開發
防城港有大陸海岸線580公里,這里蘊含著深厚的海洋文化。為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依托海洋文化,為學生構建歷史與現實的橋梁。例如,在講必修二經濟史《農耕時代的商業和城市》一課中,教師可以設計問題,把防城港的海上絲綢之路、海上古運河的元素融入到課堂當中。再比照宋朝時期防城港的繁榮與明清時期實施海禁后的衰落。老師這么一點撥,學生會更深刻的理解閉關鎖國帶來的負面影響,心中開放的海洋意識會油然而生。這種依托鄉土資源的教學手段,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得歷史教學更有說服力,也提高了歷史教學的效率。另外,作為歷史教學課堂的延伸,開展課外活動也是一個有效的教學途徑。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沿岸去尋訪歷史遺留文化,挖掘海洋文化資源:如考察貝丘遺址,觸摸海洋的歷史痕跡;參觀簕山古漁村的建筑,領略古先民海洋生存的創造力;探尋差點成為第57個民族的疍民,體驗“海上吉普賽人”的習俗、服飾文化。通過上述教學活動,一方面,強化了學生的海洋文化意識;另一方面,也更新了教學理念,使歷史教學變得清晰鮮活??芍^一舉多得。
(二)歷史教學中民族文化的開發
防城港市壯族、京族、瑤族等民族的學生眾多,即如下轄港口區、防城區、上思縣、東興市,總人口93.03萬(2013年戶籍),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38.14萬人,占44.00%,以壯族、瑤族、京族為主。針對這一地區民族學生眾多的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的融入民族發展史,把民族文化真正落實到學生中。在講中國的歷史變遷時,利用防城港民族遷徙與融合的特性,教師可以就身邊的事情進行啟發式提問,激發學生的探知意識,展開深入學習。此外,防城港地區有許多歷史民族文化資源,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伏波文化。而這一文化的外在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在防城港有伏波將軍廟建立,二是正月初四至初八“馬留人”和京族就會舉行一系列民俗活動。其終極目標是紀念伏波將軍馬援為鞏固邊疆及發展當地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此,在講述漢朝歷史特別是涉及邊疆關系時,教學工作者就可以聯系伏波文化,讓學生更加形象的了解民族文化知識。值得一提的是,田野調查對促進民族文化的開發也有積極作用,課后教師也可以多帶學生去實地體會民族風俗的魅力,比如去參加瑤族、壯族、京族等少數民族的民族活動,感受歷史遺留下來民族文化的獨特吸引力,體驗民族文化的傳承。綜上可見,防城港市民族文化的開發具有可操作性,通過結合現實,教師把民族文化融入到歷史教學課堂中,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
(三)歷史教學中客家文化的開發
防城港市現有約10萬客家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兩晉與唐宋時期被迫南遷的漢人?;谝陨峡图蚁让窦媸詹⑿罡鞯匚幕木A,逐漸形成了獨特、完整的客家文化精神。而防城港市現存許多客家遺跡就是這種文化精神的凝結。譬如,那良望龍樓、峒中客家圍屋都是高墻合圍,寓意著客家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這些高墻上設孔,便于放哨和架槍的事實,既折射出了明清時期的政局動蕩,匪患嚴重,又反應了客家先民歷盡艱辛和披荊斬棘的開創精神??梢?,上述客家遺跡隱含了濃厚的文化精神,同時也蘊含巨大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防城港市客家文化資源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客家精神最終落實到學生身邊。如在講述必修一中國近代史內容時,教師通過設問,把中國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和經濟重心三次南移,與客家民俗的由來和漢族習俗的對比,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南遷的時間和原因以及造成的影響,使學生對相關知識掌握的更加到位并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地區文化,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客家文化精神得到傳承和弘揚,促成學生樹立一種積極的愛國精神。
(四)歷史教學中邊境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的開發
針對防城港市位于邊境的特點,歷史教師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途徑,全面發掘愛國主義教育因素,構建起歷史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之間聯系的紐帶。其具體做法如下:1.有效利用第二課堂,探尋歷史遺跡。防城港市歷經了抗法戰爭、抗日戰爭、越南戰爭等重大戰役,至今仍然保留著大部分歷史遺址、遺跡。比如白龍炮臺,抵抗法國入侵;一號界碑,清政府與法國勘定中越邊境;劉永福的“三宣堂”;“南天王”陳公館。這些歷史遺址、遺跡是最真實的一手史料,蘊含了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最合適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2.緊扣教材,把握歷史信息。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特別是近代以來愛國主義信息更多。為此,歷史教師要善于抓住有用信息,如在講述中法戰爭時,最有效的信息是馮子材、劉永福鐘愛故鄉、敬愛百姓、熱愛國家的偉大精神。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啟迪學生,進一步探討馮子材、劉永福愛國精神的現實價值,以激勵學生為國家建設作貢獻。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分析、討論、總結三個環節,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認識把握了愛國主義素材。3.開拓校本教材,發揚鄉土文化。課堂教學不僅僅局限于教材中政治、經濟、文化的專題史,還可以編寫校本教材,把和防城港有關的英雄人物許廷金、劉永福、楊瑞山、黃興、陳濟棠等,加入教學中,來開展人物傳記學習,以更好的發揮鄉土歷史文化在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方面的獨特作用。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提高歷史教學質量而言,還是從推動邊疆民族文化發展而言,防城港市出臺符合市情的鄉土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具體方案已經迫在眉睫。之所以這樣看,是因為防城港具備鄉土歷史資源開發的可行性,即其自身文化的豐富性。眾所周知,防城港鄉土文化資源的豐富程度,在全國范圍來看,都是不可多得的,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若充分利用這一鄉土資源,使其最大功能的接近學生,會有利于學生更加形象的感受歷史,一改以往歷史教學的弊端,突破應試教學的藩籬。同時,學習掌握更多的鄉土資源,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增長見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為此,歷史教學工作者應該審時度勢,在加快防城港民族地區歷史教材的開發和鄉土文化傳承時,不斷拓寬歷史教育渠道,為民族地區的整個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防城港之窗系列叢書編委會.防城港人文[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0
[2]李務起.京族經濟社會的轉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4)
[3]陳國強.我國東南古代越族的來源和遷移[J].民族研究,1980(6)
[4]華迅.廣西中越邊境興起生態旅游熱[N].中國海洋報,2000
[5]劉佐泉.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6]防城港之窗系列叢書編委會.防城港簡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0
[7]曲淑貞.淺議歷史課堂教學與素質教育[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5)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防城港市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研究”(2013B097)
【作者簡介】章太長(1978— ),男,漢族,安徽廬江人,廣西防城港市實驗高級中學歷史教師,歷史學碩士,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教育史、中學歷史教學與研究。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