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
【摘要】“概論”課教學實踐證明,基于專題模式的“四環節”教學改革,以專題教學為基礎,以展開“史”、提出“思”、分析“識”、指導“實”四環節教學改革為切入點,對“概論”課教學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與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創新“概論”課教學的有效途徑。需要強調的是,組織者注重專業發展、合理安排專題、“四環節”各有側重是做好基于專題模式的“四環節”教學改革的前提條件。
【關鍵詞】“概論”課 專題 “四環節” 實踐 反思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廳大學生思政教育專項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大學生中的培育和踐行研究》(申報編號:Y201432854)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75-02
為了增強“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的教學實效,使其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自覺踐行”的課程,項目組對“概論”課實施了基于專題模式的“四環節”教學改革,并在教學方法、教學考核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一、“概論”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概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是在高校大學生當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渠道。但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概論”課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與困難。
第一,從教學內容來看,講授難度大。概論課教學內容注重理論性,缺乏實效性,時間跨度較大,信息量豐富,兼顧歷史與現實,講授起來難度頗大。對學生而言,課程中介紹國家政策方針的內容往往缺少吸引力、感染力,進一步地增加了講授的難度。
第二,從教學對象來看,大學生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隨著經濟體制、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當這種變革逐步滲透到高校的時候,我國的大學生也呈現出來了價值取向多元化,理想信念較模糊,歷史態度混亂,思想意識自由活躍,主體意識增強,對政治理論課的說教不感興趣等特點。
第三,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師教學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首先,教學內容偏重理論脫離實際,缺乏生動性,不接地氣;其次,教學方式相對單一,缺乏互動、討論,單向灌輸性強;最后,團隊合作流于形式,教學效果難以保證。
二、基于專題模式的“四環節”教學改革的內涵
從以上困難和問題出發,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項目組在“概論”課教學中進行了以專題模式為中心的“四環節”教學改革。
第一,專題模式,即遵循“概論”課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突破按章節依次講解的教學慣例,根據“概論”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對教學框架重新整合、教學內容重新提煉、歸納和充實,同時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以及社會現實,最終形成系列專題的教學模式。每一個教學專題之間,既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對于克服學生內在學習動力不足、有效提高學習興趣有所裨益。同時,專題式教學兼具開放性,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所長,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實現教研相長。
第二,“四環節”教學改革,即整個教學過程包括展開“史”、提出“思”、分析“識”、指導“實”四個環節。“史”,指教學中導入豐富、貼切的史實事件,這是教學過程的啟動環節。目的是使教學場景情景交融,富有吸引力和現實感,達到入耳之效;“思”,指思考、提問,即指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探索的問題。
三、基于專題模式的“四環節”教學改革的實際應用
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項目組將教材中的12章內容設計為10個專題,分別是專題一:中國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專題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新在哪里;專題三:從一化三改到初步探索;專題四: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專題五:中國離發達國家有多遠;專題六: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專題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專題八:臺灣,從未遠離我們;專題九:后危機時代的國際形勢與我國外交戰略;專題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此外,根據教學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最新最熱的時事探討。接下來,以兩個專題為例,具體呈現以專題模式為中心的“四環節”教學改革的實際應用。
以專題一:中國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為例。教學啟動階段,即展開“史”階段,通過圖片、影音資料等手段導入中國近代以來先進分子救國救民的探索,可以就洋務運動中的北洋水師一敗涂地、辛亥革命被竊取革命果實、中華民國時期的軍閥割據等問題重點探討,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通過“史”引出“思”,提出20世紀的中國為什么會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以及選擇之后如何根植于中國大地等問題。這些問題在提出“思”這一環節并不需要給出答案,而是隨著分析“識”,用表格的方式步步拓展層層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這一環節的深入開展,有效的激發了同學們的自主學習動力、提升了同學們的理論學習層次。最后,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同學們展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及其理論精髓,并且運用于實踐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等。
以專題五: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為例。首先在展開“史”環節,通過一首歌、一個人、一只貓、一次會、一座城五個關鍵詞梳理關于改革開放的回憶與印記,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而,通過“史”引出“思”,為什么要改革,為什么要開放。接下來,在分析“識”環節,認識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以及開放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其中可以加入“一帶一路”最新內容與動態。最后,回歸實踐之中,讓同學們通過團隊合作的形式進行社會調查,介紹浙商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使同學們進一步了解浙商闖天下的歷程和成就,對于試圖創業的學生有一定的現實價值。
在推進以專題模式為中心的“四環節”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同時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最為關鍵的是在不同的教學環節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把案例、討論、團隊等多種教學方法相融合。比如,在展開“史”的過程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手段呈現案例;在提出“思”的過程中,主要以問題為中心,每個專題提出1-3個核心問題,開展團隊研討,強調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信息之間的溝通與互動;在分析“識”的過程中,主要采用講授教學法,回答重難點問題,讓學生掌握每一個專題的基本脈絡,感知邏輯與思辨的魅力;在指導“實”的過程中,主要采用團隊展示、主題演講、社會調查等方式進行教學。
此外,積極創新考核方式也尤為重要。總體考核分為三個部分,平時考核占40%、實踐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30%。平時考核,把課堂出勤、平時作業(2次)、課堂討論中的表現納入過程考核中,并加以量化。
四、基于專題模式的“四環節”教學改革的實際效果
基于專題模式的“四環節”教學改革,力求在專題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史實的吸引力、思考的深刻性、知識的整體性、實踐的現實性,幫助大學生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了解社會,了解制度;培養獨立人格,塑造思辨精神。目前來看,經過一個學年的運行,此次教學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上也出現了許多新氣象,具體表現在:
第一,學生的上課積極性,課堂關注度、參與度明顯提高。采取專題模式和“四環節”教學改革相結合的方式,讓廣大學生都充分參與思考、提問,課堂關注度、參與度有明顯提高。比如探討專題五改革開放后涌現出的商幫中的代表人物,專題六文化軟實力等內容時,大家都躍躍欲試、積極參與。
第二,學生對歷史和國情的認識有所提升,理想信念更為清晰,價值取向更加積極充滿正能量,更懂得心存敬畏。比如針對從一化三改到初步探索,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等內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第三,學生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增強。“概論”課幫助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實質上就是要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能夠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會用聯系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掌握矛盾分析法,在人生每一個階段都能做正確的選擇。
五、做好基于專題模式的“四環節”教學改革的前提條件
基于專題模式的“四環節” 教學改革在“概論”課教學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和較強的可行性,是一種較科學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但是,要使這種教學模式和方法在實踐中取得積極的良好效果,還需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和較高的教研能力。首先,基于專題模式的“四環節”教學改革,具有較強的探究性和深層次的理論深度。
第二,教學專題要合理安排。專題設置的優劣,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參與度和最終的教學效果。因此,“概論”課教學專題的設置必須著重把握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主線和重點,及時貫徹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和指導精神,隨時把握學生的關注點與脈搏。此外,專題的選擇要注重與浙江情況結合以及所授專業情況的結合。比如:講解改革開放專題時,浙商應當是濃墨重彩的一個商幫。
第三,教學“四環節”要各有側重。一般來說,展開“史”的環節,在史實或事件的選擇上,既要能引發學生興趣,又能夠進行理論挖掘。
總之,“概論”課教學實踐證明,基于專題模式的“四環節”教學改革,以專題教學為基礎,以展開“史”、提出“思”、分析“識”、指導“實”四環節教學改革為切入點,對“概論”課教學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與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創新“概論”課教學的有效途徑。需要強調的是,在實踐過程中,組織者應注重專業發展、合理安排專題、“四環節”各有側重,才能使基于專題模式的“四環節”教學改革發揮最大化優勢,從而真正促使“概論”課的理論精髓與現實指導在學生們當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姜建紅主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4S”專題教案[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2]阮曉鶯.專題式教學在“概論”課教學中的運用及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2):64-67.